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8-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
  《艾滋病小斗士》写的是一位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的动人事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有效的对话莫过于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在课文阅读至情深意浓处让学生用练笔来表达心声、宣泄情感。
    我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时,读到“恩科西是一个黑人男孩……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一处时,为小恩科西的无辜、失去母亲的悲痛及无法避免最终的悲惨命运深深叹息,我认为此处是一个空白点,可以让学生在旁边做上批注。通过课前上网查询,第一课时的教学及学生对文本资料的阅读,学生感受到了恩科西的不幸遭遇,他们的心被强烈地震撼着,写出来的批注催人泪下。如在教学第五自然段“不是……而是……”“一边……一边……”两组关联词语时,先让学生说说用了2对关联词讲了哪两层意思,然后让学生说说他是如何坦然生活的、怎样关心患病的儿童的做了哪些事,最后在旁边做上批注。这些看起来似乎“无”的空白之处,其实渗透着极丰富的“有”,为学生的想象留有极大的空间。所以,我利用好这些空白,让学生写起来,感受恩科西与病魔作斗争的经历。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对话的基础和依托,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在对话过程中合理调控,用心感悟,用情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对话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获得心灵的洗礼。
    一、 突出“命运的不幸”。
我请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感悟恩科西的不幸表现在几个方面,学
生们朗读课文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不幸表现在:1.无法改变命运的不幸;2.失去亲人的不幸;3.遭受社会歧视的不幸。学生们在总结时对恩科西充满了同情。想想自己吧!年龄与自己差不多的恩科西是多么的可怜!
    二、 突出“顽强抗争”。
学习第三部分,我让学生带着“恩科西如何与不幸顽强抗争?”这一问题边默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作上批注。学生充分阅读后发表看法,总结出“热爱生命、坦然面对、顽强抗争、关心他人、梦想未来”几点。至此水到渠成,正因为恩科西勇敢、乐观、顽强,所以他被称为“艾滋病小斗士”是名副其实的。
    三、 突出文章的中心。
课堂结尾部分,结合对领导人曼德拉评价话语的朗读,动口说一说,动笔写一写。让学生既对艾滋病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同时又能在品析课文时学习小主人公顽强抗争的精神,正确面对自己生活中的挫折甚至灾难,树立一种坚强的人生观。切实达到突出中心,升华主题的效果。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
这次的全优课堂想体现的是“三自”的目标,即“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时,我就贯彻了这一思想,上课的思路是这样的:抓住中心词语“不幸”和“抗争”,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己找答案,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讨论,最后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恩科西被人们称为“艾滋病小斗士”,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接着引出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的国际性标志——“红丝带”,增长知识,了解它的象征意义。最后,还让学生写一写面对困难与挫折该怎么办。1234
整堂课基本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解决了重点与难点,但还有几点不足之处,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上注意:
1、在进行5、6、7三个自然段的教学时, “先学后教”的精神在环节上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我先让学生汇报预习的“恩科西做了哪三件事?”这个问题的答案,然后让学生自由读他所说的三段话,写出自己的体会,再进行交流,可是学生无法静下心来感受恩科西所说的话,所以谈体会也就无从谈起。如果设计为“读他的话,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词语或句子,再谈谈你对这些词句的感受”,学生有了针对性,可能说话就会多一些,体会也多一些。
2、在进行到本节课的高潮部分,也就是第八自然段恩科西去世的那一段,我说:恩科西如此热爱生活,顽强斗争,关心他人,令人感动。可是,艾滋病冷酷无情。(音乐起)2001年初,恩科西的病情开始恶化——接着范读第八自然段。当时配的音乐非常感人,极易烘托气氛,而且在大屏幕上还有恩科西躺在病床上的照片,骨瘦如柴,奄奄一息。在我自己班级试上的时候,有两个女孩都已经泣不成声了。可能是因为上课的这个班级的学生对我、我对他们都互相不太了解,所以虽然有些孩子也很感动,却没有太多地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如果当时,我在音乐声中,用丰富动情的语言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上的恩科西,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伴着音乐和图片再来读读恩科西的呼吁和梦想,相信学生会更动情,对于课文的朗读会更有感情,对于文本的解读也会更加深切。
3、在试上的时候,用的是我自己班级的学生,所以课上起来非常顺手,孩子们很容易地就进入了情境,说的说,写的写,整个课堂很有气氛。可是正式上的时候,是在别的学校,而且对于这个班的孩子也不太熟悉,缺乏了解,所以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不太敢举手,有点冷场的局面,这是我在试上时没有料到的,可能在当时也没有处理好。因此,我深深体会到了一点:备课,光是备课文、备老师是不行的,备学生也是很重要的!
4、纵观整堂课,因为容量较大,既要解读文本,又想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有关艾滋病的知识,认识红丝带,贯彻“科学认识艾滋病,关心艾滋病人”这一教学目标,最后还要留下八分钟的课堂检测时间,所以在时间上不是非常从容,在试上时我就发现了这一点。为了卡准时间,可能在解读文本时的一些细节处理不太到位,进行得有些快,不是非常深入,这一点,可能也是这节课的一个不足之处。
以上是对《艾滋病小斗士》这节课的一点体会和感想,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逐步改善自己的这些缺点!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
《艾滋病小斗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身患艾滋病,却能坦然面对、不断呼吁、梦想未来的动人事迹,赞颂了恩科西顽强抗争的精神。在教学“坦然面对”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找出最能体现恩科西顽强抗争精神的一个词语,即“坦然面对”。接着请学生说说“坦然面对”的意思,并从文中找出恩科西“坦然面对”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交流有关艾滋病的资料,体会病魔的可怕和生活的残酷。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想象、表达,即自主体验。1234
[案情]
师: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似乎浮现出恩科西坦然面对病魔、面对生活的动人画面。让我们把关注的视线聚焦到这位可歌可泣的“艾滋病小斗士”身上。当恩科西遭受艾滋病魔的百般折磨时,他会怎么做?
(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陷入了沉思。)
师:(直接喊起一位学生)你来说说看。
生:(迟疑地)我觉得他应该……(思考了一会儿)他应该不会像别人那样悲观消沉。(接下来重复课文内容)
生:(主动举手)我觉得他会微笑着去面对。
师:说得不错。他还会怎么做呢?(未能及时引导)
生:他会一个人偷偷哭泣,而不在养母面前号啕大哭。(有点背离主旨)
师:当恩科西因为艾滋病而遭受别人的歧视、嘲笑和疏远时,他虽然也很难过,也会失落,也感寂寞,但坦然的他会在心里这样告诉自己——
生:坚持就是胜利。(空洞的大话)
生:他会说:和艾滋病人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不要再疏远我们了。(偏离话题,这应该是对别人说的)
师:当养母因为恩科西的病情而伤心流泪时,恩科西望着养母日益苍白瘦弱的脸,想着养母十多年含辛茹苦地照顾自己,内心是多么地不舍呀!但懂事的他却微笑着安慰养母——(学生踊跃举手)
生:妈妈,您不要难过了,我现在不是还活得好好的吗?
生:妈妈,我已经挺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会坚持下去的。
生:妈妈,您不用伤心哭泣,能得到您的温暖与爱护,我已经很满足了。
生:妈妈,我虽然就要死去,但我的精神会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上的。
师:对艾滋病魔的无所畏惧,对世俗偏见的无所顾虑,对生命随时可能结束的无所悲观,总是平静地、安定地面对病魔、面对生活,这就叫“坦然面对”。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词语,读出它应有的温度和精神内涵。

[诊断]
这是笔者一堂市级公开课的教学片断,其目标是让学生在三个明确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引下,真切感受恩科西坦然面对病魔、面对生活的具体画面。然而审视教学中的对话不难发现,学生在表达情绪上显得胆怯而平淡,在表达内容上不免空洞与肤浅。案例表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生的心灵没有“进入”文本,而是在文本情境之外无助徘徊。那又是什么滞碍了学生心灵的“进入”呢?
1.文本感知不到位。我一直草率地以为这段文字比较简单,没有“嚼头”,这种轻视文本的意识致使我倾心于三个问题的表述,却“闲置”了文本。学生只是读了一遍课文,说出了“坦然面对”的意思,找到了“坦然面对”的内容,对文本的感知可谓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而我却迫不及待地试图以三个问题引发课堂的精彩生成,这显然是缘木求鱼、求成心切。学生由于与文本接触、磨合时间仓促,对文本尚未加以深入的把握和细致的揣摩,自然难有深切的感悟和体会,这样交流中的迟疑、重复、肤浅以及背离主旨、偏离话题就不足为怪了。
2.生活体验不到位。学生的心灵里显然匮乏文本所需的生活体验,他们不了解艾滋病儿童的生活,也就难以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认同、共鸣、回应等。虽然我在教学中也让学生交流了一些关于艾滋病的资料,但他们交流的都是类似“艾滋病的症状”、“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等常识性资料,而没有涉及艾滋病病人、尤其是患病儿童生活的典型事例和具体细节。恩科西的感人事迹因为游离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而黯然失色,学生因为未能真正进入恩科西艰辛而痛苦的生活世界,自然难以“情动而辞发”,只能被动地“传话”、“答话”、“蒙话”了。1234
3.教师引领不到位。审视教学案例,看不到教师引领的循循善诱和深情投入,课堂波澜不惊,教师明显“缺席”。课堂上只有教师的问话、学生的答话,却不见应有的师生“对话”。我固守着自己精心为学生设计的问题不放,让学生在我的“问题”里思考、想象、表达,自己却“闻而不语”、“评而不力”。这种作壁上观的做法,不仅漠视了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对学生心灵“进入”文本失却了“情绪”感染和震撼;也缺乏方法的指导和思维的开启,错失了诸多点拨的契机,影响了学生心灵“进入”文本的程度与效度。

[重构]
在一种条分缕析的反思中,我清醒地认识到,基于文本解读的“自主参与”,其实是离不开文本、生活和教师的力量的。那么,怎样在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让学生的心灵“进入”文本,在文本的世界里充分体悟和感受呢?带着这样的自觉拷问,我再度构想《艾滋病小斗士》的教学。
一、文本细读:撑起一道门
“蚕食桑而后吐丝,蜂采花而后酿蜜。”文本是学生心灵“进入”的凭借和归宿,文本细读就是以认真、虚心的态度去研读文本,把握文本所营造的情感和意境。教师可抓住“恩科西的身体非常虚弱,随时可能死去”这句话,让学生品读“虚弱”,从体重、外貌、体质等方面想象恩科西此时的状况,读出“非常虚弱”、“随时可能死去”中所饱含的痛心与怜爱。同时,联系上文“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让学生透过“挺”字想象恩科西这些年来所遭受的折磨;联系恩科西报名上学时的“轩然大波”,想象其可能遭受的歧视和嘲笑、疏远和排斥,体会其生活的艰辛、残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对恩科西顽强抗争的由衷敬佩。如此细读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心灵的“进入”才有坚实的支撑。
二、生活参与:推开一扇窗
学生与“艾滋病小斗士”的生活相距甚远,与文本存在着一种先在的隔阂。只有推开窗儿,心灵才能“进入”文本,饱“览”无限景致。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唤醒和激活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丰富和扩充学生缺乏的生活经验,打通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如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艾滋病的细节化、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具体资料;让学生观看一组身患艾滋病儿童的图片,通过骨瘦如柴、口吐白沫、满身针眼的儿童画面,让学生直观认识艾滋病魔的严重危害;联系生活中一个“随时可能死去”的人的表现,体会恩科西“坦然面对”的难能可贵等。生活体验的参与将使心灵直抵文本深层,激发学生更为细腻的体验。比如问到:“当恩科西遭受艾滋病魔的百般折磨时,他会怎么做?”时,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咬紧牙关默默地忍受着,不喊一声疼”等。
三、教师融入:架设一座桥
让心灵“进入”文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自身的情感和智慧达成的。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以精当的引领触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思维的律动和内在的表达。比如指导性引领:在学生说到“我觉得他会微笑着去面对”时,教师可及时引导:“你看到了他微笑的神情,其他同学还看到了什么呢?”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想象。再比如提升性引领:“是的,恩科西用‘默默地忍受’诠释了另一种坚强。”“微笑着承受一切,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这又是多么感人的境界!”还可以是拓展性引领:“听了你的话,我不禁想起江苏卫视‘感动2006人物’之一——那个八岁的小女孩佘艳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我来过,我很乖。’”……如此的对话引领,必将带来师生美好的精神相遇,学生的心灵也会渐入佳境。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332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