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春笋》_《春笋》说课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2023-02-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春笋》是一篇抒情散文,它描写春天到来之际,春笋破土而出,向上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竹山的春色、竹林的后代??春笋的赞美之情。
文章开头以“我爱竹山,我爱竹林,我更爱竹山的春色,竹林的后代??春笋!” 直抒胸臆。
接着重点描写了春笋在春雨的滋润下,拔地而起,破土而出的过程。
春雨中,烟雨迷蒙的竹林中正孕育着一种生命,“地里的笋芽儿如同婴儿吮着母亲的乳汁,吸呀吸,积聚着力量”,等待着生命力勃发的那一刻。 忽有一夜, 春雷“唤醒”了的春笋,它以一往无前、不可阻遏的气势破土而出,“冲破地皮蹦出来,顶开沙砾冒出来,穿过石缝钻出来……” 在充满顽强生命力的春笋面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因为春笋“浑身充满力量,比钢钎更刚强,比风钻更锋利。”
沐浴着春风,沐浴着春雨,春笋你追我赶,竞争着向上。在这烂漫春天,山泉叮咚,鸟雀欢鸣,山花舒瓣,松柏婆娑,一切生物如同这春笋一般充满生机,活力无限,他们似乎也在为春笋加油、喝彩……
整篇文章语言清新,抒情性强。文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且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非常适合朗读训练。
这篇课文是本册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读课文展开想像。这篇文质俱佳的散文不仅十分适合学生的朗读训练,同时教材的本身还留有一定的语境,为学生的想象留下了一片空间。教师可抓住教材的这个特点,让学生在充分地读文后,以课文内容为依托大胆想像,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又培养想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识字方面,通过一年半时间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字词的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也能自主运用一些识字方法来记忆字形。但这并比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字词教学,将此任务全部推给学生。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容易混淆的字形、字音的教学。尤其这一课的音形易混淆的字词较多,教师可运用归类、辨析、比较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在阅读方面,一般状况下,多数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但此篇课文生字较多,词汇较丰富,且句子也颇有特点,加之语言优美,很容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情感朗读,而忽视语句的正确性。因此,教师朗读指导时应注重坡度:正确是前提,感情朗读是目标。
语言训练方面,学生已有了一些语言的积累。借助想像,创设语言训练的契机,在培养想像能力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乐于说,敢于说,最终善于说才是根本。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阅读中认识生字“笋、墨、弦、桑、婴、乳、汁、拔、浴、竞、材”等11个生字,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笋、拔、浴、竞、材”5个生字,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词语若干。
本课文需在阅读中认识生字“笋、墨、弦、桑、婴、乳、汁、拔、浴、竞、材”等11个生字,字音、字形易错的不少,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应该作必要的归类,如字音中需正音的为:桑叶,乳汁,成材(平翘舌音区分);婴儿,竞争(前后鼻音区分);琴弦(易错音)。字形中须辨析的有:拔?拨;竞?竟。本课好词较多,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比较适合。12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书写学习,应该已经积累了一些书写规则,大部分同学都已学会了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比例,所以在写之前可以不用像以往教师说,而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但毕竟还有一些学生对汉字结构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注重演示的同时,当学生书写时,教师应加强巡时,及时纠正学生书写中的错误和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目标二:能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描写春笋顽强生长的句子,并能圈出动词。
“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很有必要。本班学生已有了划句,圈词的基础。本篇课文要划的句子和圈出的词语均较明显,不是难点。但教师仍要关注学生此习惯的养成。
目标三: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挑选自己喜欢的小节背诵。初步体会竹笋不怕困难顽强生长的精神,体会作者对竹笋的喜爱之情。
由于这是一篇抒情性散文,既适合朗读,又适合积累,所以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我们将目标最终定位情感朗读,并能积累一些语段。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读通、读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研读,体会竹笋不怕困难顽强生长的精神,体会作者对竹笋的喜爱之情的基础上。
目标四:能依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春笋破土而出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借助媒体,在反复读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激活内在的情感,由衷地产生对春笋能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生命力产生敬佩之情。同时,教师通过移情思考,让学生将自己想像成一棵刚破土而出的春笋,依托现实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多感官的引发其想像的空间,最终使学生能多角度的对春笋出土后的情境进行简单的描述。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yuwenjiaoan/12118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