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7-2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不懂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借助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从司马迁身上体会生命的价值。
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2、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讲授新课,精读课文。
第二课时:拓展练习,巩固延伸。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司马迁   写史记
2、再读一遍课题,你觉得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比较重要?突出发愤
3、你理解“发愤”吗?
4、指导学生“态度坚决”地读。
5、面对司马迁的“发愤”,你们想问什么?
预设: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发愤的结果是什么?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司马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悟发愤
(一)感悟“为何发愤”
1、师:同学们,提出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请大家默读1、2自然段,想想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2、交流:黄河文化的影响,历史故事的感染,受父亲的影响。
3、出示父亲的一段话:
(出示父亲说的话。)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同学们,用心去读读父亲的话吧,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掂掂临终嘱托的份量。(自由读)
师: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你看,仅一个“临终之时”,就会让我们想到许多许多……昏暗的油灯下,父亲躺在病榻上,他老人家已经……。同学们,他老人家怎么样了啊?
   师:这就是父亲临终之时的情形啊,你们再去读这段话,特别关注画横线的部分。(学生自由轻声读)
   师: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呀?
   师:同学们,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读)
      师:泪流满面,拉着儿子的手说。从中我们听到了什么,失望?绝望?这里也有着父亲满心的……
      生:希望啊。
      生:读。
      师: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这是父亲一辈子的愿望,现在成了他最后的愿望。
      生:读。
      师:千万不要忘记啊。孩子们,不要以为父亲只是了自己。他想告诉我们,记住了历史,就是记住了
      我们的祖宗,记住了我们民族的根。人不能没有根啦!
      师:让我们一起读这段话,牢记这份临终的嘱托吧。
      生:齐读。
      师:望着父亲那渐渐合上的双眼,司马迁一定有许多话要对父亲说,他想说什么呢?1234
(二)感悟“怎样发愤”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指课题)“司发愤写《史记》”的原因。那就是黄河文化的熏陶,英雄故事的激励,父亲临终的嘱托。
   师: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指名说
   师:(出示:“正当”至“了此残生”)自由轻声地读。
   师:知道什么叫“横祸”吗?只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就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突然来临的灭顶之灾,就是—— “飞来横祸”!(补充资料)
   师: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
    师:能让一个心系父亲嘱托、发愤为国编史的人,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见他所受的刑罚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残酷。据史书记载,从此,司马迁就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补充资料)
    师:你能理解司马迁此时的感受吗?你可以先说再读,也可以先读再说。
    师: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司马迁,该怎么办呢?(出示:“但是”到“隶字”)轻声地读,用心去体会。自由读书。
    师:司马迁想到了什么?(“想”的内容变色)
    师:司马迁终于选择了生。因为,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齐读
    师:我不能做轻于鸿毛的人,我一定要——
    生:活下去。
    师:我一定要——
    生:完成这部史书。
    师:是的,“人总是要死的……有的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在古文里是这么说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让我们连读三遍,记住这句千古名言吧。
   师:对照上面这句话,能读懂“固”、“或”的意思吗?
   生:“固”就是总是的意思,“或”就是有的。
   师:同学们,在司马迁看来,为了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的人,就轻于——师:心里装着责任、想着别人的人就——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勉励自己——我一定要……,一定要……。
    师:孩子们,设身处地地想想吧,当他身陷牢笼,有口难辩的时候,他只能默默对自己说。谁来说?(出示:“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师:周围是凶恶狱卒,想想该怎么在心里对自己说?
    师:当他孤身一人,独对苍天大地的时候,他又会怎样地呐喊?    
  9、如果司马迁就这样血溅墙头,了此残生,那他的死就会轻于鸿毛!此时父亲的临终嘱托又似乎在他的耳边回响--(生齐读父亲临终嘱托)父老乡亲们讲述的一个个遭受磨难却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又浮现在他的眼前。他似乎看见了--1234
   生:季布遭拘捕,做家奴,后来却做了汉室大官;
   生: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
   生: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成就大业;
   生:屈原被流放,但写成了《离骚》;
   生:孔子一生遭困,却著作《春秋》;
   生:孙膑被剜了膝盖骨而作《兵法》;
   生:左丘明双目失明却写出了《国语》;
 10、师:孔子、韩非、孙膑、左丘明……这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个个不屈的灵魂,似乎都在对司马迁说着同样一句话:人总是要死的,但要重于泰山,不能轻于鸿毛。想到这里司马迁勇气倍增从心底里呐喊:“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记!“(齐读)”
    师:(出示图片)请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出示“尽力”至“隶字”)。
    师:(楷体变隶书)这就是隶字,它是我国汉代一种通行字体。你看,它外圆内方,刚柔并济。从中,我们分明可以读出两个大字,那就是——
      生:发愤,发愤,发愤!
师:因此他选择了编写《史记》,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劳累,选择了孤苦,课件出示:
      那是一个风沙满天的清晨,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
      (6)师生交流
      (7)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你们丰富的想象,绚丽的话语中我分明看到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发愤、发愤、发愤。(学生齐说)
  师:(1)、摇曳的灯火,好似父亲临终前的泪花,司马迁想起了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出示文字1)
  (2)、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一颗不屈的心灵,让我们读体现司马迁人生观的句子。(出示文字2)
   (3)、那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生命结晶的象征,让我们读最后一节。(出示文字3)
    师:请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特别要关注文中那看似抽象的数字。想想看,它意味着什么?
    师:是啊,人生能有多少个13年啦!
    生:52万字说明《史记》很长。
   师:我们的语文书大约五万字,而史记是五十二万字啊。而且没有任何的先进设备,就靠他一页页,一行行,一个个地写出来的呀。
   师:所以,文中说——(齐读)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师:什么叫“前无古人”啊?请结合课文内容,用这样的形式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在此之前,从来没  有         ,这就叫前无古人。)
    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写出这么长的一部书来。
    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1234
    生: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像司马迁一样,用毕生的心血完成一部史书。
    生: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像司马迁一样,用13年时间,写出52万字的史书。
  师:现在,如果再有人问起我们,《史记》是什么?,你能自豪地告诉他吗?
 (出示:《史记》是         )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
      师: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
 师:学会了一个新词——发愤
发愤是发愤是左丘明眼睛瞎后写成的《国语》;
发愤是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后写出的《兵法》
发愤是海伦
发愤是越王勾践

当堂练习
一、多音字组词
(1)载 zǎi zài
(2)横 héng hèng
二、选词填空
悲痛 悲惨 悲愤
1.地震过后,县城到处是一片( )的景象。
2.邓小平爷爷去世了,全国人民十分( )。
3.一个花季少女的生命竟这样被歹徒夺走了,怎么不叫人(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史记》记载了从_________到__________这_________年间的历史,是司马迁用了整整 年时间,完成的一部 万字的辉煌巨著。
2.学了课文,我认识了 、 的司马迁。像司马迁一样,在厄运中创造奇迹的还有许多人,比如:海伦凯勒是一个 人,一生写了14部著作;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出了 ;还有 (谁) (怎么样) (成就)
四、积累
1.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在古文中的原句子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鲁迅先生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离骚》是谁屈原的作品
3.以下是《史记》中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 )”中是成语故事的主人公。
焚书坑儒(秦始皇) 指鹿为马(赵高) 卧薪尝胆(勾践) 背水一战(韩信)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图穷匕见(荆轲)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271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