语文教育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_浅谈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互相渗透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摘要:语文课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利用它在无痕育人方面的优势,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这样既能加强了思想教育,又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关键词:语文 德育 渗透
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其实就象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 从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国素称“礼仪之邦”,“诗的国度”,历代所谓“圣贤人物”,都把“道德文章”当做崇高的事业,历来有识之士把“道德文章”作为培养人才的重途径和主要内容。而语文课不仅包括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的教育在内,语文教材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和心理个性教育的因素,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秀诗文、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事迹等都是进行理想、意志、品格教育的生动教材。只有通过语文教育启发学生,进行形象思维,情感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传统美德及现代德育教育的熏陶,才能达到培育出兼具传统与现代美德的优秀人才的目的。
首先,我们作为教师要从思想方法上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为语文教育要考虑学生的素质的培养,德育能力的提高,考虑到他们今后走上社会实践工作的需要,就必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维护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在语文教学中启发、诱导、点拨,总结规律,树立大语文观,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迁移,把学生的语言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把语言、思维、人文有机联系起来,强有力的培养学生的品质和自我修养能力。
最后,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填塞知识的“容器”,要做到学生为主体,就需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以及自意识的特点。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部分,它能制约个性的发展方向,并对个性发展进行适当的调节,只要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能使自我意识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深刻,而且能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生发,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
另外,在具体操作上即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应该适当地运用一些技巧,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从而引导学生更快地进入知识文化与德育的双重学习的轨道,以免他们在商品经济带来的冲击下,或者由于过去教育体制存在的隐患而误入歧途。我认为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具体操作给怎么执行呢?概括的讲就是:“在语文教学各环节渗透,进行无痕育人”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具有分散性,丰富性等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即渗透性,须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
1、在导语 中渗透 《皇帝的新装》一文讲的是“皇帝”爱穿新衣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最终在两个骗子说他们能织出人间最美的布的骗局中,演出了一场荒唐的闹剧,没穿衣服上街游行,被他的臣民耻笑的下场。一个一眼可以看穿的骗局,竟然畅行无阻!读完这篇童话,我们先会嘲笑哪个愚蠢的皇帝,但是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世界上还有比金钱和权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新授前,我先设计好了一个导语 说:“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曾子杀猪》,‘一天,曾子一家去市场,儿子吵着要母亲买肉,母亲舍不得,骗他说回家杀一头猪给他吃。回家后,曾子便磨起刀来,妻子不解,曾子说在市场你不是允诺儿子要杀猪的吗,我们作为父母的可不能失信于孩子,否则,将来怎么教育孩子呢?他妻子没法只好依了曾子杀了一头猪。’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你们觉得曾子为什么这样做?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所以我们必须从小诚实守信。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故事,看看一个国家的臣民没有诚信时,这个国家会怎么样?” 通过这样的导入 ,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体会,去认识诚信在当今全球市场经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受到思想上升华。
2、读讲中渗透 ⑴以情激情。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出共鸣。记得一位老师上《生命 生命 》,课临近结束,总结课文时,我要学生将课文的最后一句“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改为“愿‘我’珍重第一次”,一下子把课堂震住了,我让学生慢慢了解我的用意,内心的激情喷然而发,让学生体会到课文思想的精髓——多多尝试人生的第一次,体会人生的美好和乐趣。 ⑵形象分析。文章的思想性是内含在精心组织的语言文字中的,所以语文的德育思想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人物、事件来实现。教学《最后一课》一文时,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主人公的表现,再用词语概括出来:热爱祖国但天真贪玩、不爱学习但有较强的自尊心、意志力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大家对小弗郎士的感想,让学生感受到小弗郎士灵魂的纯洁和可爱,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⑶朗读和表演。通过生动的朗读,能把文中内在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表达出来。朗读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示朗读的要求,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容易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自觉地感受作者寄寓在语言文字里的思想感情。有些课文如《陈太期与友期》、《咏雪》,剧情性强。表演相对容易、方便,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和参与,把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和自己的价值取向发生联系,把自我转化为文中人物,与其同爱共恨,在迁移中完成对思想的洗涤。
3、拓展中渗透 ⑴推荐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诸多方面的积累,更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自读课本及针对中学生列出的必读书籍,使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得到自我教育,了解到应该珍惜目前所有,善待身边的人和事。如阅读《居里夫人传》强烈感受到居里夫人对事业的爱,从而更加积极的面对人生。 ⑵开展专题活动。学习《成长的烦恼》这个综合性活动后,可给学生看一些相关的表现青少年生活的片子,例如《男生贾里》等让他们认识到中学生有烦恼是很正常的,并且引导学生说出烦恼后,将收集到的学生的烦恼分类,接着师生一块讨论出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些烦恼,减少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说:“师者,乃授业、传道、解惑也。”语文课同样要做到这些,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利用它在无痕育人方面的优势,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这样既能加强了思想教育,又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