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味]关于现代文学作品课堂教学的思考点滴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研读本我 剖析自我 实现超我
-------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究竟该怎样做,才能让现代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科学、有效、扎实地绽放出绚丽的奇葩?清人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治学有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窃以为现代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也应体现出三个层次:研读本我---剖析自我----实现超我。在课堂上,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研读、剖析及超越,实现现代文学作品课堂教学的语文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怎样理解这三个层次呢?具体分析如下:
一、研读本我。《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在7—9年级的阅读教学第四条中,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请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谓研读本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文本,解读文本,本我即文本。既然是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那么,现代文学作品的具体文本就是阅读之源,教学之本。只有把研读文本抓好,才能完成阅读教学的目的,实现阅读教学的飞跃。在这个阶段,我们应在尊重文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文本,让陌生的文本变得熟识,成为学生的朋友。那么,具体关注文本中的那些内容呢?从宏观的角度讲,要弄清作品的结构层次,段意层意,风格特色,艺术手法,写作意图,思想倾向,感情基调等等,能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总体的第一印象;从中观的角度讲,要弄清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主要情节,重点段落,形象分析,语言积累等等,能够对文本的了解更全面更细致;从微观的角度讲,要弄清字词的行音义,词语的使用,要品味语言,要琢磨典型片段的内涵等等,多多益善地积累语言。通过充分挖掘文本的语文知识,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这个阶段,本身没有生命的文本,通过有计划的阅读,让学生去体味其中妙不可言的美趣,为进一步揭示其蕴涵的生命价值作好铺垫。换言之,就是在研读中赋予文本以生命。学生也只有读熟、读透文章,甚至对一些重点的句段达到成诵般深刻的印象后,才能真正比较详细的了解文本,才能透过文字的表面直达作者的内心深处,体会到作品所蕴涵的深意。同时,通过对文本语言的玩味与品读,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文本语言本身的文辞之美。总之,只有精心研读文本,无言的文本,才能为渴望的眼睛敞开她那比海天还要宽广的胸怀。
鉴于此,我上《信客》时,在这个层次设计了七个环节,约27分钟来解读文本。这几个环节是:1、引入新课后,析“信客”中的“客”字;2、简介作者;3、检查字词;4理结构,明段意;5、明确信客的工作;6、明确信客的生活景况;7语言特点等。目的就是让学生熟习文本,了解信客,走近信客,为后面揭示信客的精神品质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剖析本我。这个阶段可以说仍然是研读文本,但已由文本本身的研读而进入对作者内心的剖析。文学作品皆是借助鲜明的形象、或委婉或直白的情感示意来表达作者的意志,所以,所谓剖析本我,就是通过对文本中塑造的形象、流露的情感剖析后,沉淀出作者在文中想要示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沉淀出作者在文本中期望彰显的真善美,本我就是作者。尽管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一千个哈姆莱特身上所绽放的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在一千个人的眼中是一样的。因此,这个层面的教学,就是通过对文本的深度研读,借助文本中所塑造的形象(意象),让学生触摸到其中所传达出来的人文精华,因为这不但是作者理想的精神向往,更是浸润读者、教化读者、帮助读者获取人性美的特质和载体,是作者期望和读者归依的共同的精神家园。无论多么华美的辞章,缺少了这些人性中真善美的内核,还有什么意义呢?剖析自我,就是要剖析出自我(作者“我”)在文本中赋予的人性真善美之光。如果读不出文本的人文精华,如果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即使“读书破万卷”又有何益呢?在这个阶段,授之以渔远胜授之以鱼。教师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精神内核时,更要启发他们弄清挖掘文本中的精神内核方法。
为此,我在教授《信客》时,用了约10分钟时间,来揭示信客诚信为本的精神品质。前面通过对信客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等方面的文本解读,学生已经明白信客不仅工作辛苦,而且收入低,多病痛,遭误解等等,但他仍然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实无私的奔走于城乡之间。他那风尘仆仆、疲惫不堪的背影,在天地间定格成一幅苍凉却令人潸然泪下的动人画面。宽厚善良的信客,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他呢?正是通过这一看似矛盾形象的剖析,学生逐渐明白了,那时因为信客始终有一个做人的基本理念----诚信为本。正是这种人性中最美好的光芒,照亮了信客的胸膛,让饱经沧桑的他能始终平静的面对每一天。而在诚信日渐缺失的今天,秋雨先生给我们塑造这个形象目的何在呢?这不能不让读者深思。文学作品中正是通过赋予形象的这些精神价值来彰显作者的内心世界。不过,有时,读者结合自己的实情,对文本的理解常常会远远大于作者的期望。学生明白了人生于世,诚信为本的道理后,我趁此引导他们明白,《信客》主要是从诚信的角度谈人性之美,其他文学作品可能要换从另外的角度去推崇一种精神品质,不管怎样,这些都是人性中的真善美,阅读文学作品,就要读出这些深层次的东西。要读出这些深层次的东西,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意象)是关键,是开启作者心灵之门的钥匙。从课堂上来看,解读文本到位了,学生是完全能够纵深理解的。
三、实现超我。前两个部分谈了研读本我(文本),剖析自我(作者),这些我个人觉得仍然还停留在文本的范畴。古人说:文章经国事。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告戒我们:“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在7—9年级的阅读教学第七条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所谓实现超我,就是通过阅读,学生在其过程中受到教益和启迪,增张才干,提升品位。超我指读者获得精神的升华。也只有个体的不断超越,才有群体的不断超越。
在这个层面,至少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自我超越。第一,语言方面。即吸收文本中的语言精华,如佳词妙句,语言风格,特色语言形式等,提高自己语言的驾驭能力、表达能力、感悟能力、鉴赏能力。第二,阅读方面。即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开阔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容,逐渐视阅读为一种生活需要,达到“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目的。第三,精神方面。这是最重要的一条。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借助文学作品中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抨击,熏陶、感染、打动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其明是辨非的能力。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并能逐渐自觉弘扬人性之美,鞭笞人性之丑。能正视假恶丑,珍视真善美,从而形成追求真善美的优秀品质。我很重视这个环节。我坚信,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所折射出的人性美的光芒,一定能照亮那些寻求真善美的眼睛。我们热爱人性中美的东西,但也无法回避人性中丑陋的一面。我们用什么来扬美抑丑呢?多阅读一点经典的文学作品吧,让经典文学成为孩子们的精神食粮。
在《信客》的教学中,我花了约10分钟来做这件事。设计了三个环节。1、阅读两则诚信小故事,再联系课文,让学生明白诚信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2、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如何把诚信落实。3、小结语言特色。并学习这种语言风格课上给信客说一句话;课下,为信客写一则200字左右的墓志铭。
当然,“研读本我----剖析自我----实现超我”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完全割裂,而是有所渗透。比如,品味语言时,自然会涉及情感等因素;而对形象的分析,必须以文本为基础,决不能空穴来风。
现代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很复杂的命题,而课堂上学生所接触的那点东西较之学生能对现代文学真正热爱,尤沧海之一粟。我们无法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现代文学的世界,但愿我们能引领他们,一生快乐的徜徉在博大精深的文学殿堂。
-
高考诗词鉴赏题及答案_高考诗词鉴赏题对策及专用术语研究详细阅读
唐山市开滦一中 李志强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有些同学反映由于平时针对诗歌鉴赏题所作的练习都是选择题,一下子改为主观题根本找不到思路。...
-
[巧用名句成文]巧用名句作批语详细阅读
每每看到学生以不屑的眼光浏览过教师煞费苦心的批语后,漫不经心地将作文本塞进抽屉,个中滋味,只有语文老师才能体会出来。曾几何时,我尝试着用经典名句或把其略作修改后给学生下批语。没料到,这无意插柳的短小批语竟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激起了他们对写作的极大兴趣。于是,在以后的作文批改中,我就尽可能多地用诗...
-
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重要性|浅谈“培养学生提问意识”详细阅读
河南省许昌市第六中学 安菊 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促使学生提问,不是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得到的,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功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
-
新课标议题式教学_新课标下参与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和探索详细阅读
芦浦中学 吴桂永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语文课的思考,阐述了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主要形式和优点,提出参与式教学是一个新事物,它遵循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真正的21世纪的教育模式。【关键词】:参与式 教学实践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
-
如何打开学生的心扉_如何敲开学生的心扉详细阅读
吴钻 每一位身在教育一线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敏捷,接触广泛,生活独立,个性鲜明,有一部分还有很强的叛逆性。似乎不和教师顶几句嘴,上课故意搞点小动作,隔三差五惹出点小“祸”,便觉得难受。任你老师的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全然不当作一回事,即使当时收敛一些,不出三天又会原形毕露,故技重演...
-
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作文|中学生作文不良心理分析详细阅读
高考话题作文的形式和作文应试训练的目的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的侥幸心理和作文审题构思过程中的简单化。特别是那些作文水平不高或较差的考生,他们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一篇水平较高的能得高分的文章是不大可能的,于是,他们选择了套作的路子。平时,他们不是积极地进行全面的写作训练,以提高作文的实际水平,而是用...
-
如何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交给学生的金指头:本色阅读详细阅读
芮忠汉 王红云 长期以来,对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人们公认不讳。用教育理论和多年的教学实践审视这一教育现象,就不难看出,是由于尚待完善的语文教学为阅读设置了太多的障碍,可以说是“作茧自缚”。要扭转阅读教学的被动局面,就应破除为阅读教学所设置的重重障碍,使其恢复阅读的本色。 阅读,有的把它...
-
[教师如何评课]教师评课点滴详细阅读
在时代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合作越来越重要,教师不但要会教课,还要学会评课,这样能使教师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促进,那么教师怎样去评课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 课前要明析教材 课前要明析教材,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教材不熟悉的课,只能看课堂表面活动是...
-
新课标语文对作业设计的要求|对新课标下语文作业 形式的一点体会详细阅读
对新课标下语文作业 形式的一点体会凤中 熊 竞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作为个性主体的参与和体验,并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创造、合作、交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语文作业 形式也必须跟上,那么如何设计语文作业 形式...
-
我们这样教语文|我们要的是这样的语文课堂详细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到底怎么上?答案可能有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为了培养会思考、敢质疑、能创造、善表达、有沟通能力的人。那么怎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呢?怎样的语文课堂生活才是高质量的呢?我认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注重训练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