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语文教育的理解]我对语文教育的肯请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教研室 余有明
肯请之一:不要窄化了教育视野
l 不要窄化了教育对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美国的多元智能理论专家伽德纳指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学生的成功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考试成绩只是这些智能中的一个小的方面(他认为这是属于语言和数学智能),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不可能都是整齐划一的。面向全体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发展的机会,否则,我们面向少数所谓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就会扼杀大多数学生的潜能与个性。所以我国目前所实行的义务教育就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不能把教学的目光只扫瞄在少数学业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这不仅仅是语文这一门学科的要求。
l 不要窄化了教学内容
语文教育要加强知识教学 ,因为知识是基础,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为了知识而去进行教学,那么是远远不够的。即使现在有人在提能力教学(技能教学),这能力(技能)也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语文课程标准同样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育内容应围绕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中心服务。它至少包括知识教学、能力(技能)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形成教育等。这是语文作为一门课程所担负的全部的任务。因此我们不能只盯着书本。语文教育家于漪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学生时代读教科书,读好教科书,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千万不能局囿于此,画地为牢,把自己箍在里面,要善于抓住时间,拓展空间,广泛阅读。”(为上海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走近经典丛书》写的前言)
l 不要窄化了教学资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重视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包括课内与课外,例如,教科书、图书馆、电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等。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还要高度重视教学中的即时性资源的开发利用,
肯请之二:不要弱化了语文的教育功能
语文教育的功能应该包括考试功能、基础功能和育人功能。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决定的。由于种种原因,现在语文教学的多重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日常教学中几乎只是为了强化考试功能。大量的语文教学是仅为应试而教,为考试而学。有的语文教学走上纯工具训练的羊肠小道,有的语文教学仅限于讲解课文内容,有的语文教学脱离生活。让学生通过考试这一关并不是坏事,因为这也是服务于学生的一个体现,但是仅仅是为了这一点,就显得太过于狭隘了。学生即使考试这一关通过了,但是其人格有缺陷,其精神有麻木,其情操有庸俗,那么他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就是一个明显的缺陷,有时甚至是致命的缺陷(如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佐证)。因此,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突出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因此,语文教育还是要提倡“文道统一”,只不过要对“道”要赋予时代的内涵,诚如温家宝同志对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新的阐述:“我们的老师传道,就是要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之道;授业,就是要教授学生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见温家宝在会见全国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代表时的讲话《在全社会大兴尊师重教之风》,载《中国教育报》2003—09—l0)
肯请之三:不要弱化了语文的情感熏陶功能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靠教师的空泛分析,而是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教学中有一点分析是应该的,但是却不能过多。这就也是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中要多积累,要多培养语感,就是这个道理。通过积累,培养语感,“润物细无声”,使学生的人文素养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郭沫若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
情感熏陶还指另外一个方面的意思。在语文课上,语文教师要激情澎湃,形成“情感磁场”,但现实中教师大多缺少激情,语言过于平和平淡。我们并不要求所有的课上都要抑扬顿挫,激情澎湃,但是“性情中人”应是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肯请之四:不要强化了语文教学中的单一性
l 不要强化了单一的学习方式
目前充斥着课堂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过于普遍。学习主体的凸现是一道难过的坎。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是“春风难度玉门关”。即使是一些课改搞得好的学校,他们在尝试新的学习方式的时候,也过于单一,一提到合作学习,马上就是小组讨论,就永远是自然分组,异质分组,自然分工,而没有对合作学习作更深入的思考,没有去尝试指导分组,同质分组,合理分工,组际交流等。
l 不要强化了单一的教学结论
教学中不是不要结论,有时候结论也很重要,但是如果把这个当作唯一,那就不好。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体验感受。我们常讲,“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我们却忽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一道阅读练习题常常只有一个答案,学生作文严重雷同,千篇一律。我们常常抄写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语句含义等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下,以作权威定论,特别是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指只是提供唯一答案的考试),这样必然造成死记硬背,限制甚至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l 不要强化了单一的主体
教学的过程应是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的统一,教师与学生是平等民主的关系,不要以教师的知识、学识、年龄、经验等因素去威慑、压制学生,教学中没有了对话与沟通,使学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使教的主体过于突出。其实学习在学习中也常有自己独到的发现,有时他站在教师的肩膀上也能采摘到你意想不到的果实。
l 不要强化了单一的评价方式
在目前我们把考试当作唯一的评价方式,考查学校,看它的升学率,考查教师,看他的平均高分率,考查学生,看他的高分数。这样的标高所带来的危害是可怕的:学生是为了分数去学,教师是为了分数是教,学校是为分数去管。从评价的目的上看,考试是为了甄别和选拔,从评价的手段和结果上看,只有考试分数这一项,从评价的标准上看,它只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个性各异的学生。其实,“考试和评价,它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的概念。考试作为一种测量的结果,它是评价的一种依据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后者的手段之一,前者是局部,后者是整体。”(见语文考试研究专家倪文锦《语文考试改革之我见》,载《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2期)按新课程标准,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l 不要强化了单一的写作技能训练
作文教学本来是应强调观察、积累、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要鼓励说真话,诉真情,做到“文如其人”。可是为了应试,为了获得所谓的高分,于是教师只顾讲授写作技能知识,学生只顾训练写作技能。师生不约而同地认为:在选材上,写老师永远只是“三课”——深夜备课,带病上课,我为补课;写做好事,永远只是“三子”——上车让座子,上坡推车子,上街拾皮夹子;写好人,永远只是“三人”——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写勤奋,永远只是“三人”——牛顿,达尔文,爱迪生。在思维上,天上的云只能像绵羊和棉花,蜡烛只能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老师,狼永远是凶残的,狐狸永远是狡猾的,北山愚公永远是坚持不懈的,
我们正走在新课程的大道上,只要我们用民主、开放、平等的理念去指导语 文教育实践,远离呆滞,我们一定能握手成功的课改。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