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8-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刚做教师,在小学教科书上还是第一次读到林海音的文章;作为老师,给学生导学这篇文章,更是第一次。
记得开学初刚领到新教本,我就习惯性地浏览起来,特别是要关注一下以前没有教学过的文章。一会儿,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便映入了我的眼帘。读着读着,我马上被文中天真幼稚的"我"给吸引住了。读完全文,意犹未尽,赶紧找到《教师用书》上的《城南旧事》节选片段读起来。读到作者童年生活的一幅幅画面,也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割草、放羊、看小人书、天不亮就上学……
作为教师,把这篇文章教给学生,我是作了充分的准备的,也是郑重地教学这一课的。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文章是以一个孩童的目光展开回忆,因此在文中有不少孩童特有的语言材质,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回味感情的主要素材,应该让学生反复品赏诵读,并展开想象,把自己的心与林海音的心紧紧交融在一起,达到和谐共鸣。本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引入课题,展开想象。
这篇课文题目别具一格,新颖别致,由三个独立的词语构成。但这三个独立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却又富有诗情画意,可以带给你无限的遐想。因此,在揭示课题目后,我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想象: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在冬天的阳光下,一队骆驼从远处走来,传来一声声悦耳的驼铃声。" 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一个小女孩正在太阳底下看骆驼安静地吃草。"还有同学说:"我仿佛看到在一个冰天雪地里,太阳出来了,一个小孩子正在迎接从远处走来的骆驼。"……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后面学习课文中的场景和画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检查自学,交流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发言和倾听,比较全面地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并通过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语。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趣事
作为一篇文美情深的课文,我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找出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四件趣事:学骆驼咀嚼、想象驼铃用处、想替骆驼剪毛、追问骆驼去处。在找好四件事情后,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讨论交流的方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老师、文本、同学对话。尤其是"学骆驼咀嚼"这一段,"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我让学生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学生王肖:我从"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看出作者看得很投入,还在模仿骆驼的动作,她好像把自己也当成骆驼了。
学生刘冉:我从"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体会到作者观察得很仔细;正因为观察得仔细,文章才能写得这么生动有趣。
师: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是怎样的呀?谁来模仿一下。
学生庄力模仿得很像模像样,其他学生看了都笑了,当有同学问他怎么模仿得那么像时,他告诉大家,他看到过山羊吃草的样子,感觉应当和骆驼一样。他的发言把同学们都逗乐了。
四、反复诵读,感悟情感12
在这几个场面的教学后,我设计让学生一次次地读文章第15自然段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话,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情感冲击中,渐渐感受到林海音对童年的思念,以及在写作时的淡淡的感伤。
五、拓展延伸,说童年、写童年
学生学习完课文,自然产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遐想。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趣事。学生的发言真是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课后,我布置学生把自己的童年趣事写下来,果然学生写得很好,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所提高。
一课上完,我常常会静静地想一想:这一课上得怎么样?学生是否真正地有所收获?学生是否真的动了起来,是否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学生、文本的三方"互动"?
我深深地认识到,三方的"互动"以老师的主导为关键,以学生的主动为根本。课前,作为教师,我深入地细读文本,"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尽可能地与作者和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预习教材,自读课文,学习词语,大概了解文章内容。课中,教师从细读文本中取其精华,运用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学习语言,体悟情感,学生既得到鲜活的"鱼"--知识,同时也得到"渔"--发展智力,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
"互动"需要口动、手动,更重要的是心动。只有师生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构建有效、高效的课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适时运用恰当的评价彰显学生言行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当今,党和政府在创建和谐社会,同样,我们要努力创建和谐课堂。
和谐课堂的根本是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学生实实在在的发展,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要创建和谐课堂,必须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进。
我们要"巧预设",以有效为依据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和方法,着眼、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是的,我们要让"预设"有一定的弹性,为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并且灵活、妥善地去应对意料之中、之外的"生成"。我们教师应适时地把自己的地位由"太阳"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尊重学生大小不一的学习成果,及时鼓励、赞赏,适时引导、点拨,这样才能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和谐、有效。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375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