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思维]阅读教学中应对学生开放性发言的策略——2005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展评有感

杂文收录 2025-09-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阅读教学中应对学生开放性发言的策略

——2004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展评有感

长兴县洪桥逸夫中学    吴卫建

内容摘要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开放的阅读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文,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发言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应对学生的开放性发言,使课堂教学发挥更大的效果。

关键词】开放性发言  策略

笔者有幸看到了04年浙江省语文优质课展评的听课笔记,在这些优质课上,教师充分展现了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独特的处理和整和,注重了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和对话,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自主、和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课堂上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回答可谓异彩纷呈。新课程的理念在这些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教学设计的开放带来了开放的课堂,在这些课中随处可见学生的精彩的回答。在这些课中教师对教材的独到处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课堂的提问和学生的质疑上,这些问题都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看了12节优质课的课堂实录,觉得这些教师在处理学生开放性发言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应对学生的开放性发言的策略。

 一、在“散”处概括

这里所谓的“散”是指学生对于问题的看法比较零碎,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了大量的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解读体现在回答中,也正因为问题的开放带来了答案的开放,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它突破“教师中心论”的束缚,体现教学民主性。然而学生的发言带有不可控制的不确定性,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时不能一味地盲从于学生的回答,而应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案例① 衢州巨化中学的李琳老师在执教《斑羚飞渡》一文时,在新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问题:“假如此时此刻你是一只斑羚的话你会怎么办?”

生一:跳下去,为了自尊。

生二:有一线生机也不 放弃,像狼牙山五壮士那样。

生三:我会劝说猎人放弃枪杀。

生四:争取跳过悬崖。

生五:跳过去,因为有“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该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李老师在学生的充分回答后,首先对学生进行了肯定,然后马上进行了必要的概括和引导:“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那批面对困境的斑羚们是怎样做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解读,使课堂推进的流程很顺利。

案例②长兴实验初中肖颖老师在执教《珍珠鸟》一文中,在课堂的高潮阶段出示过这样一个问题:谈谈你对“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句的理解。

生一:信赖是彼此的,相互的。

生二: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赖。

生三:人与鸟类、动物也应该相互信赖。

应该说学生的这些理解是基于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从学生的 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把课文的内涵已经扩展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此时教师可以趁机进行概括小结,是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可惜肖老师错过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以上的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有很多令我们异想不到的地方,这中间也蕴涵着许多生成性的资源,散发着学生思维的光芒,这是我们阅读教学中的养料,尽管这些发言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针对学生的这些发言,如果教师能进行很好的概括的话,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二、在“偏”处扶正

课堂上面对教师的问题,学生不可能能百分之百的对答如流,这里所讲的“偏”是指学生的发言脱离了问题的重心,或者说对于文本的理解产生了误解。此时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地指出来,以引导学生走出感悟体验的误区。

案例③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皇帝的新装》时,有一位学生认为:“文中的那两个骗子很聪明,因为他们善于利用皇帝和大臣们的心理弱点来赚取很多的钱财。”

那位教师的做法是可取的。他没有认同,因为学生的理解已经明显的发生了错误,而是马上进行了引导式的提问:“那两个骗子真的很聪明吗?”并且有意识地把“聪明”二字读了重音,有学生马上体会到了这叫狡猾。如果当时不这样的话,那么很有可能给学生带来价值观上的认识误区,起后果将不堪设想。

案例④舟山南海实验学校的王波芬老师在执教《竹影》时,有一个环节——“我来做做评论家”教师出示了一幅自己的关于竹的画,让学生评论。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这画叶子片片向下缺少生气,应该向上”。老师马上说:“你说得真不错!”

王老师对学生的发言没有经过自己的缜密的思考,一味地给予学生无原则的附和和赞同,其实竹叶应该是向下的。当然设置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评画来回扣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获得“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富有趣味”这一信息。因此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倾听,敏感地发现问题,通过点拨让学生有所悟,把学生从迷途上引领出来。

三、在“阻”处授法

没有了疑问便没有了阅读,学生的认知水平毕竟有限,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解惑。这里所讲的“阻”是指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产生了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以帮助学生走过这一关。

案例⑤有一位老师在执教《斑羚飞渡》时,要求学生揣摩文中镰刀头羊“咩”的一声吼叫中,镰刀头羊其实想要对其他的羚羊说些什么话?学生尽管读了这段文字,但还是不能把握其中的意思,反映有些冷淡。于是老师就进行了必要的指导:“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段中镰刀头羊在吼时做了哪些动作。”于是学生找出了“巡视”等词语。老师让学生结合这些动作想一想镰刀头羊回怎样说。于是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纷纷举起了手,……

这位老师善于在学生有困难时,把他们重新引入课文,进行了角色置换,同时结合文章的语境来解决这个疑惑,比老师直接告知学生效果要好得多,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羚羊们当时的处境。

案例⑥嘉兴吉水中学的颜俊老师在执教《斑羚飞渡》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质疑。老师在学生质疑之前,出示了质疑的方法:A、我们有分歧,组内意见不统一,请你帮我们裁决。B、我们有困惑,组内无法解决的疑惑,请你帮助我们。C、考考大家吧,组内意见一致,认为问题很有价值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这种针对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知道很有必要性。我们从学生的发言中就可以看到:

生一:为什么说彩虹前面是美丽的,后面都是死亡架起来的?

生二:为什么镰刀头羊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它是怎样消失的?

生三:①是什么让镰刀头羊想到这种方法的?

②在面对斑羚飞渡时,猎人们为什么会目瞪口呆,作者为什么说“更没有想到”?生四:这群斑羚能不能全活下来,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它们活下来,少一点牺牲?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思维得到了有益的启发,小组探究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了一步。当然如何给予学生更好的方法指导,在这些优质课中有很多,如宁波的刘飞耀老师为了让学生从粉地感悟《土地的誓言》中作者的情感,就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即将一段经过自己修改过的文字与课文想比较,从而让学生去领略作者的情意与笔法。

四、在“杂”处筛选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开放性问题来进行教学,学生的发言具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善于从学生的发言中进行筛选。这里的“杂”是指学生发言具有不确定性,多角度理解课文所获得的信息。由于开放题具有宽松的解题环境和答案的多样性,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如果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作出自己的选择,那么课堂将进入无法调控的局面,教师的教学任务便无法完成。

案例⑦丽水遂昌第二中学的毛卫华老师在执教《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说情节品语言”,设置了这样一个开放度很大的问题:“说一说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并说明理由”。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后纷纷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生一:我喜欢课文的第29段,因为它写出了父爱的伟大。

生二:我喜欢文中“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着一节,因为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父亲对我的成长的帮助。

生三:我喜欢第4—12段,因为从这里我看到父亲对的严格。

老师并没有逐一的解决,而是作了一定地选择,说:“我们一起来学一学第4—12段,同桌间分角色朗读这些对话。一起来感受一下父爱的伟大吧。”毛老师对学生的发言作了引导,把课堂教学内容引向了更深的境地。

这些优质课中的开放性问题,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总之,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开放性发言,一方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这些优质课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面镜子,它改变了我们一味地赞同学的错误观念,也为我们今后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发言提供了策略。

 


阅读教学中应对学生开放性发言的策略——2004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展评有感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457.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