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教案_《黄河象》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7-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导入:
  师板书课题:《黄河象》
  1、请孩子们齐读课题。(生读)再读。昨天,我们已预习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2、生质疑:
  生a、黄河是一条河,课题《黄河象》为什么用黄河来命名呢?
  师:以“北京人”和“元谋人”为例解释黄河象的名称。
  生b、黄河象和其它的象有什么不同呢?
  师: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猜”的过程……并以“活化石”、“银杏树”为例说明。
  生c、人们又是怎样发现它的?
  师:往往你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自己加以思考、分析,总会有更大的收获!这也正是倾听的好处。
  反思:
  导入语言干净利索,能够敏锐地抓住学生的质疑点,认真倾听、思考学生质疑的出发点,及时进行分析,并给出正确、合理的解释。如:学生提出为什么用地名“黄河”来给课题命名时,教师用“北京人”和“元谋人”为例来解释。之后又分别用“活化石”、“银杏树”的相关知识来类推本课的知识点。当学生能够在认真思考之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及时给予表扬,并说出认真倾听的好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此外,看似不经意的讲解“猜”的过程,又为本课安排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埋下伏笔,增强学生猜测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根据题纲,将课文分成四个个部分,完成填空练习:
   ( )
   ( ) 的黄河象
   ( )
   ( )
  2、学生浏览课文,师提醒学生要一边看,一边思考。
  3、鼓励学生拿出课堂作业本,先抄题,自己试着填一填,再四人小组交流,要求学生只要能填通顺就可以了。
  反思:
  这一板块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理清课文结构,掌握文章脉络。教师给出一个填空式的题纲,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能更准确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当发现学生连有效完成填空都还比较吃力时,再次降低难度,只要求他们能将空填通顺即可。这样,教师能根据学生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显示出执教者较强的教学机智及课堂应变能力。
  三、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
  2、以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为例,指导填空。(附:学生给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教师否定错误答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肯定最恰当的答案。)
   (博物馆里)的黄河象
  3、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读课文2—3部分,完成填空:
   (两百万年前)的黄河象
   (被挖掘出土)的黄河象
  4、读课文最后一段,指导学生完成填空。(这次多数学生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为“被命名的黄河象”)教师示范朗读,故意将“因为”、“这头”两个词语发音较重,学生听后,才恍然大悟:
   (唯一)的黄河象
  5、讨论:课文一、三部分写出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哪些特点?要求学生抓重点词语汇报。
   庞大、被完全保存下来的、姿势斜斜的……
  6、设疑:如果是一头头完整的黄河象,又怎么会斜斜地站在沙土里呢?四人小组,根据象骨骼化石的特点,展开想象,并用“因为……所以……”句式写几句话。师先举例,让学生从课文的第二部分去找。
  7、生讨论,教师加以指导,要求学生一边说一边写。12
  反思: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与第二部分的内容紧密相联、环环相扣。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肯定或否定,使学生能明白填空原来还可以从不同的出发点,找到不同的答案。此外,教师一边引,一边导,又能使学生在准确、清晰地掌握了文章的结构后,教师再将一、三部分的内容用一个问题:黄河象骨骼化石有哪些特点?便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然后要求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斜斜地”展开合理想象,并尝试着用因果关系的句子写一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这样,便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课文内容,达到让学生与文本交流的目的。
  总之,整堂课设计得结构十分严谨,逻辑性非常强,每个板块与板块之间密不可分,层层落实。尤为可贵的是,执教者总是认真关注着学生的学情,及时根据自己的课堂预设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自己的指挥棒下紧张而又有序地学习。这样的课堂,老师既教得轻松,学生又学得愉快。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201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