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命题作文的审题与补题]半命题作文的填题与运思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一切都在演进变化。开放的社会、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促成广大中学生心连广宇、视野开阔、生活丰富多彩;而地域的不同、民俗的不同、经济发展的模式与速率的不同,更使得每个中学生置身其间的生活场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由此,引发了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变革,促使作文的命题由封闭向开放型演变,由机械式向机变式发展。半命题作文的兴起与流行,就是这种变革的一个标志。
半命题作文的填题,填充一个字一个词,貌看简单,但内中颇有奥妙。填题,实质上是作文构思的预热与启动,是一种秤砣虽小压千斤的高层次的运思技巧。高明、机敏的填题,当顺着以下原则去运思、操作。
一、填题,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半命式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残缺的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的有用信息呢。
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①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②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③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扩,等等。④标示一定的载体。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学生自定的?对此种种,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
审视《我这个__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文旨。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量”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至于这种如醉如痴迷恋的对象——载体,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
再揣摩文题《__之风不可长》,隐含信息,次第抽出:
类:“不可长”一语,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行文必然议论说理,当属议论文。
质:“……之风不可长”,分明是抨击、批判不正之风,伸张正义,激浊扬清,此及本文宏旨。
量:“之风”是偏正短语的后肢,前面填充后,自然形成不正之风、邪恶之风中的一种。
载体:用空格隐去,由学生自揣自定,学生大可从“我”出发,为我所用。
二、填题,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出发,紧扣教材,巧拟半命文题,从一个角度去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文题,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利正确定向下笔。知己知彼(命题者),方能百写不殆。
《在——面前》是前几年湖北省的中考题,稍一端详,可知文题是一表示态势的介宾短语。为何以态度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绪驰骋,不难看出,命题者设计这一带空白的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种环境和态势,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运思到这个程度,就不难通过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凸现文旨意念。
面对这一文题,有的学生无视命题,随意填题为《在哥哥面前》、《在房屋面前》《在校门面前》,如此,也能行文,但徒然增大了深层构思的困难。前一题除了点名兄弟(兄妹)关系外,碍难形成对立、映衬关系;而后两题只是点出了人事发生的地点,除此,难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使文章难以契合命题者的匠心与要求。
三、填题,要切中题旨文意
如前所述,多数半命式文题,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一题当前,我们首先要机灵扫瞄,将其捕捉到手,接着要深层透视,切中底蕴,以利正确填题,深层构思。
《__长大了》一题,载体部分空缺,怎样填题为好?关键是对点明文旨的“长大”怎样理解。对“长大”一语,有三种诠释可供思辨取舍:1.增高长重(一般生理现象),2.思想成熟(高级智能现象),3.学业(事业)有成(有为社会现象)。对三者运思比较,可以断定,按第一种含义填题,难脱肤浅;按第二第三种含义填题,能揭示人与事的底蕴,从动态变势中演绎出明确的意念。
那么,题中的空白是不是只能填写人称呢?不一定,抓住事物间的逻辑联系,又何尝不可填写动物植物静物呢?如生物小组的良种免、种植小组的新种瓜、校园内外的共青林,可透过这些特指的物体增高长大,曲折地反映出科学少年、时代小主人的茁壮成长,迅速成长。
又如文题《我学会了__》,题中“学会”一词常见惯用,但纳入文题,其旨意就当仔细琢磨了。这里当指学习并掌握了某种有用的知识、技能、本领,连上前面的“我”,渗出一种可贵的自豪激情。对题旨揣度有高下,填题也就有优劣。
《我学会了骑车》、《我学会了烧菜》、《我学会了打球》——填题正确,流于一般。
《我学会了讲文明》、《我学会了自卫》、《我学会了珍惜时间》——填题深刻,题旨凸现。
《我学会了打牌》、《我学会了赚钱》、《我学会了吸烟》——填题错误,题旨走穴。
四、填题,要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笔能否成功,有无感己感人的素材入文,至为重要。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加以充分利用,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
且看《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__》一题,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但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选。一学生暑假下乡,与勤俭的祖父相处,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并力戒之,可填“鞭策”。一学生考试失利后,忘情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感触颇深,可填“启迪”。一学生在校运动会
又如《我__同桌》,题目已经限定了载体,如何填充为好,仍视素材而定。如果同桌系新来乍到,虽印象鲜明,但交往很少,可填“的”,以便从旁观察描述。如果与同桌交往频繁,碰碰磕磕,时有冲突,填“和”为宜,以展示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如若对同桌的某一印象和某种情感强烈,不妨选填“敬佩”、“恨”、“同情”、“鄙夷”等。
五、填题,要力求创意新颖
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使题与文,让人触读后俱为之一震。这,主要讲究填题的深加工了。
一组中学生面对《我生活在__之中》的半命题,有如下填题,试作比较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味同嚼蜡。
填“集体”、“亲人”、“友谊”——正确平常,流于一般。
填“麻将声”、“追星族”——切中时弊,发人警醒。
填“题海”、“夹缝”、“梦魇”——比喻形象,深邃出格。
且题面的新与俗制约文面的新与俗。
拿起《__的滋味》这一文题,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含,掘而深之,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
六、填题,要符合情理、逻辑
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
有这样一道题,《我第一次__》,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变换一下,选填印象深刻的“第一”,如“上学校”、“登台演戏”、“领奖”、“下水”则成,因为这一类“第一”都是不难确认的。如能变向运思,选填“说谎”、“当家”、“打工”、“独自远行”入题,则文旨文趣当会更新鲜可人而又合于逻辑,不违情理。
填题运思应当谨记: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巧而伪是不足取的。
-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标志: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详细阅读
作者在《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25期上撰文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一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效果的首要标志,是本轮课改区别于以往课改的显著特征。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
-
暑假创意作业|创意型作业 ——新课程学习中的“休闲点心”详细阅读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关心的只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这道精美的“学习大餐”,忽视了对创意型作业 ——新课程学习中的这道“休闲点心”的研究与制作。真正的学习是不分课内和课外的,我们应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寻求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创意型作业 的设计无疑为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
-
[半命题作文的审题与补题]半命题作文的填题与运思详细阅读
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一切都在演进变化。开放的社会、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促成广大中学生心连广宇、视野开阔、生活丰富多彩;而地域的不同、民俗的不同、经济发展的模式与速率的不同,更使得每个中学生置身其间的生活场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由此,引发了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变革,促使作文的命题...
-
[小学语文课如何导入]如何让语文课导入 语更具吸引力详细阅读
教师说好语文课导入 语非常关键,如果导入 语导的好,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渲染课堂气氛,自然的进入语文课学习,又能发挥语文教师“口才言语”的特长,让学生一开始就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信心百倍。那么如何才能使得语文课的导入 语更具吸引力呢?我从教语文课的感受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
初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初中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详细阅读
在非重点中学,初中生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厌学之风日长,不但使家长茫 然、教师忧虑,而且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其后果将十分严重。 【专稿】 在非重点中学,初中生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厌学之风日长,不但使家长茫 然、教师忧虑,而且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其后果将十分严重。 初中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优秀作文从哪里找_优秀作文从哪里来?详细阅读
A 是谁把简单问题弄复杂了?作文能发泄自己的情感、吐露自己的心声、化解内心的不快等,由感而发,其乐无穷!写文章本应是件十分快乐的事。可事实上如今写不出一篇像样文章的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还大有人在,何况是我们这些小学生呢?曾有人套用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之名句“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学生...
-
理科生可以报语文教育吗|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详细阅读
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教育论文]——姜太公钓鱼(原创)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但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迫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远离了生活的源泉,语文教育只盯...
-
多彩的语文课堂作文|创设多彩的语文课堂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面对青春年少的学生,我常常思索,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一个怎样的生活。 一、创设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大部分时间只是被动的倾听者,“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痛苦”。在新课改中,...
-
八下语文能力培养答案人教版答案_生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详细阅读
甘肃省张掖铁路学校(734012)张晓军联系电话0936—3670952当前教育界的一项重大工程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紧随时代步伐,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和审美方面的素质。一、紧密联系生活,陶冶情操,力求文道合一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叶圣陶说“它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
-
突出语文特点的句子_突出语文特点 激活语文课堂详细阅读
——试谈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青海省湟中县教育局教研室 李彦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一直沉闷、乏味、效率不高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较大的改变。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