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猜灯谜孩子会喜欢】怎样猜灯谜

杂文收录 2025-09-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谜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雅俗共赏、民间风格浓郁的文字联想游戏。它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增长知识,历来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谜语起源于古代的隐语和度辞。“谜语”的命名始于明代,组织者在灯上粘贴迷条供人们去猜,因此又叫做“灯迷”,又因为是上元[元宵]节的一种文字游戏,所以又叫"春谜语"。

谜语是怎样构成的呢?

 

    一般来说,一条谜语由三部分[三要素]组成,即谜面,谜目,谜底。谜面是创作者给猜谜者出的题目,谜目是猜射范围[即打什么],谜底则是谜题的答案。猜谜之前先要仔细分析谜面,再看要求猜什么,同时要看是否标有谜格。

例如:             禁止放羊     唐代人名一     杜牧

 

     “禁止放羊”是谜面,“唐代人名一”是谜目,“杜牧”是谜底。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猜谜方法:

 

1·会意法

 

    别解会意法在猜谜、制谜中一向被推崇为“正宗”的手法。谜语作了别解才有谜味。此法按谜面文义,利用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联想得出谜底,使谜面、谜底经过“不作本意商”后而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例如:

 

    谜面为“出淤泥而不染”,猜一部影片的名字, 谜底是“白莲花”。这里把白色的莲花,别解为“清清白白的莲花”, 扣合谜面。又如:“故土知乡情”,猜中药名二,谜底是“生地、熟地”这里把中药“生的地黄”和“熟的地黄”,别解为出生的地方即是熟悉的地方

 

2·正扣法

 

    此法在猜、制谜中运用较多,即通常所说的正面会意法谜底亦须别解,别解后与谜面原意相近, 易于理解

 

例如:

 

    “婚姻法”,猜数学名词一,谜底是“结合律” 。猜射时将“婚姻”解为“结合”,“法”解为“律”,通俗易懂。又如:“洪武盛世”猜电影演员一,谜底为“朱时茂”。这条谜语中以“洪武” 扣 “朱”字因“洪武”乃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提起“洪武”,自然联想到“朱”字。 

 

3·反扣法

 

    此法也叫反意法,是从谜面文义相反的方面以联想寻迷底,取与谜面文义相反的意义,即所谓反面会意。正扣法是在谜面文字同义词或近义词上去寻觅,反扣法则是在谜面文字的反义词上去觅底。

 

例如:

 

    “读新书,读好书”,猜成语一,谜底为“不念旧恶”。“读新书,读好书”即“不读旧书 不读恶书” “读”解为“念”。简写即是“不念旧恶”。又如:“定语”猜成语一,谜底为“不易之论”。谜面中的“定”作“固定”解,以扣合谜底中的“不易”[不可更易、变动]。

 

4·增损法

 

    此法即利用汉字字形所固有的结构特征,用加、减谜面文字结构的部分得出谜底,因此也叫“加减法”。

 

例如:

 

    “加一点为好”,打一字,谜底为“艮”字。这条谜的猜法是根据谜面要求联想汉字中那一个字增加一点为“好”的意思,从而得出谜底“艮”字。又如:“少一些,再少一些,猜一个字,谜底为“此”字。此谜根据谜面要求“些”字少“一”,再少“一”,便得出谜底为“此”字。

5·离合法

    此法顾名思义,是用分离或合并汉字结构部分的方法得出谜底。这类谜的特点是在谜面上往往带有离、合意思的字、词。

 

例如:

 

    “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猜一字,谜底为“省”字。“自小”合在一起是“省”字;“目”之前“少”字相联系也为“省”字;离合两次,谜底归一。又如:“知君名下来相会”,猜一名词,谜底为“成品”。根据谜面文义的要求,“知君名”的下面各为一个“口”字,三个“口”字相会便“成品”了。

 

6·用典法

 

    此类谜语往往借用古代的成语典故、寓言传说或历史掌故,让猜射者根据谜面凭借的典故联想得出谜底。这样又拓宽谜的意境,增加猜射者的兴趣。

 

例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猜一句成语,谜底为“无与伦比”。这条谜假如不熟悉李白这句诗的下句是“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无法猜出。又如:“匡衡何以凿壁”,猜两句常用语,谜底为“目的、借光”。

 

7·漏字法

 

    即谜面上有意漏掉某些词或字,揭示谜底时针对所漏掉的词或字联想得出谜底。

 

例如:

 

    “学工农兵”,猜一个穴位,谜底为“少商”。本来“工农兵学商”是一个完整的词组,谜作者故意把“商”字漏调,构成缺少商的谜底。又如:“金银铜铁”,猜一地名,谜底为“无锡”。

 

8·借代法

 

    此法即在谜底里借用较确切的近义词,通过联想使它替代谜面上的某个词或字,以此举一反三,达到扣合谜底的目的,这也是猜,制谜语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例如:

 

    “天安门上太阳升”,猜一字,谜底是“景”字。“天安门”使人联想到它可以替代北京,太阳即日,“京”字加一个“日”字即构成谜底“景”字。又如:“端午”,猜一句四字成语,谜底为“一马当先”。“端”为开端扣“当先”,十二生肖中的“午”代替”马“,扣合得非常贴切。

 

9·象形法

 

    此法是利用汉字的结构、笔划去比拟、夸张、巧借,使文字的全部或部分的形状变化,运用以字象形或以形象字的构思、联想得出谜底。

 

例如:

 

    “三人踢球一人倒”,猜一个字,谜底为“似”字。这是“点”的象形比喻运用,以“点”比作“球”。又如,“两人走在独木桥上”和“双人走钢丝”,各猜一字。这两条谜的谜底都是“丛”。以“一”相形“独木桥”,“钢丝”等。再如,“树两行山倒映,轻舟一叶水横流”,猜一字,谜底为“慧”字。以“丰丰 ”象形两行树,“心”象形一叶轻舟、形象生动,逼真传神,趣味盎然。

 

10·顿读法

 

    将谜底的词句用标点符号断开,改变原底音节,使原义与顿读后的语义截然不同,使谜的意境产生突变,得出谜底。

 

例如:

 

    “谢绝参现”,猜一句四字常用语,谜底为“不同意见”。分开顿读后为“不同意(扣’谢绝"]见(扣"参观"]”。

 

11·运算法

 

    运算的方法是使谜面和谜底上的数字通过计算变换,会意得出谜底。

 

例如:

 

    “十二元”,猜一种扑克游戏,谜底为“打百分”。以一“打”字扣“十二”,“一百分”为“一元”。又如:“屈指行程二万”,猜一字,谜底为“董”。把“董”字上下分开读作“++千里”。

 

12·承启法

 

    即承上启下法,要求谜面与谜底相呼应,即底句须与谜面是上下文关系,惑者有必然。猜射这类谜语时需要有丰富的文字知识,熟悉古文、诗词、历史典故等。

 

例如:

 

    “先国家后集体”,猜一外国电影名,谜底是 “第三个人”。我们常讲“国家,集体,个人”这三者的关系,尤其在遇到利害矛盾时,应该先国家,后集体,然后才是个人。又如:“此曲只应天上有”,猜苏、日各一部影片,谜底为“在人间、绝唱”。谜面出自杜甫《赠花卿》诗,下半句是“人间能得几回闻”。谜底隐在下半句,熟悉此诗词才容易猜出来。

 

13·抵销法

 

    将谜面和谜底中相同的字词,通过用其中的有关表示减少、丧失意思的关联字相互抵销得出谜底。

 

例如: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猜一字,谜底为“罗”。谜面通过“少劳少得”抵消后为两个“多”字,可拆成四个“夕”字,“四夕”为“罗”。又如:“坍”,猜花卉名二,谜底为“牡丹、牵牛”。“牡丹”去掉“牛”即成“坍”字。后例属谜底抵销,前例为谜面抵消。

 

14·归纳法

 

    将谜面所示的各种条件,因素在概念上进行归类合并,使其在谜底中通过“归纳”展示出来。

 

例如:

 

    “牡丹江,桃花江、芙蓉江”,猜一位现代画家,谜底为“华三川”。“牡丹、桃花、芙蓉”均为花名,与谜底“华”相扣[“华”通“花”],“江”为水,与“川”相扣。

 

15·问答法

 

    即谜面设问,谜底作答的方法。特点是谜面上一般带有疑问语句的词语。

 

例如:

 

    “是什么组成员”,猜二字,谜底为“口、贝”。乍看谜面的意思好像在问某人是什么组织的人,仔细琢磨,巧妙处是在问“员”字是由什么组成的。又如“功课不好怎么办”,猜一个物理名词,谜底为“应用力学”。

 

16·方位法

 

    根据谜面所示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将谜面中有关字的偏旁或笔画作相应处置后,巧妙缀合为谜底。

 

例如:

 

    “向前一直去”,猜一字,谜底为“句”。“向”字前边一竖去掉即为谜底。又如:“日月自西东”,猜一字,谜底为“明”。“明”字的“日”在左为西,“月”在右为东。

 

17.组合法

 

         由于汉字的特殊结构,有些字的笔画、部首、偏旁只要稍加变换,就可组成另外一个字。这类谜面中往往带有调位意思的关联词,如“调”、“反”,“变”等。

 

例如:

 

         “调查”,猜一国名,谜底为“日本”。根据谜面提示,将“查”字调整一下,重新组合调换成“日本”即扣谜面。又如:“部位相反”,猜一字,谜底为“陪”。“部”字位置反过来调整一下即成“陪”。

 

18·影映法

 

         将谜面中部分字体的笔画、部首或偏旁,按物体在水中或镜中所形成的倒影原理加以处理,尔后与其它字义组成谜底。谜面一般带有与“影”、“映”、“倒”、“颠”等相关的字。

 

例如:

 

        “山山颠连入镜中”,猜一字,谜底为“全”。“山山颠倒”成“彐巨”,相连成“王”,“入”字映到镜中为“人”字,“人”与“王”合为“全”。又如:“《家》将上映”,猜一部外国歌剧名,谜底为“卡门”。“家”与“门”相扣,“上”倒影出“卡”,即构成谜底。猜、制谜语的方法很多,以上只是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供大家研究参考。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463.html

  • 高考诗词鉴赏题及答案_高考诗词鉴赏题对策及专用术语研究

    唐山市开滦一中 李志强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有些同学反映由于平时针对诗歌鉴赏题所作的练习都是选择题,一下子改为主观题根本找不到思路。...

    发布于:2025-09-04

    详细阅读
  • [巧用名句成文]巧用名句作批语

    每每看到学生以不屑的眼光浏览过教师煞费苦心的批语后,漫不经心地将作文本塞进抽屉,个中滋味,只有语文老师才能体会出来。曾几何时,我尝试着用经典名句或把其略作修改后给学生下批语。没料到,这无意插柳的短小批语竟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激起了他们对写作的极大兴趣。于是,在以后的作文批改中,我就尽可能多地用诗...

    发布于:2025-09-04

    详细阅读
  • 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重要性|浅谈“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河南省许昌市第六中学 安菊 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促使学生提问,不是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得到的,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功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

    发布于:2025-09-04

    详细阅读
  • 新课标议题式教学_新课标下参与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和探索

    芦浦中学 吴桂永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语文课的思考,阐述了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主要形式和优点,提出参与式教学是一个新事物,它遵循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真正的21世纪的教育模式。【关键词】:参与式 教学实践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

    发布于:2025-09-04

    详细阅读
  • 如何打开学生的心扉_如何敲开学生的心扉

    吴钻 每一位身在教育一线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敏捷,接触广泛,生活独立,个性鲜明,有一部分还有很强的叛逆性。似乎不和教师顶几句嘴,上课故意搞点小动作,隔三差五惹出点小“祸”,便觉得难受。任你老师的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全然不当作一回事,即使当时收敛一些,不出三天又会原形毕露,故技重演...

    发布于:2025-09-04

    详细阅读
  • 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作文|中学生作文不良心理分析

    高考话题作文的形式和作文应试训练的目的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的侥幸心理和作文审题构思过程中的简单化。特别是那些作文水平不高或较差的考生,他们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一篇水平较高的能得高分的文章是不大可能的,于是,他们选择了套作的路子。平时,他们不是积极地进行全面的写作训练,以提高作文的实际水平,而是用...

    发布于:2025-09-04

    详细阅读
  • 如何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交给学生的金指头:本色阅读

    芮忠汉 王红云 长期以来,对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人们公认不讳。用教育理论和多年的教学实践审视这一教育现象,就不难看出,是由于尚待完善的语文教学为阅读设置了太多的障碍,可以说是“作茧自缚”。要扭转阅读教学的被动局面,就应破除为阅读教学所设置的重重障碍,使其恢复阅读的本色。 阅读,有的把它...

    发布于:2025-09-04

    详细阅读
  • [教师如何评课]教师评课点滴

    在时代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合作越来越重要,教师不但要会教课,还要学会评课,这样能使教师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促进,那么教师怎样去评课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 课前要明析教材 课前要明析教材,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教材不熟悉的课,只能看课堂表面活动是...

    发布于:2025-09-04

    详细阅读
  • 新课标语文对作业设计的要求|对新课标下语文作业 形式的一点体会

    对新课标下语文作业 形式的一点体会凤中 熊 竞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作为个性主体的参与和体验,并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创造、合作、交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语文作业 形式也必须跟上,那么如何设计语文作业 形式...

    发布于:2025-09-04

    详细阅读
  • 我们这样教语文|我们要的是这样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到底怎么上?答案可能有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为了培养会思考、敢质疑、能创造、善表达、有沟通能力的人。那么怎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呢?怎样的语文课堂生活才是高质量的呢?我认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注重训练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能...

    发布于:2025-09-0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