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良好师生场的营造】新课程背景下师生沟通心理的解读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瓯海区中小学德育论文参评稿
内容摘要:改善师生沟通方式是新课程实施的切入点,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要学会把握沟通的心理特征。沟通分析理论指出一个人的自我状态包括儿童状态、成人状态和家长状态。本文主要是从四个案例中解读师生沟通心理,从案例分析中,我们进行师生沟通心理的反思和重建。在走进新课程后,定然会有灿烂的、亮丽的教学风景线出现在我们眼前。
关键词:新课程 心理 解读 儿童状态 成人状态 家长状态 师生沟通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缺少了教师忠实地实施课程改革的理念于行动中,一切都是空话。新课程实施的切入点是师生沟通方式的改善,即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这样说,师生沟通方式决定了学生心目中学校的内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代初中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师生交往也日趋复杂,现在的学生已不再把老师的话当“圣旨”,他们不仅要考虑老师的话是否正确,还会考虑在心理上能否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要学会把握沟通的心理特征。
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理论是美国人伯恩(Eric Berne)于1957年最早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状态一般由儿童状态(Child ego state)、成人状态(Adult ego state)和家长状态(Parent ego state)三部分所构成,而且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的身上交互存在着,这三者的特点是:
儿童状态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由于童年经历而形成的情感体验。儿童状态的积极方面是能够与人友好合作,具有灵活性、想像力、创造性和乐观精神;消极的方面是做事缺乏责任心,对别人有比较强的依赖性,容易沉溺于自我欣赏,不能主动去关心别人。
成人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是做事有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它的积极方面是做事有责任心、有理智、尊重别人。
家长状态表现出来的是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它的积极方面是做个有原则性,具有一定的道德情操,能够关心爱护别人,具有服务精神和献身精神等;消极方面是会过分指责别人,对别人强求,禁忌多,倾向于惩罚别人,对别人过于庇护,有恩赐和特权观念等。
案例一
背景:学校对所有预备团员进行全面考核,预备团员们在团支部的号召下,对学校各卫生死角进行大扫除。但某学生放学后推着自行车匆忙离开学校。第二天,她主动找到了班主任。
学生(低着头):我昨天大扫除没参加,是因为我自行车坏了,我想早点把它修好骑回家。
老师(郑重的神态):真不凑巧,昨天是对预备团员考查的最后一天。
这是一个隐藏沟通的案例,所谓隐藏沟通是指包含了两个以上的自我状态,讯息同时从一个或两个自我传递到其他两个自我。隐藏沟通表达的是一个公开的社会层次的讯息,隐藏的则是一个隐蔽的心理层次的讯息,隐藏沟通的结果是由心理层次讯息所决定的,而不是由口头的社会层次的讯息所决定的。
在案例一中,“我昨天大扫除没参加,是因为我自行车坏了,我想早点把它修好骑回家”和“真不凑巧,昨天是对预备团员考查的最后一天”,作为社会层次的讯息,都是从成人状态指向对方的成人状态。但是,学生的话所隐藏的心理层次的讯息是“我是个不遵守学校纪律的学生,昨天,我做错了,请处罚我吧”。这是儿童状态指向老师的家长状态。老师的回答所隐藏的心理层次的讯息是“对,你是个自私的、不守纪律的学生,我这就处罚你”。这是从家长状态指向学生的儿童状态。从社会层次上来看,师生的对话属于互补沟通,可从心理层次上来看,他们的对话则属于交错沟通,这种社会层次的讯息与心理层次的讯息的不一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战术。
社会层次的讯息,人们通过语言就可以了解,但心理层次的讯息则更需要从非语言的方面来分析,如语气、声调、手势、姿势或面部表情等。事实上,每一次沟通都包含有社会层次的讯息和心理层次的讯息,只是在隐藏沟通里,这种心理层次的讯息与社会层次的讯息往往是不一致的,在案例一中,语言所传递的讯息的不一致性,对师生双方的沟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了师生的进一步沟通,因此这是一个不成功的案例。
案例二
背景:期末考试结束后,某同学知道自己考得不理想,但心里还是很想尽早知道自己的成绩,犹豫再三,他来到班主任的办办室。
学生:老师,我这次考试的成绩怎么样?
老师:不是很理想,具体情况你可以自己看一下,不过老师还是希望能够听到你的解释。
这是一个成功的互补沟通,所谓互补沟通是指刺激的指向和反应的来源都在同一自我状态,回答也是指向发出刺激的那个自我状态的一种沟通方式。这个沟通一般是在自然顺畅下进行,双方对彼此的期待也配合得很好。沟通的双方只要能够保持互补,就可以永远地继续下去,或进行到不想继续这个话题为止。
在案例二中,学生以成人状态指向老师的成人状态,而且学生的话也带有探索性的,体现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老师同样以成人的状态指向学生的成人状态,形成一种互补沟通,从而保持了师生沟通的顺畅进行。当然,接下去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解释说明他的学习情况,老师也可以就此向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和要求,甚至还可提出一些劝告或批评,这些也都是成人状态的表现,也能保持沟通的持续发展。
在与初中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还是提倡使用成人状态——成人状态的方式进行互补沟通,这样,不仅能够体现出师生间的相互尊重,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学会理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当然,如果老师和儿童都扮演儿童的角色,以儿童状态——儿童状态的方式进行互补沟通,虽然也能够保持一定的沟通,但是,这对于初中生说来是不适合的,因为它会永远使初中生处于儿童的自我状态而影响他们的成长。
案例三
背景:某学生虽经多次努力,学习成绩依然没大的进步,甚至有时会倒退,因而对自己的学习逐渐失去信心。
学生:老师,我的学习成绩这么差,还会有希望吗?我该怎么办呢?
老师:你唱歌、书法不是挺出色吗?你同样有能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学生的话带有探索性,想询问老师有无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成绩,期望着老师能够帮助他(她)将心理负担释放。老师以成人状态(认为学生很有能力,相信学生。)对学生的成人状态(我该怎么办?),改变了沟通的自我状态,这种沟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也是学生所期望的,因而老师与学生的交往又得以继续下去。自然而然,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了兴趣。相反,在案倒三中,老师如果以家长状态对学生的儿童状态(认为自己没有可能提高成绩)进行互补沟通,说“不要轻视自己,你一定要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这不仅不能让学生从老师那儿得到他所期望的心理释放,相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双方的进一步沟通。
案例四
背景:上课时,一位女学生自告奋勇,很有感情地朗读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老师:你朗诵时有些词读错了。请别的同学指出来(毫无表扬的意思)
学生: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心想:我下次再也不当众出丑了。)
这是一个不成功的交错沟通。所谓交错沟通是指当刺激的指向和反应的来源处在不同的自我状态,回答的指向可能是发自刺激的那个自我状态,也有可能不是。在案例四中,老师以家长状态指向学生的儿童状态,学生需要表扬,这就与学生的自我状态形成交叉。学生自告奋勇,朗诵诗歌,是想表现一下,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老师却极力指出她的不足,大大打击了她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师生沟通往往被堵塞,不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案例四中,由于回应对刺激表现出非预期中的反应,引发不适当的自我状态,从而使沟通交错而中断。但是,并非交错沟通都不好。学生有时可以会受困在一种无效的互补沟通模式中,此时如果能改变一下自我状态或引导到另一个自我状态,使沟通交错产生,那么,也会引发出一个新的期望来面对问题。假如此案例中老师对学生说:“你朗诵得很有感情,值得老师和大家学习,但朗诵时还要注意读音要准。这样那位女学生就会欣然接受老师的意见,就会改正朗诵时的不足之处,进行再一次朗诵,最后她会衷心地说:“谢谢老师的教诲。”于是就会使下次的沟通向着有益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彻底改善不良的、有碍于学生发展的师生沟通方式,良好的师生沟通方式就像一条纽带,把教师和学生紧紧地联在一起,只要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去接近学生,真正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出现一条心与心搭出的美丽彩虹!从改善师生沟通方式入手走进新课程,定然会有灿烂的、亮丽的教学风景线出现在我们眼前,教师之于学生宜先益友,而后再良师,因为只有朋友式的平易近人、相濡以沫、肝胆相照,才给人以安全感和依赖感,才有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主要参考文献:
①《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教育科学出版社 詹万生主编
2002年3月版
②《教育艺术》 2004年5月版
④《上海教育科研》 2003年9月版
-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标志: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详细阅读
作者在《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25期上撰文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一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效果的首要标志,是本轮课改区别于以往课改的显著特征。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
-
暑假创意作业|创意型作业 ——新课程学习中的“休闲点心”详细阅读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关心的只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这道精美的“学习大餐”,忽视了对创意型作业 ——新课程学习中的这道“休闲点心”的研究与制作。真正的学习是不分课内和课外的,我们应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寻求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创意型作业 的设计无疑为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
-
[半命题作文的审题与补题]半命题作文的填题与运思详细阅读
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一切都在演进变化。开放的社会、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促成广大中学生心连广宇、视野开阔、生活丰富多彩;而地域的不同、民俗的不同、经济发展的模式与速率的不同,更使得每个中学生置身其间的生活场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由此,引发了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变革,促使作文的命题...
-
[小学语文课如何导入]如何让语文课导入 语更具吸引力详细阅读
教师说好语文课导入 语非常关键,如果导入 语导的好,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渲染课堂气氛,自然的进入语文课学习,又能发挥语文教师“口才言语”的特长,让学生一开始就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信心百倍。那么如何才能使得语文课的导入 语更具吸引力呢?我从教语文课的感受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
初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初中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详细阅读
在非重点中学,初中生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厌学之风日长,不但使家长茫 然、教师忧虑,而且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其后果将十分严重。 【专稿】 在非重点中学,初中生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厌学之风日长,不但使家长茫 然、教师忧虑,而且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其后果将十分严重。 初中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优秀作文从哪里找_优秀作文从哪里来?详细阅读
A 是谁把简单问题弄复杂了?作文能发泄自己的情感、吐露自己的心声、化解内心的不快等,由感而发,其乐无穷!写文章本应是件十分快乐的事。可事实上如今写不出一篇像样文章的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还大有人在,何况是我们这些小学生呢?曾有人套用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之名句“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学生...
-
理科生可以报语文教育吗|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详细阅读
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教育论文]——姜太公钓鱼(原创)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但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迫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远离了生活的源泉,语文教育只盯...
-
多彩的语文课堂作文|创设多彩的语文课堂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面对青春年少的学生,我常常思索,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一个怎样的生活。 一、创设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大部分时间只是被动的倾听者,“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痛苦”。在新课改中,...
-
八下语文能力培养答案人教版答案_生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详细阅读
甘肃省张掖铁路学校(734012)张晓军联系电话0936—3670952当前教育界的一项重大工程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紧随时代步伐,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和审美方面的素质。一、紧密联系生活,陶冶情操,力求文道合一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叶圣陶说“它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
-
突出语文特点的句子_突出语文特点 激活语文课堂详细阅读
——试谈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青海省湟中县教育局教研室 李彦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一直沉闷、乏味、效率不高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较大的改变。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