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猜灯谜孩子会喜欢】怎样猜灯谜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谜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雅俗共赏、民间风格浓郁的文字联想游戏。它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增长知识,历来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谜语起源于古代的隐语和度辞。“谜语”的命名始于明代,组织者在灯上粘贴迷条供人们去猜,因此又叫做“灯迷”,又因为是上元[元宵]节的一种文字游戏,所以又叫"春谜语"。
谜语是怎样构成的呢?
一般来说,一条谜语由三部分[三要素]组成,即谜面,谜目,谜底。谜面是创作者给猜谜者出的题目,谜目是猜射范围[即打什么],谜底则是谜题的答案。猜谜之前先要仔细分析谜面,再看要求猜什么,同时要看是否标有谜格。
例如: 禁止放羊 唐代人名一 杜牧
“禁止放羊”是谜面,“唐代人名一”是谜目,“杜牧”是谜底。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猜谜方法:
1·会意法
别解会意法在猜谜、制谜中一向被推崇为“正宗”的手法。谜语作了别解才有谜味。此法按谜面文义,利用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联想得出谜底,使谜面、谜底经过“不作本意商”后而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例如:
谜面为“出淤泥而不染”,猜一部影片的名字, 谜底是“白莲花”。这里把白色的莲花,别解为“清清白白的莲花”, 扣合谜面。又如:“故土知乡情”,猜中药名二,谜底是“生地、熟地”这里把中药“生的地黄”和“熟的地黄”,别解为出生的地方即是熟悉的地方
2·正扣法
此法在猜、制谜中运用较多,即通常所说的正面会意法谜底亦须别解,别解后与谜面原意相近, 易于理解
例如:
“婚姻法”,猜数学名词一,谜底是“结合律” 。猜射时将“婚姻”解为“结合”,“法”解为“律”,通俗易懂。又如:“洪武盛世”猜电影演员一,谜底为“朱时茂”。这条谜语中以“洪武” 扣 “朱”字因“洪武”乃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提起“洪武”,自然联想到“朱”字。
3·反扣法
此法也叫反意法,是从谜面文义相反的方面以联想寻迷底,取与谜面文义相反的意义,即所谓反面会意。正扣法是在谜面文字同义词或近义词上去寻觅,反扣法则是在谜面文字的反义词上去觅底。
例如:
“读新书,读好书”,猜成语一,谜底为“不念旧恶”。“读新书,读好书”即“不读旧书 不读恶书” “读”解为“念”。简写即是“不念旧恶”。又如:“定语”猜成语一,谜底为“不易之论”。谜面中的“定”作“固定”解,以扣合谜底中的“不易”[不可更易、变动]。
4·增损法
此法即利用汉字字形所固有的结构特征,用加、减谜面文字结构的部分得出谜底,因此也叫“加减法”。
例如:
“加一点为好”,打一字,谜底为“艮”字。这条谜的猜法是根据谜面要求联想汉字中那一个字增加一点为“好”的意思,从而得出谜底“艮”字。又如:“少一些,再少一些,猜一个字,谜底为“此”字。此谜根据谜面要求“些”字少“一”,再少“一”,便得出谜底为“此”字。
5·离合法
此法顾名思义,是用分离或合并汉字结构部分的方法得出谜底。这类谜的特点是在谜面上往往带有离、合意思的字、词。
例如:
“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猜一字,谜底为“省”字。“自小”合在一起是“省”字;“目”之前“少”字相联系也为“省”字;离合两次,谜底归一。又如:“知君名下来相会”,猜一名词,谜底为“成品”。根据谜面文义的要求,“知君名”的下面各为一个“口”字,三个“口”字相会便“成品”了。
6·用典法
此类谜语往往借用古代的成语典故、寓言传说或历史掌故,让猜射者根据谜面凭借的典故联想得出谜底。这样又拓宽谜的意境,增加猜射者的兴趣。
例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猜一句成语,谜底为“无与伦比”。这条谜假如不熟悉李白这句诗的下句是“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无法猜出。又如:“匡衡何以凿壁”,猜两句常用语,谜底为“目的、借光”。
7·漏字法
即谜面上有意漏掉某些词或字,揭示谜底时针对所漏掉的词或字联想得出谜底。
例如:
“学工农兵”,猜一个穴位,谜底为“少商”。本来“工农兵学商”是一个完整的词组,谜作者故意把“商”字漏调,构成缺少商的谜底。又如:“金银铜铁”,猜一地名,谜底为“无锡”。
8·借代法
此法即在谜底里借用较确切的近义词,通过联想使它替代谜面上的某个词或字,以此举一反三,达到扣合谜底的目的,这也是猜,制谜语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例如:
“天安门上太阳升”,猜一字,谜底是“景”字。“天安门”使人联想到它可以替代北京,太阳即日,“京”字加一个“日”字即构成谜底“景”字。又如:“端午”,猜一句四字成语,谜底为“一马当先”。“端”为开端扣“当先”,十二生肖中的“午”代替”马“,扣合得非常贴切。
9·象形法
此法是利用汉字的结构、笔划去比拟、夸张、巧借,使文字的全部或部分的形状变化,运用以字象形或以形象字的构思、联想得出谜底。
例如:
“三人踢球一人倒”,猜一个字,谜底为“似”字。这是“点”的象形比喻运用,以“点”比作“球”。又如,“两人走在独木桥上”和“双人走钢丝”,各猜一字。这两条谜的谜底都是“丛”。以“一”相形“独木桥”,“钢丝”等。再如,“树两行山倒映,轻舟一叶水横流”,猜一字,谜底为“慧”字。以“丰丰 ”象形两行树,“心”象形一叶轻舟、形象生动,逼真传神,趣味盎然。
10·顿读法
将谜底的词句用标点符号断开,改变原底音节,使原义与顿读后的语义截然不同,使谜的意境产生突变,得出谜底。
例如:
“谢绝参现”,猜一句四字常用语,谜底为“不同意见”。分开顿读后为“不同意(扣’谢绝"]见(扣"参观"]”。
11·运算法
运算的方法是使谜面和谜底上的数字通过计算变换,会意得出谜底。
例如:
“十二元”,猜一种扑克游戏,谜底为“打百分”。以一“打”字扣“十二”,“一百分”为“一元”。又如:“屈指行程二万”,猜一字,谜底为“董”。把“董”字上下分开读作“++千里”。
12·承启法
即承上启下法,要求谜面与谜底相呼应,即底句须与谜面是上下文关系,惑者有必然。猜射这类谜语时需要有丰富的文字知识,熟悉古文、诗词、历史典故等。
例如:
“先国家后集体”,猜一外国电影名,谜底是 “第三个人”。我们常讲“国家,集体,个人”这三者的关系,尤其在遇到利害矛盾时,应该先国家,后集体,然后才是个人。又如:“此曲只应天上有”,猜苏、日各一部影片,谜底为“在人间、绝唱”。谜面出自杜甫《赠花卿》诗,下半句是“人间能得几回闻”。谜底隐在下半句,熟悉此诗词才容易猜出来。
13·抵销法
将谜面和谜底中相同的字词,通过用其中的有关表示减少、丧失意思的关联字相互抵销得出谜底。
例如: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猜一字,谜底为“罗”。谜面通过“少劳少得”抵消后为两个“多”字,可拆成四个“夕”字,“四夕”为“罗”。又如:“坍”,猜花卉名二,谜底为“牡丹、牵牛”。“牡丹”去掉“牛”即成“坍”字。后例属谜底抵销,前例为谜面抵消。
14·归纳法
将谜面所示的各种条件,因素在概念上进行归类合并,使其在谜底中通过“归纳”展示出来。
例如:
“牡丹江,桃花江、芙蓉江”,猜一位现代画家,谜底为“华三川”。“牡丹、桃花、芙蓉”均为花名,与谜底“华”相扣[“华”通“花”],“江”为水,与“川”相扣。
15·问答法
即谜面设问,谜底作答的方法。特点是谜面上一般带有疑问语句的词语。
例如:
“是什么组成员”,猜二字,谜底为“口、贝”。乍看谜面的意思好像在问某人是什么组织的人,仔细琢磨,巧妙处是在问“员”字是由什么组成的。又如“功课不好怎么办”,猜一个物理名词,谜底为“应用力学”。
16·方位法
根据谜面所示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将谜面中有关字的偏旁或笔画作相应处置后,巧妙缀合为谜底。
例如:
“向前一直去”,猜一字,谜底为“句”。“向”字前边一竖去掉即为谜底。又如:“日月自西东”,猜一字,谜底为“明”。“明”字的“日”在左为西,“月”在右为东。
17.组合法
由于汉字的特殊结构,有些字的笔画、部首、偏旁只要稍加变换,就可组成另外一个字。这类谜面中往往带有调位意思的关联词,如“调”、“反”,“变”等。
例如:
“调查”,猜一国名,谜底为“日本”。根据谜面提示,将“查”字调整一下,重新组合调换成“日本”即扣谜面。又如:“部位相反”,猜一字,谜底为“陪”。“部”字位置反过来调整一下即成“陪”。
18·影映法
将谜面中部分字体的笔画、部首或偏旁,按物体在水中或镜中所形成的倒影原理加以处理,尔后与其它字义组成谜底。谜面一般带有与“影”、“映”、“倒”、“颠”等相关的字。
例如:
“山山颠连入镜中”,猜一字,谜底为“全”。“山山颠倒”成“彐巨”,相连成“王”,“入”字映到镜中为“人”字,“人”与“王”合为“全”。又如:“《家》将上映”,猜一部外国歌剧名,谜底为“卡门”。“家”与“门”相扣,“上”倒影出“卡”,即构成谜底。猜、制谜语的方法很多,以上只是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供大家研究参考。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