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教学]巧用多媒体,教好古诗词

杂文收录 2025-09-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江西省吉水县乌江中学  庄晋玲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为我们教好古诗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们琅琅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言简意深。学好古诗词,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美好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和提高欣赏能力。近年来,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古诗词在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比重逐年增加,现在已达18分之多。这样一来,教好古诗词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但是,由于古诗词的创作距离我们时间久远,语法结构特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我们还是仅仅停留在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的陈旧教法上,不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育手段也要不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为我们教好古诗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来说,古诗词比较难懂,看见那干巴巴的几行枯燥无味的汉字,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巧用电教手段,采用直观教学,使得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畏惧为喜爱,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我们在教《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前,先制作一些有关的教学图片,并配上音乐。教学时,使用投影仪把这么一幅图景显示给同学们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路边是缠满枯藤的老树,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农户家前,这时太阳快要下山了,他却连投宿之处都还未找着……” 在悲凉孤寂的音乐声中,同学们看完投影。通过看投影、听音乐,同学们对这首小令的感性认识增强了:画面上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事物,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了解了画面的内容,为下面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解词释义,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由于古诗词距离我们时间久远,许多词义与今天有很大区别,比如:“走”,古义是“跑、逃跑”,今义是“步行”;“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词义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根据具体语境去体会,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时,有一个词语“无赖”要求学生理解。我们可以用电脑设计一个这样的画面:一幢矮小的茅屋里,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在谈笑着,茅屋侧边有一条小溪,溪边青草碧绿;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里织着鸡笼,还有一个小男孩调皮地躺卧在溪边,剥着莲蓬吃,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看完这个画面,同学们对这首词的内容基本有所了解,教师便可以顺势进行教学指导。

教师:“大家看了之后,觉得这个小男孩有什么性格特点?”

学生:“很顽皮,可爱,无忧无虑。”

教师:“从这个画面来看,‘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这个词应该怎样解释才恰当?”

学生:“应解释为‘顽皮,调皮,可爱’比较恰当。”

由此可见,利用电教设备,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内容,还帮助可以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指导学生朗读诗词是多么的重要。利用多媒体语音设备,还可以帮助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只靠自己的范读是不够的,最好的办法还是准备一台录音机,准备好有关课文的朗读磁带,利用良好的语音设备帮助学生,这样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教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时候,笔者就先把课文的录音带给同学们放一遍,让他们进入诗词的意境之中,进入到苏轼的感情世界里。这样,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又为下面教学中把握课文的感情脉络,理解诗词的主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也要自己动手,利用计算机软件(如Flash 、 Authorware、  PowerPoint等)制作一些较为简单实用的教学课件。对大多数语文教师而言,我觉得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比较方便。PowerPoint操作界面清新自然而且简单,容易掌握;内容上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笔者在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就利用PowerPoint制作了一个教学课件。由于充分利用动画效果,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详细生动的讲解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育尤其是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拥有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努力探索,用先进的教育手段指导学生的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354.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