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活动课_七年级语文活动课刍议

杂文收录 2025-09-0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安徽省灵璧县浍沟镇凤山初中 马道彩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开设语文活动课,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新举措。那么什么是“语文活动课”呢?怎样上好语文活动课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

 

语文活动课指的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一门语文课程。它有自己一套活动目标、活动形式、实施措施,与当前语文教学中必修课、选修课并列,组成一个新的、完整的语文教学课程体系。三者有密切联系,又有所侧重。它们都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素质,而必修课侧重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选修课则侧重于扩大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文艺鉴赏能力,发展学生个人的爱好和专长;活动课则侧重于学生在语文活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素养与能力,如实地观察能力、采访编辑能力、宣传论辩能力等。作为一门课程,它是按整个语文教学计划,有目的、有步骤进行,有别于以往语文教学之外的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活动课的开设,进一步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单一课程的格局,克服囿于课堂“满堂灌”的弊端,使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爱好和专长得到发展,这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从而使语文教学改变以往高耗低效状况,紧跟时代步伐,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服务。因此,开设语文活动课是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大措施,是中学语文教改深化的一个标志,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改活动。

 

(二)

 

    开设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大举措,而上好语文活动课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那么怎样才能上好语文活动课呢?

首先,全体语文教师要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病,真正树立起素质教育观和“大语文”思想,不把语文课当作语文教学的附庸和点缀,当作“软任务”和额外负担,积极去探索,去实施,从而使这项改革落到实处,取得成果。当然,领导的支持,家长的理解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教师自身要提高素质,要有勇于探索、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还要努力掌握“一专多能”的本领。

再者,活动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方案的制定到具体活动的实施,都需要全体老师有全局的观念,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去完成。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也不能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行其事。不然,活动课就要变样,甚至“流产”。

 

(三)

 

    开设语文活动课要围绕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这个总目标,突出“活动”这个特点,紧密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的教学,有章有序地进行。活动课一定要名符其实,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不可越俎代庖,不能又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搞“填鸭式”教学。当然,教师在活动课整个过程中仍要积极组织、引导、调控,也不能采取“放羊式”,放任自流。活动课不是选修课,也不是兴趣小组活动,要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实践。同时,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具体指导,并提倡能者为师,互帮互学,从中培养“尖子”,带动一般,使整个活动生气勃勃地开展。对于“三课”,要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合理的安排。活动课要与必修课、选修课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如高一上期,可结合必修课中“写景状物”的单元训练要求,开展观察、游览活动,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参观访问记等。再者,三者既要密切联系,又有所侧重。如同样阅读文章,必修课侧重讲读课本中选文,选修课侧重介绍课外名篇名著,而 活动课则侧重学生在自读文章后进行介绍、交流、评议等。

活动课具体操作可采用“三结合”的方法,即分散和集中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平时以班级为单位分开活动,假期或较大规模竞赛则集中活动;日常各班可开展“三个一”(每个学生轮流摘抄一个名言、讲解一个词语、介绍一篇诗词)和课前三分钟口述活动,一个学期一个年段开展一项或两项竞赛活动。一般语文活动可在班级、校内进行,如练写书法、学习办小报等,有时可以组织学生出外参观、访问等。大部分活动由课老师负责指导,有的可请校外专家、名人来讲座等。总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使活动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而又井然有序、持久深入开展。

 

    以上是本人关于开设语文活动课的粗浅看法和想法,仅供大家讨论研究,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671.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