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主要内容_《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听课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7-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今天我们听了林宝石老师执教的《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十组的第一篇主体阅读课文。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林老师上的这堂课基本成功。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对林老师这堂课的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文本中洋溢的情感、去求取文本赋予人内心活动后的顿悟、去感受文本中蓬勃向上的力量,并在此间尽情地开掘自己的灵性和智性。
首先林老师抓住“阅读”一词,让学生从平常的“阅读书籍、报刊……”入手,转到“阅读大地” 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出课题,提出质疑。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学生提出问题:“大地能阅读吗?”, “徐霞客为什么要阅读大地”、“他是怎样阅读大地的”为起点,其实林老师继续按照这些问题去展开讲解就更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我感悟到以学生质疑的问题,使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主动地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然后扣住一个问题——徐霞客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靠什么克服困难的?引导学生们默读课文,要求把自己感受颇深的词语和句子划出来,反复读一读,在旁边做做批注。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内容到中心、由外在到内心的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地去思考、去表达,迸发了智慧,同时情感也受到了熏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学生自然融入其中,做到了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学生在思维碰撞过程中,丰满“了奇人”的形象。
二、评价得法,展现学生精彩。
一堂课学生精彩了才是达到了最高境界。学生精彩离不开老师的点拨、评价。而林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不够好,在学生回答问题或朗读时,林老师只评价学生好与不好,而没有点评出好在什么地方,怎样好,这样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没有目标可参照了。在读书指导方面,应该让学生发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看着插图表达,看到什么,发挥想象力,把握情感去读,这样读书的时候就发挥得很棒了,可能会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了,使课堂富有生命力了。
 三、预设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
我觉得林老师在提出问题是设计的不够科学,问题太多太凌乱,有些是没有价值的,因此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载体,因此教师要善于深入钻研教材,预设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而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充满情趣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热烈探求。教师预设的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主动地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内容到中心、由外在到内心的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地去思考、去表达,迸发了智慧,同时情感受到了熏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学生自然融入其中,做到了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12
三、创造想象,发散思维
林老师在让学生思考问题时未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想象,因此学生未能很好理解主人公的品德、精神。如引导学生在探究徐霞客夜以继日历尽千辛万苦一个环节,讲到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时,我认为引导学生想象,在徐霞客长途旅行的日日夜夜中,他还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呢?让学生畅所欲言展开合理的联想进行回答。这样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进行想象,就比单纯的品味语言文字更直观形象,教师在整理总结学生的回答,点拨提升,引导他们体会到,不求功名,立志考察的徐霞客,的确是一位卓尔不群的奇人。
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学习“奇人”;
林老师在总结课文时是匆匆地收场,总结不够深刻,因此学生对徐霞客这位人物形象、品德不够理解不透。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应再次回归到课题:为什么叫他“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学生谈到:徐霞客在考察大地,他把大地当作书本,一页一页、一步一步刻苦地读着。徐霞客的足迹遍布三江五岳,横跨了16个省份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市……此时,教师出示地图课件,通过看到中国的政区图、看到16个省市的具体分布,学生对徐霞客的逐渐丰满起来,对徐霞客的敬佩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以上的几点是我个人的看法,为了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在互相听课评课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努力的改变教学方法,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195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