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略谈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

杂文收录 2025-08-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关注近两年各省市中考试卷,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已经成为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往往对文言文存在畏难情绪,在解答文言语段阅读时往往失分偏多。如何指导学生搞好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呢?

   一、归纳梳理,积累知识。

   阅读文言文,首先要能读懂文言文。现在中考文言文考查的材料虽然大都取自课外,但是知识点一般都是课内学过的,尤其是字词句意思,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因此我们必须以课内知识的掌握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不要一开始就让学生做大量的课外阅读训练,而应该立足于课内文言文。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就像记英语单词那样进行识记。当然,这里说的记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把字词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具体的句子、课文)中去理解记忆。同时还要对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进行整理归纳和比较复习,以便于学生有系统地准确掌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梳理归类和比较。

   一定的词汇量和文言知识的积累是获得文言语感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掌握规律,提高能力

   在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规律。这很重要。文言知识有规律,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语的用法和文言句式规律更明显。掌握了一定的规律,我们便可以提高辨识能力,用它来解决问题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使动和意动用法。“使动”是指动作行为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主语“使”宾语发出的,带有强制性;而“意动”是指意念(即思想)上认为谁怎么样,带有主观性。掌握了这个规律,就不会混淆词语的使动、意动与一般用法了。

   再如名词活用作状语也有规律可循。文言文中,动词形容词前面的名词只要不和它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构成主谓关系,这个名词就活用作状语。掌握了这一规律,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是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工具。

   文言文的一些特殊句式也是有规律的,如被动句往往借助于“为”、“为……所”来表示,也有不少没有这样的语言标志的,那就根据语境来判断(主语是受动者,是动作行为的接受对象);再比如宾语前置往往出现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在这样的句子中代词(或疑问代词)作宾语,该宾语会置于动词的前边。如:“且焉置土石?”。

   还有许多方面,如句读等,都是有规律可寻的,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加强训练,知识迁移

   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有关规律,还要有针对性地挑选一些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课外文言文进行拓展阅读,以求灵活运用,实现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训练中要注重以下几个发面:

   1、词语的解释

   文言实词虚词的重点是要确定其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尤其是细微的差别)。像前面提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教师要强化训练,注重落实。对于虚词可以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来替代,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句子的翻译

   翻译句子要求准确、通顺。准确是指译文要尽量符合原文意思,不能随意增减内容;通顺是指译文前后连贯,语言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学生在翻译时要抓紧重要的实词和部分虚词。译句要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准确把握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二是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3、内容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要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对文章关键内容的理解。这一知识点的考察,主要是注意把握住选段的中心内容和个别语句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主旨和写作意图这三方面对文章整体把握,让学生对文章具有整体的理解、领悟、分析、概括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概括主题、划分层次、概括段意、体会关键句的作用、概括主旨或意图的训练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练习中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4、开放性试题

   很多古文蕴涵着哲理美,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慢慢品读,认真体会,需要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中考开放性命题形式有:①欣赏型②比较型③评价型④感悟型⑤献策型⑥联系实际型等。解答这些开放性试题必须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必须依据提供的材料阐释生发,提倡创新思维。对事物的理解除了正向思维之外,还可以侧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只要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总之,有了较为扎实的文言知识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再适当做些练习,文言文的复习一顶会受到好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278.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