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驴》!|《包公审驴》说课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7-1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包公审驴》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刘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无奈之下他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令人叹服。当然,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又害已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容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这一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四、实施结果:
本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激发学生质疑——想读;引领学生释疑——要读;指导学生探究——会读”这一特色。
1.初读质疑,以学定教。
本课课题比较新颖,第一课时,我从“审”字入手,让学生就课题质疑,这样不仅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更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使学生带着 “在什么情况下审驴?为什么审驴,不审人?怎样审驴?结果如何?等问题主动读书,这才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2.自读概括,理清思路。
阅读是理解、体验、感悟的过程,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章,找出文中的主人公和必不可少的线索,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小标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细读探究,提高能力。
包公怎样审驴的?是教学的重点。今天这节课,我没有按常用的以“事情发展顺序”来分析课文,而是以课后的问题“故事中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统领全文,学生在自学与老师指导的过程中,围绕主要问题,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了解小偷和包公各自使用了怎样的计谋,结果怎样,从中领略包青天的破案谋略,明白“计谋”应该用在正道上。 
4、读写结合,渗透方法。
“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写作的绝好范本,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犹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慢慢积累起习作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本课教学中,我这种意识较强,曾四次小结写作方法,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侧面描写及其作用,用对比描写的好处在哪儿,为何要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描写。
5、不足之处:
⑴教学中,老师的语言有时不够严密。如提问 “都有说是用了怎样的计谋?”,讲解中,总是说成“他是怎样使用计谋的。”这样容易将学生的思维搅混。12
⑵时间把握不够准,以至于小结“包公和小偷分别是为什么使用计谋”从而提升认识:计谋应用在正道上,都未能说到。
⑶教育机智欠缺。课堂上,因为触摸屏显示课件非常灵敏,在“夸奖包公”环节时,学生尚未回答,答案就已经跳出来了,我应该巧妙地告诉学生“这就是老师对包公的评价,你们能用不同的词来评价他吗?”这样就可避免尴尬。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217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