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如丹的丹是什么颜色_《枫叶如丹》一课的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7-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枫叶如丹》一课的教学反思
《枫叶如丹》  是一篇抒情散文,本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学生由于年龄及人生阅历所限不易理解。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尽量给学生们创造读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去感悟、去发现疑难。尔后,我再根据疑难有地放矢的展开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我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有效解决一些教学中的疑点问题,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对文章有所感悟,如:作者在清晨来到院中看到这红艳艳的枫叶竟忍不住回到屋中取出相机想把这美丽的画面永远留下来,谁知返身回来后,细细端详时,却感觉到缺少了些什么。“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这是为什么?通过小组探究,学生联系后文弄清了作者是在这里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并加深了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意的理解。
    在感悟过程中,我还注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感悟,从而积累了语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本课教学中,我对于学生放手程度还不够,“扶”得还是多了些,归根结底,只有学生们自己感悟的东西才对他们最有用、印象最深刻。

《枫叶如丹》教学反思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理解这篇课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一、激趣导入。让学生说说有哪些描写秋天美景的古诗,然后让生齐背《山行》这首诗,解读“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自然导入《枫叶如丹》的教学。这样做为的是,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
二、自读课文、初步体会。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丹”的本意是什么?(红色)课题又是什么意思?(秋天的枫叶像红色)
师:作家袁鹰没有把课题写成枫叶是丹,而写《枫叶如丹》一定另有一番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各自读书,读书时顺手把文中优美的句子或者有你认为富有哲理的句子画下来,你也可以在书上做批注,把你的读书感受,读书疑惑简单地在书边写下来。相信用心读书,你会有新的收获。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都在书上画出了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的感受肯定是多样的,一些学生喜欢第一部分,因为语言优美,有的学生喜欢文中的人物莉贝卡,有的喜欢文中的好词佳句,有的喜欢美丽的枫叶……这时我选择了“语言美”和“莉贝卡”切入到课堂教学。前者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来让学生领悟其语言的韵味,以读代讲,以读促学。后者在文中是一个鲜活的、跳跃的、快乐的生命,蕴含着“秋之生命”这个主题思想,是教学的重点。于是,我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去读、去悟、去议、去品,让学生确实有所感悟。
三、交流体会、品读感悟。
师:同学们读的真美,散文就应该读出美味。那同学们在读书中有什么体会或收获吗?交流一下。
交流并引导学生美美地读。师引,书读得这么美,在读书中有自己的体会吗?或有疑惑吗?123
交流。
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这是篇什么体裁的课文吗?(散文)知道什么叫散文吗?散文它不讲故事,或者不以讲故事为主。主要在抒情,有写景,借景抒情,有的写事,借事抒情,写物借物抒情。也有写人,借这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们对散文有了很好的了解。其实,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这里有他对如烟往事的回忆,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也有对灿烂未来的向往,读起来很美,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用心去倾听作家袁鹰的心声。
学生读书
师:看着大家读书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似乎感觉到,触摸到作者的心灵。选择你感触最深的部分和大家一起去倾听。
交流1——7自然段,通过个别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品读,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希望,秋天的成熟。夏天的躁动与郁闷,从而理解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让学生感悟,理解这一部分,背诵积累。
交流8——13自然段,作者叙述今年五月访问澳大利亚,看到株枫树如凄苦的老人,想到自己,可是当莉贝卡走到树下,有了活力那株枫书才展示它真正的美。
……
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大家很会听作者对你低低的诉说,这其实是在和作者做心灵的交流。的情感的交流。要交流就要有来有去。你们刚才只是向作者索取了,只是在听作者对你讲什么了,你们还没有对作者说点什么。所以下面还要用心灵去倾诉。把你最想说的好一句话,写在书的空白处。
学生交流:我要珍惜我生命的每一天,这样我到了老年我才能领略枫叶如丹的韵味。
……

 课后反思:
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想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一、通过三个大环节和学生一起读书。一是初读,用心读文,读通、读美;二是和学生一起到文中倾听作者的心声;三是让学生去倾诉,倾诉自己在读完课文之后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初步的人生观。
二、本课的题目《枫叶如丹》含义不易理解,我在上课之初给学生置疑惑,然后在引导学生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再来体会课文题目的含义——红红的枫叶就像红红的颜色一样,在众多颜色中显示着成熟的美。从课上情况来看,效果不错。
三、教师不能灵活驾驭课堂,没有做到以学定教。
文章语句富有哲理,字字珠玑。但在这节课上,没有能充分尊重学生,不能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并就学生的发言适时、适度评价。尤其在处理初读课文,找出美句的部分时,有的同学此时就开始谈感受,而我却被教案束缚,如果能就学生的发言即时评价,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课文,通过读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可能教学效果更好。
四、一味重读,却没有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
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倾听、倾诉,这样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提高,但是我在处理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涵却不到位。如果能通过读课文,让学生读出“枫叶如丹”的滋味,本课才会真正让学生受益。今后在我自己备课时要锻炼自己深入浅出的本领。
五、学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机会,不能落实“三维”
在后半节课我感觉自己的激qing有些过度,讲解得过多,学生的自读、自悟少了,使学生的感悟不能更加深入。如果多一点时让学生再读、再悟,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123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体现得不够明显,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教学设计中缺少学生自我探究的机会。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磨练自己,深入备课,讲课时灵活处理教案,以学定教,心中有数,使得自己尽快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201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