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说课稿一等奖部编版|桥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6-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下第四单元的一篇感人的文章桥。
一.说教材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工地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而老汉——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全文篇幅较长,共2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6)突遇山洪  7------13疏导撤离14-----23桥塌殉职24----27祭奠英灵。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展开的,层次清晰,结构明了。作者用极其简短凝练的语言烘托了环境的紧张同时也塑造了一为普通却又伟大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用自己及亲人的生命搭设了乡亲得以逃生的生命桥,用他自身的光辉形象矗立起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无坚不摧的党群桥。
二.说教学目标
作者编排的意图是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但是文章所描述的真人真事离生活太遥远了,虽然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优秀人物的英雄事迹,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缺少这样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课的教学我确立如下的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积累课文中的特色语言。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用心触摸文句,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光辉形象。
4.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5.借助文本唤醒真情,关注生活,感悟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说的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为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四.说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我安排两个课时,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研读,品位语言,重点学习第一、二部分:桥窄,水猛,人慌。感受洪水之大及当时场面。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为:1、品味语言文字,学习第三、四部分,重点感知老汉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和父亲的双重形象,以及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
2、初步感受课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3、积淀情感,感情朗读课文,提升语感。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123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六。说设计理念:
激发阅读愿望,走进文章的情节
结合文本内涵,走进老汉的内心
研究文本外延,走进学生的思考
七.说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第一课时:谈桥引出课题(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书籍是知识的桥,为教学难点做好铺垫);初读课文,理请脉络;(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学习生字词)深入研读,品位语言,重点学习桥窄,水猛,人慌。探究水猛句子的特点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书写字词。
第二课时:第一环节为
一、复习诵读,再现场景:
1、听写描述洪水的词语并感情朗读。
2、透过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什么?
3、引读水猛的句子
4、交流灾难来临时,一百多位村民的表现,用一个词来概括。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环节即复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扎实了基础,又为导入课文做了铺垫,也为学生在后面的有感情的朗读英雄言行做了热身。
二.聚焦老汉,品悟党支部书记形象:
我是这样过度的:同学们,此时此刻,洪水势不可挡,村民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谁挺身而出,搭建了一座让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1.请同学们读课文相关部分,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交流汇报,重点研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自个儿读读这些文字,老汉在洪水中留给你怎样的形象?板书:一座山
②再读,哪些字词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就像一座山?
(研读“站”和“盯”),回读:他像一座山
③老汉默不作声,但是,心中也这么平静吗?此刻,他在担心什么呢?
  3、复沓引读句子(随机指导朗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重点指导好三个感叹号(虽然声音沙哑,但很坚定、有力、威严)
三、设置矛盾,体会父亲形象
1、继续关注老汉,读15—23自然段,还有让你刻苦铭心的场面吗?划下来准备读给大家听。
2、交流,读。(呈现老汉和小伙子相关的几个自然段。)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有没有矛盾的地方?
①交流后,显红“揪”和“推”:指导朗读揪的句子。老汉这一揪,很可能把儿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老汉犹豫了吗?为什么揪他?
②学生自由说矛盾的地方,显红“瞪”和“推”。教师出示以下句子并引读,学生想象并交流省略号的部分,说话:
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123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
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
3、重现父子俩在木桥前的一幕(15——23段),换进“父亲和儿子”,再读句子。
这两部分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去读、品、议,通过老汉对乡亲、对自己、对儿子的言行的感悟,杂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也为理解课题这一教学的难点作了准备。
四、升华情感,理解桥
1、再次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同学们,你们现在明白了全村人为什么都拥戴这为老人了吗?引导学生总结,老汉在生死攸关的险境面前为人们搭建了一座生命桥,他所表现出的英雄言行感天动地:进一步想象以前人们为什么拥戴他?
2.同学们, 让我们饱涵神情的齐读课题。
抓住“拥戴”一词,不仅体会洪水面前老汉的行为值得人们拥戴,更进一步想象以前他的所作所为,体会他是:桥的含义,情感上水到渠成。再通过老师的渲染、话外音及齐读,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题。
五、学习写法,拓展升华主题
1、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除了内容的原因之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那些特点。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到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微型小说,结局出人意料。
探究句子的特点拟人、比喻。
2、同学们,文中的老汉虽然没有名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如,“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但他会让我们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可联系汶川地震
3、推荐阅读雨果   诺曼底号遇难记
       伦敦地铁大火灾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写作特色,一方面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是在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098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