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语文_让心灵诠释语文 ———浅谈“循环日记”教学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新学期第一节语文课,我让学生将语文课本放在一边,以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为蓝本,创设聊天情境,让学生围绕“喜欢学语文吗?”这一话题聊一聊,当时同学们讨论热烈,发言踊跃: 生:为什么学语文?每天都要背呀读呀,没劲!
生:学语文都是抄抄写写,真烦人,还有学语文必须得写作文,最怕写作文了,伤脑筋!
……
听了学生们的发言,我一下子懵了。“为什么学语文?”真实的童音犀利地向我们道出了学生与语文之间那无形的厚厚的“障壁”,原来学生的学仅仅是为了达到老师为他们制定的一个个目标,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烦语文,怕语文……难怪同学们所表现出来的是对语文缺乏热情,应付作业 ,课堂上缺乏活力,所写出来的文章语言贫乏,内容空洞……
童年原本是多梦的季节,儿童是情感的王子,他们的心中充盈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扑棱着翻飞的诗性。对学生、对生活、对理想、对这个五彩的世界,有着太多太多梦幻般美好的期待,而语文似乎生来就是为了放飞儿童的多彩梦而存在的。在这里,多少个方块字连缀在一起,教人奇思,让人妙想。可如今,在“应试”与“纯工具”的导演下,理性认识排挤了感性体验、被动接受压抑了个性自由。赞可夫曾说过:“所谓的真正教育,就是指不仅让儿童完成教师的要求,而且使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成长。”所以面对学生的这种状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没有理由不震撼,没有理由不尴尬,更没有理由不反省——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让他们不断地用心灵去诠释语文……
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用“循环日记”这种形式,放飞学生的心灵,还孩子梦的快乐和自由,还语文一张生动面孔……
循环日记采用的方法是互写、互评、互改,目的是以优带劣共同进步。其具体做法是: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四人(按好、中、差1∶2∶1)每天轮流写一篇日记,写在同一作文本上,一周一个循环。在此过程中逐步优化循环日记的训练过程:起始阶段,十分重视日记的讲评,每次收上来的日记,我都认认真真修改讲评,一周对全班的循环日记作一个评比 ,看谁进步大,看哪组提高的快。随着学生作文欣赏水平的提高和修改能力的增强,我要求每人备一个本子,按上述方式循环,同时还要求学生在写日记前先认真阅读前一篇同学的日记,并写上简短的评语或感想,一周作一次日记评改课,对于写得好和评改得好同学,提出表扬并在教室后面的“芳草园”里展示出来,保持一星期,供全班同学学习,一学期评选一次“佳作奖”、“评改奖”并给予一定奖励。
循环日记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为课堂注入无限张力。
一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诗人,对生活、对文字,他们有着完全迥异于成人的视角,就象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内心的天地,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读语文,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当这些诠释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时,幼小的心灵会产生成就感。这样可以促使他们产生更多的激情和火花。而学生间互评又使得孩子天然的想象有了更广泛的读者,让学生有了展示的机会,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激发了写作热情,从而更加兴致勃勃地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二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三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竞争心理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老师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习合作。”合作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交融,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循环日记四人一组,按优、中、差1∶2∶1组合、循环。学生每写一篇日记前要阅读前一篇同学的日记,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再进行推选,这使得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能听到别的同学对自己学习的评价,这种合作,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增进学生间情感沟通和智力互补,尤其可以调动中、后进生的积极性。另外,由于日记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评奖,这使得四人小组中的每一成员都要献计献策、竭尽所能使文章不断完善,以争取得奖,在这种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不断增强。同时,由于循环日记采用评比、奖励的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去写好文章。
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走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循环日记一方能畅想的空间、一方能倾吐真情的净土,在这片天地里,学生能充分地展开想象,插上思维的翅膀,在广阔的蓝天上翱翔,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创造、构思,有效地培养了创新能力。如一位小同学在日记中写到:“我是一条毛毛虫,毛茸茸的身体,好长好长的毛,皮肤是淡绿色的,多帅!……母亲把我寄养在这片绿叶上,真不知它在哪里了?没关系,反正还有我的伙伴,和他们一起玩吧!……”身处有限的空间,却如轻盈的蒲公英,乘着风儿的翅膀遨游天地,用想象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和幻想的世界,虽文笔有点稚嫩,但透露的那份童真和创新的精神却让我看到了许多……
一只蝴蝶翩翩掠过,一朵花蕾悄悄绽开,一缕蓝烟袅袅升起,一面岩石爬满青苔……
循环日记的实施已将近一年,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我感触颇多,“小楼昨夜听风雨,明朝深巷卖杏花“美丽的诗句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让我们在润物无声的细雨中等待着万紫千红的明天!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