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_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及介绍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8-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介绍及教学设计
本单元由《古诗三首》《左公柳》《隐姓埋名三十年》三篇课文精读课文和《郑成功收复台湾》《海上英魂》两篇略读课文及“语文百花园五”组成。课文或通过著名诗人留下的诗歌,或介绍英雄的动人事迹,表达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向人们述说着那难忘的昨天的故事。
    一、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收录了三首唐宋时期,表达诗人忧国忧民之情的古诗。
    《左公柳》记叙了“我们”在游览参观玉门关途中听到导游所讲述的左宗棠的爱国事迹。
    《郑成功复台湾》记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表现了郑成功的爱国精神。
    《隐姓埋名三十年》介绍了著名女科学家王承书在祖国核武器研制战线上默默无闻工作的感人事迹,热情地讴歌了她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祖国服务的奉献的崇高精神。
    《海上英魂》记叙了一百多年前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我军爱国将士同仇敌忾、顽强作战、宁死不屈舍身报国的精神。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五”中,编排了“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和“习作”三个栏目。“温故知新”有“词语的感情色彩”、“拓展与交流”、“阅读平台”和“积少成多”。“语文大课堂”配合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主题,安排了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表达对爱国志士们的景仰、颂扬之情,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等多种素养。“习作”要求写一篇以说明为主的文章,介绍一个作品(如摄影、绘画等),提高学生的观察、欣赏、表达等多种能力。
    二、教学要求:
    1.训练重点: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注意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选词用语的奥妙”。
    2.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会认28个生字,会写32个生字,读写20个词语。
    ②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及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默写《示儿》。
    三、本单元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能力:
    1.查阅资料的能力:
    本单元选取了三位爱国诗人的诗歌及中国历史上四位不同时期爱国人士的感人事迹,同学们要想真正读懂课文,教师应引导他们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通过联系时代背景,更好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句子的能力:
    教师要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并帮助学生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在学习中培养、提高理解句子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时代背景等方法理解重点语句。有些句子,要让学生体会到不仅要看字面上的意思,还要想一想句子真正表达的意思。
    3.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课标》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五年级第二学期,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应该能理出文章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应留有让学生自己概括、体会的时间,能力强的应让学生预习时写一写,通过课堂逐步深入的学习,修正自己概括的主要内容,加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感受,提高概括的能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4.要注意揣摩作者的写作顺序与方法:
    《课标》指出要初步揣摩作者的写作顺序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学习,揣摩作者的写作顺序;在感悟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选词用语的奥妙,为学生由读到写做好准备。
    四、值得注意的问题:
    除教参上要求我们做到的加强诵读感悟、注意品词品句、学做批注笔记外,提示大家还要注意:
    1.突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本单元教学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呈显性的目标,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在教学时,应作为重点,选择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受到感染与教育。
    2.构建开放的课堂:《课标》提出要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课前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课中、课后,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书本,要抓联系,找特点,适当拓展延伸,加大学生的信息量、阅读量。
    3.应重视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第一课时的教学,挖掘教材的训练点,进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第一课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
    4.注重学法、写法指导。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学法与写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21.古诗三首
    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自学《题临安邸》、《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出塞》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a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打开书104页。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指名读。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
    引导学生读准:
    还(huán):回来。未还:没有回来。
    将(jiàng):将领。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教(jiào):让。不教:不让。
    指名读。
    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板书;有韵味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
    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教师准备资料: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他在当世就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夫子”。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中《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
    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d请1——2位同学
    ②悟诗情;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出塞》被称为有名的边塞七绝,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我们就展开想像,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请你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c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
    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教师引导: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引导学生关注;秦时明月汉时关
    教师补充资料:
    出示: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作者的朝代——唐朝(618——907)作者王维(698——756),请你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匈奴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你感受到什么?你再读这句时应该怎样读?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都读读,读出时代的久远。
    b万里长征人未还
    你还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像: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看到这,你怎样读?
    还是这句诗,让你仿佛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匈奴人不断烧杀抢掠的马蹄与战马的嘶鸣声、百姓痛苦的呻吟声、戍边战士们的怒吼、两军交战武器碰撞的声音、诗人对边关战士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同情之声。
    教师小结;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战争给秦、汉以来近千年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感受到这些,你会怎样读?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师引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教师引导;你体会出作者抒发的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你怎样读这两句诗?
    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学生读不出,教师读。强调“但使”二字。)
    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句子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选读其中一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③集体交流,汇报
    (5)布置自学
    你能用这种方法自学下面两首古诗吗?自己记写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
    作业:背诵古诗、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绪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示儿)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这课还有两个生字,你能记住吗?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相同: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②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不同:
    ①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
    ②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
    ①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匈奴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
    ②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的大意。
    ④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不同想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满怀悲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
    诗人重病在床,临终前费力地说出这首诗,作为遗嘱,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但死不瞑目。
    看到、听到这,你会怎么读?
    ⑤教师引导: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近二万四千个日日夜夜呀!
    诗人从20岁,一直盼到85岁。这65年每一天作为北宋遗民是怎样度过的呢?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一读,你看到什么?
    重点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一直到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板书:死不瞑目盼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⑥小结:新 课标 第一 网
    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背诵这首古诗。
    2.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2)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
    ①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像: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②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插入资料:《清明上河图》,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你们看,这里的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繁荣盛世毁于金人肆意践踏的铁蹄。
    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板书:醉生梦死丢江山)
    ③朗读古诗
    (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做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2.有感情读两首古诗。
    ①当北方大片领土被匈奴人践踏,百姓们在匈奴人的铁蹄下或背井离乡,或被奴役,过着悲惨的生活时,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②诗人在金兵的铁蹄下65年如一日,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临终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③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板书:忧国忧民)
    3.升华情感: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作业: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板书:示儿题林安邸
    忧国忧民
    北宋遗民南宋权贵
    死不瞑目盼统一醉生梦死丢江山
    22左公柳
    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3.帮助学生会认“戈、慷、慨、湘、棺、屹、淌”,会写“廊、纤、戈、俄、拱、慷、慨、惫、湘、棺、携、谋、屹、淌;”理解“戈壁、纤巧、拱手、疲惫、携带、屹立、流淌、慷慨激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2.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了解左宗棠生平事迹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会认“戈、慷、慨、湘、棺、屹、淌”,会写“廊、纤、戈、俄、拱、慷、慨、惫、湘、棺、携、谋、屹、淌;”理解“戈壁、纤巧、拱手、疲惫、携带、屹立、流淌、慷慨激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3.学习1、3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清朝有一个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后成为清朝一代名官,为收复新疆、建设新疆,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立下赫赫功勋的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看看他又有着怎样的匙子情怀?板书课题;左公柳
    (二)新课: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22课《左公柳》。我们先来看生字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出示:
    慷慨激昂、湘、棺材、戈壁、屹立、流淌、走廊、纤巧、拱手相让、谋划、携带
    ① 自己读、指名读。
    ② 把生字变红。你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个字音最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如果老师听写,哪个字的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个词语的意思你不懂?
    ③ 同学交流:
    字音:
    纤巧(xiān):查字典,读准字音。纤巧:细巧;小巧
    字形:
    最容易写错的是:
    屹立(左边山字旁,右边乞丐的乞)
    慷慨(左边竖心旁,右边既)
    词义:
    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明白?(生生互动,质疑解
    疑)
    你发现有特点的词语了吗?
    引导学生发现:
    流淌、疲惫、谋划、携带这四个词语的特点。
    a出示:流淌:流?淌?流淌?你发现什么?(两个相同意思的字组成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
    b在刚读过的词语中,你还能找出哪个构词方法相同?(疲惫、谋划、携带)你还能写出课文外三个这类词语吗?
    拓展学习
    文中还有不懂的词语吗?
    “请缨”是什么意思?(缨就是带子,请缨就是请求杀敌或请示给予任务。本课指的是左宗棠主动请求收复新疆。)
    “偏颇”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还有一些四字词语,快找出来读一读,积累下来:
    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挺身而出、断然指出、年愈花甲、信心百倍、重重困难、泪流满面、普普通通、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等。
    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有特点?
    a楚楚动人(aabc);你能写出三个这种类型的词语吗?(心心相印、落落大方、夸夸其谈……)
    b视死如归(骨瘦如柴、惜墨如金游人如云执法如山、爱兵如子……)
    c不屈不挠(abac)(可歌可泣、载歌载舞、如诉如泣、有胆有识……)
    d普普通通(aabb)(大大小小、明明白白、干干净净……)
    (2)句子:
    关注下列语句
    a标点符号:
    眼看新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心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
    “:”在本句中作用?这句话中冒号的作用是什么?(引出解释或说明)
    “岂能”换一个词语,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阅读4——7自然段,体会引号的用法。
    b关注下列复句,试着在括号中填写相应的关联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但是……;……然而……;不仅……而且……;不但……而且……;既是……也是……;如果……就……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a()这个刚毅坚韧的湖南老人,面对兵马疲惫、粮饷匮乏、运输艰难等重重困难,仍信心百倍。
    b这位刚毅、睿智的老将军早已预料到征途的艰险,()他已完全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c左宗棠()谋划如何收复新疆失地的策略,()还思索如何建设新疆的举措。
    d这些柳树()成了收复新疆失地的见证,()还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获得新生。
    e他的湖湘子弟兵()战斗之旅,()植树大军。
    f临出发时,左宗棠便郑重地吩咐部下,()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征战中死去,()用这口棺材收敛他的尸体。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1)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从几个方面介绍左宗棠的事迹?(两方面:收复新疆、建设新疆)
    (2)捋出思路:
    ①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两方面内容?(4——13)介绍左宗棠事迹。
    ②1——3,14各写什么?简要说一说。文章分几段?
    (3)质疑: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是一篇写人还是写物的文章?(写左宗棠为什么题目是左公柳?)
    3.解疑:学习课文1、3段。
    (1)要想解答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先了解什么?(左公柳什么样,有什么特点?)
    (2)画出全文描写左公柳的语句,认真思考。
    ①突然,我们发现前方不远处的地方,傲然挺立着一棵柳树。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啊,好粗的树哇!两人合抱都抱不过来。
    a引导学生体会出左公柳高大、健壮、直的特点。
    b联系上文“沙漠没有春风,没有绿色。映入眼帘的除了黄沙还是黄沙”再体会:
    你的眼前出现怎样一幅画面?体会出左公柳生命力顽强。感受到作者的惊讶与对它的赞美。
    c朗读。新 课 标 第 一 网
    ②听完导游的讲述,我们情不自禁地再次凝望眼前的这棵柳树——它依然屹立在黄沙之中,那茂密的树叶,那铁筋般的枝条,那挺拔的身躯,那在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
    a“——”在本文中的作用?(解释说明)
    b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c体会排比句的作用:抓重点词语“屹立”、“茂密”、“钢筋般”、“挺拔”、“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体会左公柳的刚强、生命力顽强。
    ③……这里的柳树枝干是挺拔的,枝条坚定地向上生长着。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在赞美这棵树:“这棵塞外的柳树”与内地柔柳的不同,赞美它具有坚定、刚强、生命力顽强的品质,大有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④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a这句话什么意思?
    b用什么修辞方法?(设问加反问)
    c初步体会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强调它不是普通的柳树,它是刚强之树,而是特殊的精神之树。这精神就是像爱国将士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品质。
    d朗读。
    c引导深入学习;把写柳树的几个句子连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先写树的外形、再赞美树的品质、再赞美具有不屈不挠、坚韧顽强品质的人)
    教师讲解:这几个句子,随文逐步出现,让我们对柳树的认识得以加深、升华。既是写物,更是颂人,这就是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板书:借物抒情
    (三)再次质疑,引发思考
    (1)再次质疑
    学贵在生疑,对比这几句话,你有什么疑问?(作者为什么借左公柳抒发自己的感情?左公柳与左宗棠和爱国将士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以左公柳为题?)
    (2)弄清重点段层次、内容
    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先了解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先了解课文讲述了左宗棠哪些方面的事迹?(收复新疆失地、建设西北边疆)一共写了他几件事?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吗?动笔写一写。
    第一件事: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收复新疆
    第二件事: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 
    第三件事:植树造林 建设新疆建设新疆
    弄清文章大致些什么了,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学课文,思考,下节课解决。
    作业:读课文、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3.理解课文内容,从左宗棠感人的爱国事迹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左公柳》。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问题:作者为什么借左公柳来抒发情感?为什么以左公柳为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
    (二)新课:
    1.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对这种生长在新疆大戈壁上的,由左宗棠率领的湖湘子弟兵栽的柳树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这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困难面前刚强、坚韧不拔、生命力顽强的一种树。初读了课文以后,你认为这课书写的是谁?是左公柳还是左宗棠?回忆一共写了左宗棠几件事?
    过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中国历史上这位著名的人物。阅读4——13自然段,思考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先自己读书,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书上。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2.深入学文
    (1)学习4——13自然段
    你从哪找到答案?(你学懂了什么?)
    ①学习课文5——7自然段。
    引导学生认识到:和这种柳树一样,左宗棠在困难面前,刚强、坚韧,决不低头。
    a所遇困难:
    a两股外敌
    邻国阿古柏在英国军队的支持下,侵入我国南疆;俄国又乘机占领北疆,西北边疆危机日益严重,这些侵略者武器精良,很难对付。
    读第五自然段。
    b大臣们对收复新疆有偏颇的认识
    结合资料:当时,台湾被日本人占领,海防也出现问题。由于国力有限,大臣们认为国库空虚,根本没钱打这场仗,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他们还认为新疆是千里荒漠,贫瘠之地,同时,新疆路途遥远,运输艰难。
    b体会左宗棠刚强、不屈不挠、坚韧(6、7自然段)
    重点学第六自然段:抓“力排众议”理解。
    a“力排众议”?(一个人竭力排除大家的意见,坚持自己的主张)
    b左宗棠是怎样力排众议,让我们感受到他刚强、坚韧、不屈不挠?请你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眼看新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的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开辟疆土的不易。
    注意最后用的是感叹号,表达他怎样的感情?(坚决,毫不犹豫)
    读出态度坚决。自己读,指名读
    教师引读:
    对视新疆为千里荒漠、贫瘠之地的说法,他慷慨激昂地反驳——指名读(2——3)(指导学生慷慨激昂地读)
    接着熟读兵书的左宗棠又断然指出——指名读(2——3)(指导学生读出果断、坚决)
    出示新疆地图:新疆是我国西北门户,这里不仅军事地位重要,而且物产丰富,还是连接欧亚的通道。左宗棠高瞻远瞩,让我们想象当时面对群臣的叫嚣,他挺身而出,毫无惧色,大义凛然力排众议的场面.让我们通过读来展现左宗棠铁骨铮铮的风采。
    导读第七自然段。
    69岁高龄的左宗棠身体非常虚弱,经常咳血。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但发出了力排众议的豪言,还作出了怎样的壮举?(齐读第七自然段。)
    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是他满腔的爱国热忱和保卫祖国的决心。)
    学到这里你了解到左宗棠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板书;爱国
    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左宗棠这些品质的?(语言,神态,动作)
    小结:第一件爱国事迹主要是写的力排众议、还是主动请缨呢?(力排众议)写人的时候,要选取典型事例来写,写时要注意有详有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②学习课文9-11自然段
    你还从哪读出左宗棠爱国、刚强、坚韧、不屈不挠?
    引导学生答出:左宗棠抬棺出征。这部分内容在9——11自然段。
    a左宗棠收复新疆用了两年时间,这两年中有血雨腥风的战斗,有和敌人巧妙的周旋,还有与沙漠恶劣环境的抗争。但作者没有写这些,却偏偏选取了哪个这个材料,这是为什么?
    (抬棺出征这个事例太典型、太打动人了。)
    b抬棺出征这个爱国举动,感动了全国人民。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把最能打动你的词句画出来,在书上做出简单的批注。一会儿以朗读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c指名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a评读。
    b重点指导体会
    然而这个刚毅坚韧的湖南老人,面对兵马疲惫、粮饷匮乏、运输艰难等困难重重,仍信心百倍。他肩负着国人的重托,胸中燃烧着正义的烈火,率领六万湖湘子弟兵,悄然离京,马不停蹄地赶往千里之外风尘滚滚的战场。
    临出发时,左宗棠便郑重地吩咐部下,如果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征战中死去,就用这口棺材收敛他的尸体。
    c质疑;
    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左宗棠?
    学生可能提出:左宗棠为什么你面对重重困难,还这样信心百倍呢?你为什么要抬着棺材上前线?
    d角色换位:是啊,我们有这么多的疑问,左宗棠请你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出
    我们得到的是全国人民的支持;我们是保卫自己的国土,是正义的,敌人是侵略者,正义是永远能够战胜邪恶的;我相信自己的部下是最有战斗力的,因此有胜利的把握。抬棺材上战场表明了我决不向外敌低头,不赶走侵略者决不还朝的决心。
    e教师激情导读:
    是啊,从你们的发言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一个年愈七旬的老人那颗剧烈跳动的爱国心,那份赤子情,那种为了正义、祖国领土统一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面对左宗棠视死如归的决心,在场的官兵
    怎么样?——学生接读
    f看图,此时此刻,看到这口黑漆漆的棺材,西征的战士们会怎么想?面对强敌,他们又会怎么做?(在这口棺材面前,官兵们纷纷发誓一定为国奋勇杀敌,保卫国土,让父老亲人放心。在强敌面前,他们个个勇往直前,决不后退,如下山的猛虎,杀得敌人片甲不留。)
    g伴着战马的嘶鸣、伴着这响彻云霄的喊杀声,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西征大军的身旁,亲眼目睹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壮举。指名读。
    ③学习课文13自然段
    你还从哪读懂左宗棠爱国、刚强、坚韧、不屈不挠?
    a引导学生认识到:左宗棠凭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收复了新疆失地,而且,他凭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新疆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种树是左公建设新疆中最典型的事例。
    b补充资料:他的朋友杨昌浚到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本以为会看到王之涣《凉州词》中描绘的景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课件,学生齐读),没想到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写出了:“新栽柳树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出课件,学生齐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除了种树,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
    小结:学到这,我们从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新疆;植树造林,建设新疆的壮举中,从几万将士与侵略者的战斗中,强烈地感受到什么?(爱国情、赤子心)
    (2)回读第十四自然段
    ①引读第十四自然段:听完左公柳名字背后的故事,我们再次凝望它。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
    ②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作者已经把柳树看作了爱国将士,看到这柳树,就仿佛感受到了像左宗棠一样的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所以说它是精神之树。因此对它产生了景仰之情。
    朗读。指名读。
    ③解题:
    此时的“左公柳”仅仅是那棵柳树吗?
    引导学生认识到:既指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左宗棠。
    3.总结谈话 布置作业
    (1)左公虽去,道柳尚在。这柳树承载而且延续了左公及爱国将士们的精神气节。作者借左公柳突出人的品质。文章学到这里你有哪些收获?例如:
    ①写人的文章要选取典型事例;
    ②在写人的时候,要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
    ③左宗棠的爱国精神让我特别感动,真值得我学习;
    ④要学习左宗棠这种勇于坚持己见,挺身而出的精神;
    (2)布置作业:
    ①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写人的文章要选择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
    ②今天作业的第二项请你用这种方法,通过一件比较典型的事来写写你身边一个人的特点。
    板书:
   
    左公柳
    左宗棠事迹 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典型事例
    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 语言神态
         植树造林 建设新疆
   
    。
   
    *23郑成功收复台湾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认识郑成功的爱国精神,懂得作者的行文思路。
    2.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憎、厦、舰、踞、铭、撰”;积累“憎恨、盘踞、铭记、撰写、千军万马、张牙舞爪、走投无路、”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认识郑成功的爱国精神,懂得作者的行文思路。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将领、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同学们通过读书读报、看电视、听广播、网上冲浪,一定也了解了不少,能说说你了解了他们中的哪些人?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文章,它介绍的是——板书课题《郑成功收复台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1.课题有什么特点?(题目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讲解:除了这课,我们还学过哪篇文章的题目也直接告诉我们主要内容?
    (二)新课;
    1.检查预习情况:
    同学们课前做了预习,下面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
    憎恨、厦门、战舰、盘踞、铭记、撰写
    这些要求会认读的生字中,哪个字的字音容易读错?提醒大家注意?
    (2)积累词语;
    除以上生字组成的词语外,本课书还有不少四字词语,你能从书上找出来读一读,并摘录下来吗?
    如;浩浩荡荡、举目四望、沉着镇定、惊恐万状、争先恐后、义正词严、负隅顽抗、垂死挣扎、垂头丧气、张牙舞爪、喜气洋洋、成群结队、载歌载舞、街头巷尾、走投无路、天经地义、箪食壶浆等。
    (3)当堂完成课堂练习:
    ①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上打“√”
    憎恨(zēngzèng)厦门(shàxià)乘势(chéngchèng)
    应战(yīngyìng)喝退(hēhè)获悉(xīxì)
    ②比一比(读音及字形),再组词(想想字义)。
    曾()居()名()密()挣()
    憎()踞()铭()蜜()争()
    张()钩()功()隅()乖()
    涨()钓()攻()遇()乘()
    ③你能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本课的四字词语吗?
    a形容兵马极多、阵容强大。()
    b张开利牙,挥舞爪子。用作形容野兽凶猛的样子,或形容坏人猖狂的样子,或形容人手舞足蹈时动作十分粗鲁。()
    c无路可走。形容处境十分困难。()
    d耷拉着脑袋,神情沮丧。形容失望懊丧的样子。也比喻枯萎而没有了生气。()
    e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汤。形容百姓热情欢迎他们拥护的军队。也表示馈赠食物。()
    ④发现词语特点,并照样子每组写三个词语:
    浩浩荡荡、、
    喜气洋洋、、
    载歌载舞、、
    争先恐后、、
    2.自读全文,复述课文
    (1)关注课后思考题:指名读。
    (2)学习要有法。读题目,我们怎样才能完成好这道题?
    引导学生认识到先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再读经过部分,捋清重点段的层次。
    按照同学们所说的自学课文:
    ①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注意课文围绕“收复台湾”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说明了这一事件的原因、结果,哪些地方写明了收复台湾的经过?人们是怎样评价郑成功的?你能按照提示给文章分段,并写出主要内容吗?(可在自读时进行勾画及批注。)
    ②汇报、交流:
    全文可分为如下四个部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起因:(第1——2自然段):自幼立志,驱除荷虏。
    经过:(第3——8自然段):率兵东征,收复台湾。
    结果:(第9——10自然段):宝岛回归,同胞欢庆。
    评价:(第11自然段):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③再读重点
    想想郑成功渡海东征的时间和阵容,经历了哪些战斗,克服了
    哪些困难?注意郑成功是怎样指挥每次战斗的,面对敌军的顽抗及求和又是怎样说和做的。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逐段阅读,简要概括
    第三自然段;首先交代渡海东征的时间:1661年4月21日;还描述了那浩浩荡荡的阵容和气势。
    第四自然段:接着写敌军企图凭借战舰大炮阻击。
    第五自然段:郑成功沉着指挥我军取得了登陆台湾的初步战果。
    第六自然段:后来写敌军求和,郑成功义正辞严予以拒绝。
    第七自然段:郑成功采纳了台湾同胞“切断水源”的献计,使守赤嵌城敌军投降。
    第八自然段:最后写郑成功用长期围困的办法逼迫台湾城内敌军投降,终于在1662年初,收复了被荷兰侵略军侵占38年之久的台湾。
    把每段的内容串起来,就简要地把这个事件说清楚了。
    ④讲述故事
    简要说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讲述前可列一个提纲,也可在心中打个腹稿。先自己练一练。请2——3位同学简要复述课文。
    ⑤听了同学们的复述,你觉得郑成功有着怎样的品质?
    ⑥总结学习方法:
    我们怎样把这一事件的经过简要复述出来的?
    3.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读了课文,你觉得课文哪儿写得比较精彩呢?是不是觉得课文第六自然段写得特别精彩?让我们一起看看,它哪儿写得好?
    出示:第六自然段
    郑成功沉着镇定,指挥我军战舰和敌舰展开激战。英勇的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舰队冲去。他们在近处团团围住敌舰,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突然"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了十几丈高的水注。原来,我军的炮火击中了敌人的弹药库。敌军惊恐万状,乱作一团。我军官兵乘势用铁钩钩住敌舰,争先恐后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举手投降。至此,我军取得了登陆战斗的重大胜利。
    同学点评:
      读这段,我们仿佛看到了郑军官兵在英勇地进攻,侵略者则溃不成军,乱作一团,仿佛听到了隆隆的炮声,振天的喊杀声。课文是怎么来描写这激烈的战斗场面呢?
    这里的“冒着”“驾着”“团团围住”以及下文的“钩住”“争先恐后”等词语,写出了我军官兵的英勇善战。反映了战斗场面的激烈。通过“负隅顽抗”“惊恐万状”等词,写出了侵略军战败后的狼狈相和可耻下场。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们所说,课文主要通过对我军官兵和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人在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战斗的场面,来反映出整个战斗的场面和气氛。在描写我军官兵时,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如:“冒着”、“驾着”、“团团围住”、“钩住”、“跳”,来展现我军官兵的英勇善战,突出了进攻的猛烈。而在描写敌人时,则通过“负隅顽抗”“惊恐万状”等词,来表现敌人的溃不成军,狼狈不堪。其间对一次炮击敌舰所作的具体描述,则更加烘托出了战斗的激烈。
    链接《飞夺泸定桥》
    那究竟怎样才能写好一个场面呢?我们再来看一看《飞夺泸定桥》中的一段:
    出示: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版,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你能品一品吗?
    引导学生回答出:这一段描写的是红四团进攻的场面。课文第一句先交代总攻开始,然后分别写了团长、政委、号手、战士们在战斗中的表现,具体是抓住人物在战斗中的行动来写的,如团长、政委是“站着”“指挥”,号手是“吹起冲锋号”,二连战士们是“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冲去”,三连是“每人带一块木版,一边前进一边铺桥”,这就使场面具有的动态感。在具体描写时,又是选取了二连22位英雄的进攻作为重点来写,其余则略写,这样点面结合,全面地反映出整个场面。除此之外,“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密集的枪弹”等的环境的穿插描写更渲染了场面的激烈气氛。
    总结方法:
    你能总结一下写好一个场面的注意事项吗?
     引导学生总结出总的来说,写一个场面时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写好场面中的各个人物。写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
      第二,既要勾画出场面的整体情况,又要着力描写其中一些最精彩的镜头,以突出场面的激烈。
      第三,还要穿插描写战斗时所处的环境,以烘托出气氛。
      上面的要点记住了吗?那就请大家试一试吧!
    4.拓展活动
    读阅读链接、课外阅读有关台湾进一步了解她的过去和现在。或介绍郑成功其他事迹的书籍或资料,根据阅读所得,办一期小报,自命一个恰当的题目。或写一篇小练笔,描写一个活动场面。
    板书设计:郑成功收复台湾
    起因:自幼立志,驱除荷虏。
    经过:率兵东征,收复台湾。
    结果:宝岛回归,同胞欢庆。
    评价: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24隐姓埋名三十年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3.帮助学生会认“撤、刊、署、炼、熠”;会写“渺、握、购、忱、撕、毁、撤、拆、键、刊、署、炼、昼”;理解“渺小、关键、署名、提炼、掌握、热忱、不分昼夜、隐姓埋名、不假思索、欢欣鼓舞、熠熠生辉”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这些语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准备:
    了解中国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研制原子弹的历史。了解那些为研制两弹一星而无私地为祖国奉献自己的科学家事迹。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会认“撤、刊、署、炼、熠”;会写“渺、握、购、忱、撕、毁、撤、拆、键、刊、署、炼、昼”;理解“渺小、关键、署名、提炼、掌握、热忱、不分昼夜、隐姓埋名、不假思索、欢欣鼓舞、熠熠生辉”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3.学习1、3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这是又一个“赤子情怀”的故事。板书课题《隐姓埋名三十年》
    (二)新课;
    1.检查自学情况:
    ①从题目入手,整体把握课文
    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你读懂谁隐姓埋名?为什么隐姓埋名?
    把补充的内容填到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总结:有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主要事件,我们通过对题目进行补充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a出示:
    渺小、热忱、掌握、采购、撕毁、关键、刊物、署名、提炼、不分昼夜、撤走、熠熠生辉
    指名读。
    这些词语中哪个字音易读错,字形易写错,提醒大家注意?词语的意思不懂?
    熠熠生辉?
    b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可以积累,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写一写吗?
    如:不假思索、闻名于世、世人瞩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毫不犹豫、欢欣鼓舞、心甘情愿、不折不扣、默默奉献等
    这些词语中有没有意思不明白的?
    c课堂小练习:
    听写所学词语
    形近字组词
    忱()撕()暑()练()
    枕()嘶()署()炼()
    蜜()瞩()艰()撤()
    密()嘱()坚()澈()
    文中有三个“不”字打头的四字词语:不假思索、不折不扣、不分昼夜,你还能写出几个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填空:
    ()的科学技术()的使命()地说
    ()的待遇()的承诺()地接受
    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一百多年的祖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中国人民怎能不欢欣鼓舞呢?
    这句话用什么修辞方法?()
    把它变为陈述句:
   
    2.初读课文,捋清层次
    (1)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王承书怎样隐姓埋名?围绕隐姓埋名写了她几件事?分别在那些自然段中?简单概括写的是什么事?
    ① 第一次放弃名利,为建设新中国毅然回国。(4——8自
    然段)板书:放弃名利,毅然回国
    ② 隐姓埋名,艰苦工作,迎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2——17自然段)板书:艰苦工作,爆炸成功
    (2)其他段落写什么?简要概括写什么?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坚定承诺,为研制原子弹隐姓埋名。板书:坚定承诺,隐姓埋名
    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果断受命,解决提炼浓缩铀技术难题。板书:果断受命,解决难题
    第五部分(第18自然段):熠熠生辉,中华优秀儿女美名永放光彩。板书:熠熠生辉,英名永存
    3.学习1、3段
    王承书为什么要隐姓埋名?她是怎么做的?你觉得哪让你最感动?自学,体会。
    (1)“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声音不高,却十分坚定。
    ①抓:不假思索:不假思索:假,凭借。用不着想。形容反应敏捷,或极为熟悉而不需要动脑筋。也作“不加思索”。“不假思索”表现出她的果断和坚定。感受到王承书敢于放弃个人名利的勇气和决心。
    朗读,读出王承书态度的坚决。
    ②联系1、3自然段,再谈谈对不假思索地说我愿意的感受。
    重点体会
    你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能出席国际会议。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
    引导学生体会“隐姓埋名一辈子”对于一位闻名于世的科学家多么的不易。
    朗读:而王承书却不假思索地说——
    你感受到什么?
    意味着从此放弃自己熟悉而喜爱的专业,从此放弃科学家应有的学术待遇和荣誉,从此放弃一切名利,而不能像其他领域的功臣那样面对鲜花与掌声;不管为国家做出多大的贡献,自己的名字也不会为人所知。
    引导学生体会:指出她从此放弃了一切名利:高规格的
    待遇和荣誉,无数次的鲜花和掌声,而这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的。
    朗读:而王承书却坚定地说——
    你又感受到什么?
    难怪作者赞叹到:放弃名利,对于一般人尚且需要很大的勇气,更何况是早已闻名于世的王承书呢!
    你又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出这句话是作者对她这一表态的高度评价,指出闻名于世的王承书勇气非凡,不愧为“淡泊明志”的典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
    为了祖国的强大,王承书毅然选择放弃一切名利,让我们再回到那令人感动的场景,再一次感受不假思索背后的精神的伟大。
    (2)这对王承书也是难题,因为在她原来的研究领域中,没有涉及这个难题。再加上国外封锁,更是困难重重。从事这项工作,一切要重新开始。这需要极大的牺牲自我的极大勇气!但王承书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引导学生体会:完成这项任务困难重重,面临巨大的挑战,必须放弃自己已经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的研究,重新开始。
    教师引导:为了祖国,王承书不但选择放弃一切名利,而且还无条件放弃了自己已取得的一切研究成果,这对一个科学家是多么难能可贵。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感受她为国献身的精神。
    4质疑:学到着,你们有什么疑问?
    学生可能会问:这篇文章第一次放弃名利与隐姓埋名之间有什么关系?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等
    5.布置作业:
    读书、思考:
    ①王承书做到了隐姓埋名吗?她接受任务后是怎样工作的?
    ②文中哪些段落讲述了王承书“第一次放弃名利”?写这件事与写她“隐姓埋名”有什么关系?
    ③读了她的这些事迹,你有怎样的感触?(可把你的感受写一写,再与同学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感。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整体把握:
    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课文的1、3段。通过学习,你觉得王承书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对祖国无比忠诚,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人。)
    (二)新课:
    王承书是怎样隐姓埋名工作的?你从哪感受到她是一个不记名利、忠于祖国,无私奉献的人?默读课文思考。画出重点语句,谈自己的感受。
    1.变序教学,学习第四段:
    (1)学习12自然段:
    出示:从此,王承书从国内、国际的物理学术殿堂消失了;从此,她再没有在国内外任何学术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就是在我国内部保密刊物和工作报告中,她也不署名,实现了自己隐姓埋名的承诺。
    引导学生体会这个长句,两个“从此……”及“再也没有在国内外任何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就是在我国内部保密刊物和工作报告中,她也不署名”看出她言必行,行必果,诚而有信,决不食言。
    (2)学习13、14自然段:
    王承书又是怎样带领大家攻克提炼浓缩铀技术难关的呢?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
    ① 从没有接触过提炼浓缩铀技术。(抓重点词句)
    出示语句:
    虽然王承书从没有接触过提炼浓缩铀技术研究领域,但她决心凭着自己坚实的物理学术功底,和大家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攻克这个难关。
    引导学生体会面对困难,她以极大的热情,迎着上。
    朗读,读出她克服困难的决心与信心。
    ② 复杂的计算(体会数据作用、展开想象)
    出示:
    研究这项核心技术,需要进行大量的复杂的计算。为了获取精确的数据,她和同事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一下一下地敲打计算机的键盘。这种枯燥繁重的工作,她和同事不分昼夜干了一年多,仅获得的有用的数据,就装满三个抽屉。
    引导学生体会,为了取得数据,王承书带领大家克服困难,
    艰苦奋斗。通过
    不分昼夜:昼,白天。不分白天和黑夜。常形容做事不停歇,从早到晚都在干。
    数据:“一下一下、一年多、三个抽屉”看出大家没日没夜地勤奋工作。
    读语句。
    展开想象。读语句,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读语句。
    ③ 舍小家,为国家(角色换位)
    出示:
    她瘦弱而刚毅的身影,闪现在实验室和工厂,闪现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有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回到北京,她也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团聚,看看自己心爱的正在上小学的儿子。
    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感受到什么?
    为了国家,没有时间顾小家。
    质疑:同学们,学到这,你有什么疑问?(王承书为什么能这样做?难道她不想自己的家吗?……)
    角色扮演,体会人物复杂内心:
    哪位能回答?引导学生站在王承书的角度思考:(我非常想自己的家,想自己的还不能照顾自己的孩子,想知道他的学习成绩怎样,想自己的丈夫,想为他们做饭、洗衣,做一个贤妻良母。多在家呆一天、多看一眼自己的孩子都好。但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不能耽误一天。)
    教师激情:从接受任务到成功爆炸原子弹,三年多的时间,一
    千多个日日夜夜,王承书想的是国家,念的是原子弹,惟独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小家。你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
    ④ 朗读13、14自然段。
    (3)学习16、17自然段。
    教师引读;1964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个国庆节后半个月,刚刚平静的中华大地又沸腾起来。——(学生读)
    这原子弹的爆炸对中国有什么重要的意义?(看原子弹爆炸图)
    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王承书也抑制不住心头激动,不禁热泪满面。此时此刻,她又是怎样实现她隐姓埋名的誓言?——(学生读)
    (4)小结:在这一段中,作者怎样让我们感受到王承书的爱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国情、赤子心?(作者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让我们了解到她为完成自己承担的使命作出了巨大的奉献。)
    2.学习第2段。以读为主
    教师提问:她这样做是一时激动吗?你从哪读懂的?
    (1) 指名读。
    (2) “第一次放弃”与“隐姓埋名”有什么关系?这段可不可不写?
    这是插叙。引导学生体会出,对祖国的爱,使得她不记名利,不要小家,无私奉献。对祖国的爱是她行动的基础。不可以删去。
    3.齐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这段写什么?
    (2)板书:熠熠生辉,英名永存
    (3)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位共和国的英雄。看图
    总结全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①这篇文章主线鲜明,重点突出,在顺叙中有插叙,在记叙中有议论,饱含作者的深情,读着令人产生共鸣。
    ②学习王承书的爱国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板书设计:隐姓埋名三十年
    坚定承诺,隐姓埋名
    放弃名利,毅然回国
    果断受命,解决难题爱国奉献
    艰苦工作,爆炸成功
    熠熠生辉,英名永存
   
   
    *25海上英魂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率领将士顽强作战的动人事迹,体会昨日的英雄们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霎、锚、霄、频、屡、舵”;积累“霎时、频频、毫不示弱、响彻云霄、乘风破浪、置之度外、同归于尽”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霎、锚、霄、频、屡、舵”;积累“霎时、频频、毫不示弱、响彻云霄、乘风破浪、置之度外、同归于尽”等词语。
    2.学习课文一、三段。
    (一)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了几位英雄的事迹后,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介绍的是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板书:《海上英魂》
    (二)新课:
    1.检查自学:
    ①出示:霎时、起锚出海、响彻云霄、频频发炮、屡中敌舰、毫不示弱、乘风破浪
    读准字音。
    这些字哪个字易错,你能提醒同学们吗?,
    可引导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住本课的一些生字的字形,如把“苗”与“锚”、“它”与“舵”、“肖”与“霄”、“步”与“频”进行比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哪个词语你不懂,可以提出来。
    学生可能问:
    管带:清末新军制,统辖一营的长官称为管带。海军的舰长亦用此称。
    频频:屡次,连续几次。连续不断。
    屡:一次又一次。
    毫不示弱:丝毫不表示自己很弱。常形容在强者面前不畏惧。
    乘风破浪:乘,利用。船趁着风势,冲开浪头。常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也形容事业迅猛发展。又作“长风破浪”。
    霄:云;天空。云霄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
    置之度外:不把生死放在心上。
    ②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不懂?
    2.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①初读,默读思考全文记叙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并想想:文章分别用哪些段落写了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可先标出各自然段序号,并作相应的文字批注:起因经过结果)
    ②交流:
    课文记叙了在中日甲午海战中,虽然我北洋水师与日军顽强作
    战,最终失败,但他们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
    起因:1自然段
    经过:2——6自然段
    结果:7自然段
    ③学习一、三段
    第一段写什么?(日本侵略我国,甲午战争爆发。)板书:侵略我国,战争爆发
    第三段写什么?(甲午海战我方失败,但邓世昌等爱国将士的精神永存。)我们用什么方法概括出本段的段意?(把两个意思合并) 
    ④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我方会失败?为什么邓世昌要与舰船共
    存亡等。
    作业:读书。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率领将士顽强作战的动人事迹,体会昨日的英雄们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五课。
    (二)新课:
    在甲午海战中,中国的北洋海师是怎样与日军作战的呢?今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来读读课文。
    自学思考:我军官兵是怎样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战斗的?请你画出最感动的重点语句体会。
    小组交流。
    汇报:
    1.学习2——3自然段。
    北洋舰队面对强敌,毫不示弱。各舰官兵同仇敌忾,奋勇杀敌。
    一时间黄海海面战火熊熊,硝烟弥漫,喊杀声、炮轰声响彻云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抓住:同仇敌忾、响彻云霄等词语体会战斗的激烈。
    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放短片,出现甲午海战战场。特别是让学生亲眼看到敌舰先进的设施,体会我北洋水师的处境。
    再读这句话。
    这部分,是作者描写海战的整体。
    2.学习第四——六自然段
    还哪是最感动你的地方?,
    抓“置之度外”
    ①邓世昌怒视“吉野”舰,对大副说:“敌军全仗‘吉野’横行,
    如果撞沉‘吉野’,我军一定能取得胜利。“他慷慨激昂地向全舰官兵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致远’舰伤弹尽,无力再战。我决定以我伤残之舰撞沉‘吉野’,与‘吉野’同归于尽。”全舰官兵齐声高呼:“撞沉‘吉野’!撞沉‘吉野’!”邓世昌登上驾驶台,双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舰撞去。
    课文中有一个词语:置之度外。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此时,我们再联系上下文,体会邓世昌他们在什么情况下把生死置之度外?怎么把生死置之度外?
    引导学生分析出:
    北洋水师官兵怀着对侵略者刻骨的仇恨(怒视)对祖国的爱(慷慨激昂、置之度外等)用生命保卫祖国的领海,捍卫祖国的尊严。在炮弹打尽、舰身倾斜,即将沉没时,决定以伤残之舰撞沉“吉野”,与“吉野”同归于尽。
    朗读:读出邓世昌与全舰官兵用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与勇气。
    你是怎么读懂“置之度外”的?(联系上文。抓邓世昌、全舰官兵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他们是典型人物。)
    邓世昌等爱国将士还怎么把生死置之度外?
    ②敌军舰队发现“致远”舰向“吉野”舰猛冲,立即集中火力轰击“致远”舰。“致远”舰的甲板上起火了,但它并没有停止前进,而是像一条火龙乘风破浪,继续冲向“吉野”舰。“吉野”舰上的敌军见此情景惊恐万状,纷纷跳水逃命。敌军舰长也吓得目瞪口呆,魂飞魄散。
    抓敌人的神态、动作体会出面队比自己强大的敌人,邓世昌等人在弹尽、在船即将沉没的时刻,用“致远”舰做武器,誓死保卫国家。
    通过写敌人的神态、动作、表情,来突出邓世昌等人的品质,这叫什么描写?(侧面描写)这样描写的好处是什么?(衬托人物高大的品质。)
    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朗读。
    你还从哪读懂“置之度外”?
    ③邓世昌落水以后,仍不停地大喊杀敌。他平日饲养的爱犬游到他的身边,用嘴衔他的手臂和辫子,想救起主人;有个随从还把一只救生圈扔给邓世昌,但是他都拒绝了。邓世昌决心实践自己的誓言:“与军舰共存亡!”他沉没在汹涌的波涛之中,壮烈牺牲了。全舰二百多名将士,除十六人获救以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引导学生体会邓世昌等人的铮铮铁骨。为了祖国宁死不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朗读,读出邓世昌视死如归的精神。
    我们怎样读懂“置之度外”?(联系下文)
    ④小结学法: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词语
    在这部分中,我们看到描写战争,既要有战争场面的描写,又要有典型的人物,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衬托。
    ⑤ 读2——6自然段。
    让我们再回到甲午海战的战场,感受英雄们的伟大精神!
    指名读4——6自然段。
    3.学习第7自然段
    这场战争的结局是怎样的?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由于双方军力的悬殊和当时政府的无能,我们战败了(板书:我方战败)。但是,在这场战争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将士的崇高精神却永远留在全国人民心中。
    齐读课文。
    4.回归整体:
    讨论:本文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始末为线索来叙事写人,为什么题目不用《中日甲午战争》,而命为《海上英魂》?(本文是通过叙事来歌颂赤子情怀,表达对邓世昌这样的民族英雄的怀念和哀悼,希望这些永远长眠在大海中的英魂能够安息。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三)拓展活动
    查找有关中日甲午战争的影视、书籍、图片、资料进行观看或阅读。
   
    板书设计:
    侵略中国爆发战争
    海上英魂英勇抵抗生死置之度外
    我方失败精神永存
   
    语文百花园五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按照不同感情色彩给词语分类。
    2.了解两种批注方式,学习做读书笔记
    3.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活动,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练习说明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课时:4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按照不同感情色彩给词语分类。
    2.了解两种批注方式,学习做读书笔记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种批注方式,学习做读书笔记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今天又到了游览语文百花园的时候了,我们快看看,这座百花园里都有哪些迷人“景色”,让我们欣赏?请你浏览一下,看看你能提取哪些信息?
    2.新课:
    (1)了解词语具有感情色彩:
    ①读词语,思考每组的两个词语感情色彩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发现?
    读读“泡泡”里的话。
    “带有赞许、喜爱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叫“褒义词”,“带有厌恶、憎恨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叫“贬义词”。 新 课标 第一 网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②你能读读下面的词语,给词语分类吗?
    褒义:真诚善良视死如归心急火燎
    贬义:凶残虚伪暴跳如雷贪生怕死
    拓展:
    a除了以上这些词语,你还能写出几个褒义词、贬义词吗?
    b除了褒义词、贬义词以外,还有一些介于中间的词语,叫“中性词”。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2)学习写读书笔记
    ①阅读125——127页内容,你学懂了什么?
    ②汇报交流:
    a阅读宁宁和丫丫对话,你读懂了什么?
    认识两种批注方式:眉批是写在文章上方的空白处,旁批是把自己思考或体会写在文章旁边的空白处。
    做批注好处:对理解文章内容、学习语言表达都有益处。
    b阅读阅读平台
    先自己把故事读一读,想一想有什么感受。
    再看一看别人的批注,对照一下自己的认识
    最后,另选几处有感触的地方,尝试进行眉批及旁批。
    c拓展:
      阅读需要把自己的感受随时记录下来。我们都有哪些种批注呢?
    ①写感想式批注:记录自己阅读的感受、想法
    ②质疑式批注:把读书的疑问记录下来
    ③评价式批注:记录自己阅读后对文章褒贬看法
    ④补充式批注: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接着为作者补充。也可以称得上仿写、续写。
    ⑤联想式批注: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
    d阅读一篇短文,交流自己的批注。
    独立阅读,写批注
    小组交流,相互学习
    (3)积少成多
    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作业:阅读一篇短文,做学习笔记。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2.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了本单元的课文,大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爱国志士们的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使我们也想说些什么。经过这么长的准备时间,大家分小组搜集了资料、写稿、进行了演练,今天我们就汇报。
    (二)新课:
    1.提出要求:
    演讲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气、语调、手势和演讲内容协调。朗读时,注意读出作品的情感与语调。
    听众:认真听,听后进行评议,以红花的形式给出评议。评出本班此次演讲活动的优胜者。
    2.演讲、评议
    ①抽签。
    ②按照抽签顺序进行演讲。
    ③ 群众评委评议:
    演讲题目 内容 形式
     观点 条理 感染力 新颖 情感 表演 辅助手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3.评出本次活动的优胜者。
    4.活动总结
    作业:写一份活动总结,简要回顾本次活动的过程,写出大家的
    收获与感受,还可以写一写以后开展活动的想法。字数不少于400字。
   
    第三课时(作文指导课)
    一、 教学目标:
    1.指导选材
    2.练习说明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怎样写具体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星期老师布置一个任务,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最好的绘画作品或摄影作品拿来,进行展示。今天,我们把大家拿来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开展一个绘画、摄影作品展览,同学们要仔细观察、欣赏,选出最能打动你的作品,并试着把它介绍出来,谁介绍的好,谁就被评为“最有品位的观众”。
    (二)新课:
    1.指导选材
    ①提问:要想成为最有品位的观众,我们首先要做什么?
    ②引导学生认识到选材的重要。
    请2——3位同学展示自己选好的作品,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相机指导:
    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发现作品最突出的特点。
    ③大家尝试用发现的眼光重新欣赏自己中意作品的特点。
    2.指导怎样介绍
    ①明确本次作文要求
    发现自己最中意的作品还不够,还要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明你选它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来向评委们介绍这幅作品
    要想介绍得好,哪位同学能说说,你认为在介绍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按照一定顺序介绍。(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间到两边等)
    介绍得要具体。
    要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教师随机板书以上要求
    ②明确重点要求:
    你认为这些中哪一项任务最难完成?(内容具体)
    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做到具体?
    看我们书112页下有一幅插图,我们能一起介绍一下吗?先自己观察,练一练,想怎样说具体。
    请一位中等同学说。同学们评议。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重点指点:要想说具体,就要认真观察图上人物动作、神态,加自己的想象,他在什么情况下做的动作,他说了什么?
    让这位同学在大家帮助之后,再次介绍这幅画。
    总结学法: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把这幅画的内容说具体?
    引导学生总结:细致观察,展开想象,想像合理。
    展开想象,再自己介绍这张画或照片,看谁说的生动、具
    体。把说的内容动笔写下来。题目自拟。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作业:完成本次作文。
   
    板书设计:写一幅绘画、摄影作品
    1.按照一定顺序介绍。(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从中间到两边等)
    2.内容具体。(细致观察,展开想象,想像合理)
    3.感受真实。
   
    第四课时(作文评改)
    一、 教学目标:
    1.充分肯定学生的习作,采用多种方式给予赏识,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2.在习作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
    3.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互相赏识,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以及如何写出成功后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要进行“最有品位的观众”的评比工作。
    (二)新课:
    1.明要求
    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2.展示赏析
    (1)精彩题目展示。出示学生的习作题目,请大声读读题目。
    (2)精彩内容展示。
    ①小组赏析。请同学先在小组里读读自己文章中最满意的片段,再推荐出一个最优秀的片段,让全班同学互相欣赏一下。
    ②集体交流。
    请各组推荐出的小作者有感情地朗读片段。要说说推荐的理由,并演示,划出精彩的地方。
    欣赏一二篇完整的文章,请同学们谈谈听后的感受。
    3.修改完善
    上面这些同学已经获得“最有品位的观众”称号,其他同学想不想当?好文是改出来的。
    ①示范评改
    出示一个片断,师生共同修改。
    ②自主修改
    请同学按照“四读自改法”(出示“四读自改法”:一读,通读全文,对照习作要求,看看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的地方改一改;二读,逐段逐句轻声细读,修改不通顺的病句,改正用错的字、不当的词语和标点符号;三读,默读习作,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内容;四读,有感情地朗读,全面检查润色。)进行自读自改,有困难的可以请别人帮出出点子。。
    ③自我展示
    请同学对修改得较满意的地方和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说给同学们听一听(说说自己哪个地方改得好,要注意说说自己原来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改),并为自己组员打分。各组除刚才已获得称号的同学外,另外分数最高的同学也获“最有品位的观众”称号。
   
    板书设计
    修改方法
    一读,通读全文,对照习作要求,看看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的地方改一改;
    二读,逐段逐句轻声细读,修改不通顺的病句,改正用错的字、不当的词语和标点符号;
    三读,默读习作,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内容;
    四读,有感情地朗读,全面检查润色。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375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