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成语故事说课稿|成语故事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8-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8课《成语故事》。
一、说教材:
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自相矛盾》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滥竽充数》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画龙点睛》抓住描写点睛前和点睛后的语句让学生体会“点睛之笔”的神奇。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4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二、说教法: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在教学《自相矛盾》时,我让学生通过对话朗读,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上台表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教学《滥竽充数》时,我让学生自己想象,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他会干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异彩纷呈,出乎我的意料,由动口,到动手,让学生写出自己想象的部分,也显得比较轻松。在教学《画龙点睛》时,我让学生通过比较点睛前、点睛后的游人的表现,感受张僧繇(you)绘画技艺的高超。《成语故事三则》按教参的要求,可分为两教时完成,第一课时疏通三个故事,解决生字词。第二课时讲解三则故事。我自觉这样的安排不是太合理,于是,第一课时除疏通课文之外,还学习了第一则成语《自相矛盾》,这样一堂课下来,感觉学习的内容还是满紧凑的!
说学法:从“三则”故事入手,请学生简单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学习了第一则《自相矛盾》这则故事:
三、说教学过程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这样设计是让学生读。指导学生读出卖矛之人的夸口,由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到齐读,读出一个“夸口”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5、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看到卖矛之人张口结舌的样子,你会说点什么?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所讲述的道理。123
5、演
本则故事比较简短,适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后,请学生演一演,并把写的话也添上。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故事的内容。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挑战题
  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可补充以下几点: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板书设计
                  6、成语故事三则123
               自相矛盾   夸口   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   得俸禄  逃走了
               画龙点睛   点睛   飞走了

说板书设计;板书简洁明了,突出了文章的内容,涵盖了文章的内涵,清晰地表现了我们学习本课的目的。由于自己水平有限,虽然做了40分钟准备,一定会存在很多不足,敬请指正。谢谢各位领导!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322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