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智慧的火花_点燃情感的火花 培养健康的个性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点燃情感的火花 培养健康的个性
——谈谈语文教学的煽情魅力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与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我理解,理念的贯彻落实,离不开“情感”这块沃土。一位哲人曾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刻,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
学生个性需要健康发展,则需情感的激情点燃。只有经过美的震撼,情的激荡,才能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和顿悟的心境,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回归本位,富有成效。
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我思考:
一. 关于语文教师
大凡艺术家都是挺有个性的,同样是门艺术的语文教学,教师何不张扬一下自己的个性,焕发一下自己的激情呢?
如果一位语文教师面部表情毫无变化,说着一些懒洋洋授课词,那么学生只会睡觉、厌烦语文。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有心灵的碰撞,才能产生思维的火花
因而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应有火一般的热情,去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去洞察事情,感悟人生。只有将自己的内心与生活紧紧地维系在一起,才能够饱览世态人情,在阅文阅世,写文写事中进入角色,融入语文的世界。
在生活中可以发展自己的爱好,广泛自己的兴趣,以便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激活自己的情绪,形成健康
个性。
教材需要吃透,则须潜心感悟,深入理解,特别是对一些情感因素不是特别明显的文章,更须细心品味,力求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授课时,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把握好课堂节奏,利用各种身体语言,在教学中张扬自己的健康个性。让课堂在自己的激情洋溢中闪亮。如此,方可触及学生的内心,引发其情绪的波澜变化,获取情感体验,加深记忆与思考。
一旦学生的心绪被语文教师激情煽动,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那么学生对语文的爱恋,也就十分自然了。果真如此,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该会有多大的力量与空间?
二、关于教与学
教学中,无论阅读,还是作文,我始终不曾忘“情”,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去感悟。
实际操作上,我尝试:
1.在联想中体验。即以联想的方式,推动情感的发展与深化,充分领会作品的深刻内涵。如教学《背影》一文,我的第一要务便是拨动读者的心弦,荡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为达此目的,我追问学生:刚上中学时,自己的家境如何?父母的表情怎样?嘱咐叮咛了些什么?自己的态度如何?离家的心情与感受怎样?学生的情感之门被打开后,群情踊跃,有同学用摹拟实景的口吻,深情地叙述着动人的故事,感人的细节。情至深处,不少同学已是泪眼汪然。有此契机,文章的情感实已把握,再读文,就很容易受到熏陶与感染了。
2.在咀嚼中品味。即引导学生捕捉文情的细腻与生动,进入作品的角色,与作者一起同呼吸、共思考,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像《白蝴蝶之恋》一文,我让学生寻求触动心弦的一句话时,不少同学很快捕捉到“忽然像有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的深处,我的心灵给一道道白闪闪的柔软而又强亮的阳光照亮着”一语,然后,让学生以入戏的状态,用同情与赞美之心,细心研读,反复玩味。作者复杂的情感历程,白蝴蝶追求美的情结也就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还有《最后一次演讲》中的慷慨激昂,怒不可遏;《荷塘月色》中的
恬静朦胧,苦闷哀怨,《济南的冬天》里的闲适舒逸、温情徜徉等,均注意让学生以动情的心,去研读揣摩细腻闪光之处,充分感受文情,明白“文以情生”的道理。明此理,“融情入文”也就成了学生的一个自觉行动,并醉心于其中,成为一个心态良好,情感丰富的有情人。
3.在情境中感染。在教学中创设恰如其分的最佳情境、氛围。视文情的悲壮激越、灵动舒缓,深沉疑重、清丽淡雅的不同合理取舍音乐画面,以其最佳视听效果,充分的激活学生思维,感染学生的内心。如《斑羚飞渡》一文,以悲壮深沉为基调,截取“斑羚中的骚动——飞渡的壮举——猎人的迷惘”几个镜头,让学生感同身受,从斑羚或是猎人的角度,说出一句动情的话语,不少同学情动于中,脱口而出:“罪过呀,我的枪口”,“生命,缘何是条弧线”等。在一种下意识里,受到了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4.在经历中提炼。学习语文要有个善感的心态,有个如诗如梦的浪漫情结,这些均须深入生活中去经历,去提炼。于是我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读人读书读山水,悟情悟意悟生活。”真正练就一颗易感动的心。如去观看黄昏下的路灯,菜市场的纷杂;欣赏巍巍青山,滔滔江水;倾听机器的轰鸣与山村的静谧;寻访名人轶事凡人心迹;领略劳作充实与空虚的茫然……
融入了生活的经历,熟睹了人情冷暖,洞悉了世间万象之后,学生就会多一份感动,多一份灵气,多一种写作的冲动。
5.在习文中升华。为真正让学生独抒性灵,尽情写作,在作文训练中,我从不搞突然袭击,弄得学生手足无措,而是有方向性地让学生有个情感萌发与积淀的准备。课上,对那些暂时写不出咬咬笔头,晃晃头脑的同学,也不横加训斥,而是报以关心、期待、鼓励、谅解的眼神,让其有个情感激活的机会。也许有人会对此质疑,但是我想:张旭挥洒泼墨前尚须喝酒,毛泽东战场决策前尚须抽烟,以激活思绪,更何况我们涉世未深的学生呢?
行文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用自由的意识激扬自己的情绪,酝酿情感,“旧梦重温”,心随笔动,升华情感,以达到吸引人、感染人的目的。
总之,遵循“善诱”与“渗透”的原则,我力图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情感。让其经历情与美的熏陶感染,去颂扬美好,评击丑陋,去嘲笑可笑的对象,哀悯悲惨的命运,在认知世界,感悟生活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个性。
-
中考语文自拟题目_解读中考语文“自拟自答”题详细阅读
“自拟自答”题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要求,重视学生的体验参与与体验获得。因而,在《语文课程标准》已颁布一年余,全国各地(实验区除外)首次在新教材命题的新形势下,这种考查学生能力,且区分度良好的题型,在2003年的中考中将会受到更多的中考命题人员的青睐,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
解读考试焦虑及应对策略_解读考试焦虑详细阅读
北京崇文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夏珺 北京光明小学 田莹 在我国,“考试”一直是严肃而略带沉重的话题。在考试的挑战中,人们难以成为控制情绪的自由人,欢喜、忧伤、不安、焦虑、失望……绝望至极的人甚至有可能悲观厌世,走上轻生的不归路。 曾经看到一篇就考试焦虑症问题谈心理动力学派观点的文章,作者是曾在法兰克...
- 详细阅读
-
语言表达连贯主观题技巧与方法_解答语言连贯主观题的八个基本思考点详细阅读
一、话题的同一性 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当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文章读起来顺畅;如果在表述的过程中转换了话题,语言的连贯感就会随之减弱。如: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句意连贯,重点突出。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墓在杭州西湖畔栖霞岭,墓周...
-
对话教学是一种_对话:一种新的教学精神详细阅读
(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人在知识中的“适意安居”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预示着一种知识观的颠覆。以往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性,知识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永恒不变的客观真理。每一个特殊的自我都失落在客观性、普遍性的汪洋大海中,“自我”在科学知识中没有任何地位,是被“客观性”要求所摈弃的...
-
中考语文新闻题答题技巧|语文中考新闻创新题专题复习详细阅读
例1.以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叙述的主要事实。(不超过26个字) 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9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他的三轮车挂满了写着日军罪恶的条幅。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
-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详细阅读
安徽省灵璧县浍沟镇凤山初中 马道彩 自2001年秋季以来启动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及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已经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我县从去年秋季开始从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七年级实行新课程标准,一场新《课标》下的课程改革在全县范围内轰轰烈烈...
-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解答 概括和表述两手抓详细阅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解答 概括和表述两手抓 如今的中考语文试卷,不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其阅读理解题目几乎是主观性试题一统天下。主观性试题的一个特征,就是需要考生根据试题的要求,或对某篇材料进行概述总括,或对某个语段进行概述总括,概述总括的过程就是提炼文意、综合归纳整理的过程。概述总括如何操作 概述...
-
关系型话题作文的构思_掀起关系型话题作文的红盖头详细阅读
一、要明确关系型作文话题及其命制特点。所谓关系型作文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如:“失去与获得”、“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等。需提请注意的是,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
-
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_如何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详细阅读
瓯北三中 张三丰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种种新思想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本文就从教师、作者、文本三个角度讨论“”这一话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