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作文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河南安阳幼儿师范学校 魏常生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一篇文章,往往是学生思想、生活、知识和能力及个性品行气质各方面水平的综合运用和集中反映。因此,作文教学是一个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
何谓素质教育,简言之,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教育。而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心理学认为,个性即个体具有的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个体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先天素质的差异,给心理差异提供了可能性,而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则是后天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也就是说,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在形成人的心理差异上起着决定作用。
同时我们还必须承认,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前提,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进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这也就是教育学上所说的“因材施教”。
写作是全面展示学生个性的过程,而培养学生个性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所以,在作文教学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最终是以素质教育为旨归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呢?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下几点是切实可行的。
一、改变命题方式,解脱束缚
传统教学中,在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大棒指挥下,为了完成应试任务,作文训练中,教师就人为的制定了一套作文模式,学生生搬硬套。学生即使对题材不感兴趣,也只能临时培养,实在没有办法就只好应凑以敷衍交差。因而学生怕写作,写出的文章也是千人一面,单调呆板。这种训练方法,阻碍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写作个性,严重违背了教学规律和原则,文章也失去了真实可感的内容,失去了生命。针对这种情况,我的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技术打破教师命题或半命题的训练方法,让学生自由命题,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把学生从“作文模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前台戏让学生来唱,教师在幕后当指导,只须适时指示方向,依据大纲要求对作为训练加以规范,使之系统化。
这样一来,学生思想上没有了压力,作为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知识水平及价值取向,把作文与做人密切结合起来,给教师的施教提供了条件。
二、注重写作指导,因材施教
写作中的指导,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遗憾的是,许多教师都忽略了指导这个环节,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批改上,不是把学生的文章批得一无是处,就是改得面目全非,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其实,学生文章中的许多不足或失误,是可以在写作时避免的,这就是靠教师的精心指导。《礼记》上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生因社会生活条件不同,其个性也千差万别,在指导时就要区别对待。例如,一个学生对自己比较自信,勇敢,有毅力,但又比较任性和粗暴,另一个学生缺乏自信,没有主见,易受暗示,但却有一股韧劲。面对同样的 写作的态度和完成作业 的行动会有怎样的不同,在指导时对前者就应叮嘱他注意方法,对后者则应予更多的鼓励,更具体 的帮助。悉心指导,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少犯错误,避免在批改时被过多地否定。
三、抓住评改契机,取长补短
心理学认为,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在形成人的心理差异上起着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是通过个体生活实践实现的。个体生活实践,是个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的社会交往过程。这里的所谓交往就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 达到 心理上的接触,产生信息交流。在作文训练中 ,作文评改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最费力的一环,不少教师为此而头疼。全批全改忙不过来,少批少改又怕遭议论,受批评,只好走马关花,难于深入细致,达不到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上的接触。
我认为,写一篇文章从观察、思考成文到修改都应是学生自己所进行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写, 老师改的方法,恰恰违背了这一规律。教师按自己的标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尤其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我采取学生改,教师评的方法。
学生改可以是学生自己改,也可以交换互改。学生之间,年龄相当,经历相似,更容易沟通,改起来比较容易,还能把教师从改作文的重压下解放出来,使教师能把主要经历放在评上,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在学生修改的基础上进行评,对于文章中反映的共性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以提高认识;个人的问题则以评语的形式个别辅导。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评语不能再局限于对材料、主题、写法的评判,还应包括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动态、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各个方面,而且应充分注意个体因素,比如对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严格要求,对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尽量给以鼓励、表扬等。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用评语架起教师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桥梁,对学生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每一个细微的心理变化,教师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教育,从而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