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如何体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杂文收录 2025-09-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湖南省桃江县花果山中学  周月娥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正在实施,并日渐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世纪的人才,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我认为,班主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树立三种意识、转变三个观念、坚持三种做法。

    一、树立三种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1、位置意识。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角色不能是纯粹的教育者,学生也不仅仅是受教育者。新一轮课改将教学过程 中的师生关系重新定位为“交往”,把教学过程 看成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转化为互教互学,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前进,实现“教学相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班主任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体现学生的需要,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如《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如果站在班主任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任性、不成熟;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天真无邪、勇于判逆,而这种性格深受学生喜爱,创新意识正是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状态中萌发的。班主任确立在班级中的位置,可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参与意识。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在确立位置意识的基础上,班主任还应确立参与意识,以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真切地去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全面感觉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和德育工作的盲点,在各项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营造勇于创新的氛围,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班主任在参与过程中可科学驾驭各项活动,完善学生各种欠成熟的思路或做法,为提供智力支持。

3、竞争意识。科技的日益发达,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趋向,摆在学生面前的是日益激烈的竞争,竞争能力已成为下人类生存能力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竞争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班主任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才能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推陈出新。班主任应有意识地运用竞争机制,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竞争,进而学会创新。学生喜欢竞赛。即使是任何奖品都没有的竞赛,比起来也热火朝天。儿童、少年,青年都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向上心理,这是一种心理优势,也正是教师可以调动发挥的有利因素。在平时上课过程中,经常开展多姿多彩的竞赛活动,相互竞争、相互比赛,在竞争中寻找差距,在竞争中激发斗志,在竞争中超越自己,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氛围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转变三个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1、教育观念。班主任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不仅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还有可能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班主作教育观念的转变,首先要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观念转变;由师道尊严和教师说了算,向民主、平等、和谐与同频共振的师生关系转变;由单纯传授知识向重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班主作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进取欲望,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如对男女生交往过度的种种危害,并把这一现象视为“早恋”。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处理此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鼓励男女生交往,强调相互交往的好处,并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为其创造交往的条件,但应巧妙地限制其单独交往,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相互交往会使对异性神秘感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真挚的友谊,会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2、发展观念。班主任应当树立发展性教学观念。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班主任工作的崇高目的和中心,并以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创建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发展的思想教育机制。在这里,“发展”应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丰富内涵,一是具有全面性,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二是具有个体性,教师应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三是具有创造性,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四是具有可持续性,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五是具有动态性,既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注重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六是具有双向性,教师、学生都要与“教”俱进。这是班主任急需树立的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班主任应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都能体现跨世纪学生的风貌。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是默守陈规,固步自封的一代。如组织学生春游,如果每次内容都大致相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合理把握各类活动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衔接点、切入点,给传统的德育活动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便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效。

3、持久观念。班主任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成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 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持久的努力、顽强的学习和反复地实践,而推动和维持这种学习和实践的心理素质就是具有极大自主性、能动性的自尊、自信、自律和自我激励的心理素质。这些自主性心理素质一般是以潜质的形式存在于个体身上的,它需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激发和培养。持久观念是指班主任对学生要有信心、决心和耐心。 首先,要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为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其次,要使每项班级活动充满生机,充满新意,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创新的喜悦,感觉创新的魅力。最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一定内在联系,为学生的不断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坚持三种做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障

    1、班级的各项活动以实话实说为基点。由于某些教育模式的僵化,使多数学生在参与班级活动时习惯用一种固定模式作为评价事物的尺度,即习惯了说套话、说空话、说假话,只有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坚持实话实说、畅所欲言,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忆。只有启动了学生的思维,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使学生有所建树,有所创造。班主任在每次搞完活动后,都应让学生针对这次活动实话实说,谈自己的看法、认识、感受、建议,这样使班主任不仅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也能及时调整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些做法,同时,也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创意提供了机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2、班级的各项活动以体现时代特征为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体现时代特征,要让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这就要求班级活动引进时代的活水,选择有时代感的主题。班级活动要善于从时事中抓题材,从生产、科技发展中抓题材,从身边的新鲜事中抓题材。如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以往我们通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街道等场所进行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劳动观念。如果我们把义务劳动改为有偿劳动,并由学生自己组织和安排,如利用课余或假日组织学生卖报纸、上门推销等有偿劳动,既可让学生感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也体验了生活,受到了锻炼,感受了市场经济对人的观念的挑战。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劳动报酬的再分析,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3、班级的各项活动以推陈出新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没有推陈出新,世界就不会日新月异,学生只有生活在充满新意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作为。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精心组织每次活动,除了集体活动,还可以是小组活动、社团活动,甚至是三五个人自由结合活动。使班级各项活动呈螺旋上升趋势,永远给学生以启迪,以智慧、以希望,使学生永不满足,勇创佳绩。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就没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只有勇于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511.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