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情感的回归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新课标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语文教学强烈地呼唤着学生情感的回归。可是现在学生的情感却被肯德机、游戏机所擒获,出现了情感荒漠化的现象,成长岁月中,他们忽略了太多太多,因此他们实在需要一个时间,一份空间,来好好的整理一下被他们所遗弃的情感,去走近父母,去感受他们如山的父爱,如海的母恩,去解读他们内心深处的快乐与悲哀……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教学”中,作出了一点探究。
一、播放音乐,创设情感
音乐,本身就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丰富人的想象力,激发人的情感。它有时甚至比老师空洞的说教更有感召力。播放音乐或歌曲,创设情感,能让学生在音乐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我在进行作文指导《我的父亲母亲-----在细节中感悟真情》时,首先满怀激情地讲述了韩红演唱的《天亮了》幕后的生命的故事,然后播放这首歌曲,那激昂的旋律强烈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已在小声地抽泣着。接着,我借用音乐或歌曲,加深对父爱母爱的理解,让学生在一首动听的歌曲《妈妈》声中,走近父母,去解读他们白发和皱纹的不易,回忆与父母相处的片断。因为大部分同学是寄宿生,他们有很深的情感体验,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一堂课很多同学都泪流满面的讲述了父母爱的感人细节。借用音乐或歌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音乐与文学都是艺术,在反映生活和表达感情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因此我们可以特定的课堂环境下借助音乐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课文,如《背影》这篇课文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在把买橘送别时感人的细节处理完毕后,我适时的播放了《背影》这首歌曲,教室里鸦雀无声,都被深深地震撼了。语文教学中渗入恰到好处的音乐,让音乐为语文课增添新鲜活力。
二、“聚焦”画面,深化情感
以焦点问题作为突破口展开教学活动,能使教学过程 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增强教学的整体感和节奏感。《甜甜的泥土》这篇课文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母爱的伟大,情节比较简单,如何加深对母亲形象的理解,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这是一个无言的母亲,是一个悲愤的母亲!如何聚焦这个人物,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影片导演,请你设计一个最经典的特写镜头,可以配上景物来烘托人物,也可以配上背景音乐。”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言相当精彩,有的说“我认为可以刻画她呆滞的眼神,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的说“可以刻画她虽然年轻,但已有丝丝白发”,还有的说“拍摄雪花漫天的飞舞,残枝在冷风中瑟瑟发抖,来渲染悲凉气氛”学生的发言让我深深体会到艺术的提问的“聚焦”魅力,整个教学过程 化繁为简,层层深入,使学生享受到了“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乐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了思维训练的深度。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笔者在《最后一课》讲述
三、现身说法,内化情感
于漪曾经说过:“情是教育的根。” 情感的熏陶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教师应用自己的生命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师生之间平等相待,心心相印,共同步入情感升华的美妙的教学境界。比如我在作文指导《我的父亲母亲-----在细节中感悟真情》时,讲述了自己在很小的时候与在外打工的父亲离别的场面,我深情地说道:“就在他要离开时,爸爸停住了脚步,放下行李箱,回头。我看到他的泪水似两泓泉水挂在他略白的脸颊,看到他的嘴角在微微颤动,看到他无助的眼神似乎有说不出的万语千言……终于,他收回了与我相交的视线。就这样,他走了。外面的雨不知何时也纷飞落下……”当我说完之后,我发现我的声音已在颤抖,从同学们的眼神可以看出他们已被深深地感动了,然后我以此为范例借机指导如何进行细节描写,这次作文,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现身说法的同时也要积极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似乎变为文中的一员,达到一个忘我的境界。比如我在教《父母的心》时,为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其中一个孩子,你能把父母在送孩子之前所承受的心灵煎熬的场面描述出来么?你当时怎么想的?请融入他们中间,用你智慧的大脑记下这感人的一幕.”这个训练很多同学设身处地,精彩的写下了动情的一幕幕。一篇美文,与其由老师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倒不如让学生自己体验,把创造的空间还给学生。例如我在教《甜甜的泥土》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中的王小亮生活在这样不幸的家庭中,假如他是我们班的一员,我们同学能为他做什么呢,今天可是他的生日啊!”问题一出来,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我想送一双新鞋给他,因为他的鞋破了”“我想送他一张他母亲的照片,让母爱伴随他天天。”“我想送他一张复婚证书,让他能尽情享受父母的爱。”同学们发散的思维赢得了阵阵掌声.最后笔者总结:“我们都是善良的孩子,有着一颗善感的心,我想王小亮如果在我们班一定会很幸福的”让学生学习文学作品时与文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是一种情动于中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感情的倾注,一种全身心的参与。“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语)。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有效的创设逼真、有效的情感体验氛围,以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情感导火线,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体验作品的神韵,领略作品的美感,获得情感上的愉悦,那一定会收获颇丰。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