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_走出语文教学任务观的误区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教研室 余有明
每当一节课或一个学期结束后,有的语文教师像御包袱似地说:“我总算完成了这节课(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 在听完一节课或一学期结束后有的领导教师也是这样评价:“教者的教学任务还是完成了。”他们所说的教学任务即是指在这节课里把文章教完了,在这个学期里把三十几篇课文教完了。
仔细推敲他们所说的话,其实是大有可辨之处。一篇或几篇文章教完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这绝对是片面的。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对教学任务的认识是我们走进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特别是语文学科,有其独特的个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我们的教学任务观奠定了依据。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面旗帜作引导,就可以使我们。
一、只完成课本教学,不能算完成教学任务。
只教课本,是以本为本,是“教教材”的表现,是对教材功能的一种弱化与窄化。怎样才能体现叶老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只教课本肯定是不能达到的。课本是课程的载体之一,也是实施课程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上演出一幕幕异彩纷呈的剧目。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用教材教”,这就是对课本资源的最大值的利用。使我们不仅完成对课本的建构,也完成了课本之外的飞翔。
况且语文课本中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教”,如“综合性学习”,你怎么“教”?没有师生的努力互动,尤其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就根本谈不上“综合性学习”。因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了课本之外的社会实践,没有了大量的阅读实践,没有了大量的语言实践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形成?!
二、只完成“教”的教学,不能算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的备课一般说来都是很详细的,即使是在一些高级别的教学大赛中也是如此。且不说教学环节,就连每一步的教学时间,学生可能的答问都在教案中反映出来。因为教师认为,一堂课下来,教学程序按此操作的话,那么这堂课就是一堂完美的课。也就是说,教学是按预定的“教”的方案去进行的。至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怎样,那就不得而知。实际上,“教”是为了“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学”全是按照你的“教”去进行的,那么试问一下,学生这样的“学”是真实的“学”吗?是主动的“学”吗?这样的“学”能使他“发展”到哪里?新课程改革倡导变“教案”为“学案”,就是要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既要重视“教”的设计,更要重视“学”的实际,尤其是即时性的学习资源;抓住这样的教学资源,就有可能激发起新的教学亮点甚至高潮,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所以,在教学中既要有“教”的设计和“教”的行为,更要有“学”的设计和“学”的行为,这样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只完成知识教学,不能算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 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只有知识教学,学生所受到的教育肯定是不全面。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就无从体现。所以课程标准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要为教知识和学知识而付出太多的精力。在教学《孔乙己》时,如果只知道本文的插叙的写法,只知道人物的外貌的描写手法,而没有激起对孔乙己的同情怜悯之情,那将是这节语文课的悲哀。在教学《乡愁》时,如果学生仅仅只学习到了朗读诗歌的一些技巧,能够注意到诗歌的重音、节奏、速度等要素,而没有深深体会出浓浓的思乡恋国之情,那也是本节诗歌赏析课的失职。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教学过程 中完成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品质的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四、只完成理解与分析,不能算完成教学任务。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的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多从理解与分析层面去处理教材,应该说这些都是可行的、有效的,尤其是在中、高考是以能力立意的今天。但是语文学科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不能仅靠一点点理解与分析就可以把这种资源挖掘出,就可以体验到。语文标准指出:“(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教学《羚羊木雕》时,我们可作如下主问题设计:
(一)全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
(二)在文章中你最喜欢(或不喜欢)谁?为什么?
(三)假如某一天你像文中的“我”或万芳一样也碰到了这样的事,你将如何处理?
这三个主问题的设计,基本涵盖了理解、分析、熏陶、体验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如果只有理解与分析,学生也许在能力方面有一点提高,但是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陶冶就不那么鲜明突出了。这样一篇内涵丰富,价值独特的好文章我们就没有“用”足“用”活,许多“营养”白白流失,这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甚是可惜。
五、只有少数学生的参与,不能算完成教学任务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大而言之,是素质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师的道德使然,是家庭的愿望使然。
在日常教学过程 中,甚至在一些优质课大赛中,我们有些老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能够顺利,能够“出彩”,特别是提出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总是叫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回答,如找全班最善朗读的学生去朗读、最善表演的学生去表演、当学生都不能够回答问题的时候就找成绩最好的学生回答……整堂课我们看到的只是那么几个学生在“跑龙套”,在支撑着他的教学框架,而其他层次的学生总是沉默寡言,其学习状态与程度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既然在课堂上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那他们不可能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这就是当前“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递减”的根本原因之一。
我们祈盼着语文课堂是全体学生的乐园,是所有学生梦想成真的天堂,是人人挥洒想象的沃土良壤。
六、只完成课堂教学,不能算完成教学任务。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课堂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果课堂教学成了唯一,那将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悲哀。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至理名言。早在1993年湖北宜昌市就开展了“课内外衔接”教学改革实验。这项实验是把语文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联系起来,课内和课外同等重要。在教学目标 上,他们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课内辐射课外,课外拓展课内;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学习语文服务于应用,服务于生活,服务于个性发展;在教学时空上,强调有规则有组织地调控课外活动,将“课内”与“课外”放在同等地位来规则,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堂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这项实验受到了前全国中语会理事长刘国正先生的高度评价,他以《展开双翼才能腾飞》为题对此实验作了专题介绍。这就给语文教学作了新的定位,拓宽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视野。
语文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同时还强调“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这样沟通课内课外,学以致用,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