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分层次教学与训练|语文教学中的训练不能丢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历来重视训练。张志公先生在系统研究了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之后,曾经把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四线并进,分线合击”,也就是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四条线各有自己的训练体系,最终融合起来形成一个人的语文能力。识字从“三百千”开始,写字从“上大人”开始,读书从韵文到骈散的吟咏背诵,作文从对对子到八股,都是有很强的训练成分的。
国外的母语教育也普遍重视通过训练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法国1995年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应该将语言训练和课文学习结合起来,必须具有语文训练、精神陶冶及艺术欣赏之价值。”新加坡、加拿大等国的语文教学大纲也有类似的表述。
我国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现代语文教育,也是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的。
然而,时至今日,教育部在2000年3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中竟然没有一处提到“训练”,同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也仅仅只提到了一次,并加上限定,表述为“科学地训练技能”。据说,这样做是为了减负,为了纠正题海造成的错误倾向,也为了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积累、感悟、熏陶。
应当承认,前些年的语文教育,在标准化考试的影响下,的确有将训练泛化的情况,使一些学生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1997年开始的对语文教育的讨论,就是首先拿一些极端化的训练例子来做靶心的。有错必纠,但是,不应该矫枉过正,因为,语文教育不能没有训练过程。
首先看一看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教育部在2000年3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教学目的”中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同时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在“教学目的”中也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两部大纲,都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作为第一重要的根本任务,展开来讲就是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这些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项目,严格意义上讲,既有素养的成分,更具备技能的特征。
随着近些年阅读学、写作学以及口语交际学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与完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实际上都可以成为一种专门的能力,这一点已经被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认可。这些能力的形成,只靠感悟、熏陶,也会有一些效果,但是,决不会达到很高的水平。其间的一些规律和技巧,是需要认真实践反复练习才能认识和把握的,这些能力也需要多次训练才会得以形成。何况,面对悟性不太高的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当感悟与熏陶都不太见效的情况下,我们总不会舍弃训练这一种适宜于大多数学生的语文技能的形成方式,让为数不少的这些学生掉队。
其次,再看一看语文教育的一些具体内容。小到写一手漂亮的硬笔字,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绝对不可能靠感悟就能够达到的,没有长时间的勤学苦练,幻想出现奇迹是绝对不可能的。大到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读写听说能力,即快速浏览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倚马可待下笔成文的能力,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没有哪一项是不需要训练仅仅只靠感悟就能够生成的。至于背诵古代诗文,积累词汇成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等等,更不可能通过感悟就能够完成,必须依据科学的方法进行较长时间的有效训练,才能形成和奠定起坚实的语文功力以及可供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语文基础。
为什么还把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式“训练”给轻率地取消了呢?笔者以为这是传统的精英教育惯性在思想深处起牵引作用,认为过去的语文没有进行什么训练,也没有做什么作业 ,靠悟就解决了或者说完成了学习任务。也是当前一些人对语文教育根本性质进行了曲解,不要“工具性”只要“人文性”,进而极端化为“语文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既然只需要进行“精神教育”,当然学生靠“感悟”,教师多“熏陶”,语文教育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根本用不着辛辛苦苦地去进行什么训练。
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除了学习本族语言、传承人类文化、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人格而外,和数学、外语学科一样,仍然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存在一个能不能熟练准确地使用的问题。要达到熟练准确地使用,也就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通过有效的训练,舍此而外,绝对没有其他捷径可走,没有顿悟而成的可能。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基础性,基础的牢固程度,就取决于训练的有效程度。可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语文基础,其语文能力自然无从谈起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