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9-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根据本课学习目标,我把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多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紧扣“中华不振”,层层剥笋。
初拿到文本时,总感觉课文内容比较散,但细细读了之后,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于是,我就抓住最有生命力的核心线层层剥笋,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读书”的伟大,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之情。
但是文章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很多,如果在第一堂课上既要落实一些生字词语,又要读通全文,还要体会“中华不振”,那样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仔细分析,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就是第八自然段,于是我就抓住这个典型事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背后的沉重,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想像当时的画面,让学生换位,变换角色,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可贵。
二、抓住“特写镜头”,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课文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我把这一段作为我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此段,让学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层层推进的情感。课堂上我先让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边读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选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四人小组交流一下。然后随机交流,并不失时机地加以追问:为什么中国妇女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洋人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此时此刻,他可能在想什么?同学们,你现在就是围观的中国人中的一员,请你也握紧拳头,紧紧地握,使劲地握,咬牙切齿地握,你觉得,你想怎样做?或者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做?……学生打开思维的匣子,说得十分动情,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
三、结合学,注重情感教育。
拓展本文,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若仅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那本文的教学目的尚未达到,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才真正达到目标。所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国之情,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开故事,作者以陈述事实的语气,满怀对周恩来的敬爱之情,通过人物的对话,带领我们真实而具体地走进了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中国少年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一个伟大人物从小就有不同凡响的心声。整篇课文教学,我主要是按这样的思路进行:中华不振——中华要振——中华必振。在本课时我主要是围绕“中华不振”这部分组织学习。具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234
     1、遵循阅读规律,整体解读文本。
本篇课文从内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之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研透“中华不振”又是学习“中华要振”的基础,研透了“中华不振”,学习“中华要振”就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阅读的规律,以读为本,从整体感知入手。解题后,初读课文时,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同时让学生思考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在学生较充分的感知后,通过“课文中有一个词能说明,能找出来吗?”引导学生抓住了“中华不振”这个词,最后又让学生再读课文,自读自悟,划出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并说说从这些词句哪些方面看出 “中华不振”。学生们的回答是精彩纷呈的,他们把课文中每一个能看出“中华不振”的句子都找出来了。特别是有一个学生说:“有的是为吃饭读书,有的是为做官而读书……看出不仅是巡警懦弱,连书生也没志气,难怪中华会不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走进文本,对“中华不振”有了较深刻的思考。这样的教学,从整体感知的初读到自读自悟的再读;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了不同读的方式,既关注了读的层次,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感知文本的读的时间,给深入悟读教学做了充分的铺垫和情感准备,又便于教师以学导教,顺学而导。
2、深入重点研读,进行语文实践。
对这么多的内容,我不面面俱到,四面出击,而是引领学生进行聚焦,重点引导学生研读了伯父的话和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两部分内容。特别是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是本文的重点,它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这样处理,点线面结合,既有线上的“序”,面上的“广”,也有点上的“深”。在这两个重点的研读处理上,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文本,多元解读
在导读“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就糟了,没处说理去!”这一句时,让学生通过读悟,体会伯父的复杂心情,引导学生读出了“无奈”,读出了“担心”,读出了“愤怒”,读出了“沉重”……这些感悟虽然不同,但都源于“中华不振”,这样的导读,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情境,深入悟读
如上文研读伯父的话,通过导语创设情境引读,让学生读出无奈、担心、愤怒、沉重……,另外在研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这个重点时,更是运用导语创境的手段:“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这位妇女的亲人如果也是你的亲人——。”其次,还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如在读悟时,把“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这几个字加粗后,让学生再去读读,有什么不同。把读与语言形式、内容、情感的感悟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贴近文本、走进文本,达到情感共鸣。1234
(三)读写结合,内化感悟
体会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首先,我通过多种方法反复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帝国主义和中国巡警的愤怒,再以“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并及时补充“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典型历史资料,让学生进行写话训练,进一步让学生加深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中华不振”的含义的理解。让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由说到写,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深化情感。
3、采用多种形式,关注落后学生。
本次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是学困生学习的有效指导(注重朗读指导和课堂练习的反馈矫正)。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一是特别注重学生的个别指导,尤其是在学生自读自己悟时,深入学生,及时帮助。二是尽可能多的为学困生提供锻炼、展示的机会,如在生字检查时,特意让学困生来读,读对了就让他当小老师,给予及时的鼓励。三是提供学困生进步的空间,如在朗读指导中,让学困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帮助下,逐渐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会读到有感情地读,不断进步,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一节课下来,我满怀激情,学生情绪高涨,故而在课堂节奏的把握还不够,另外,感觉在朗读的指导上还不够到位,怎样才能读得入情入理还待研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
课堂片断(一)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1:为振兴中华读书!
生2: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读书!
生3:为祖国的明天更灿烂、更辉煌而读书!
〔反思〕:
学生是理解题目的意思的却不能准确地表达,缺少丰富多变的词汇。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个人语言的发展、丰富。
片断(二):
师:为什么伯父不让周恩来去租界地?你能找出最关键的词来吗?
生1:那里是外国的租界地。
生2:没外说理。
师(有些急):文中有一个词最能体现最根本的原因,再找找看。(学生的脸上很纳闷)
生3:惹出麻烦就糟了。
师(无奈地):中华不振。
〔反思〕:
这是典型的启而不发,问题出在学生身上,却反映出教师的提问艺术与高度问题。如果能仅抓课题说开去,文中有一词与“中华之崛起”正好相反,这也是伯父不让周恩来去租界地最根本的原因。学生可能迅速地读到并指出“中华为振”,这也是后文周恩来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最初铺垫呀!
片断(三)租界地的一切,哪些地方强烈感受到“中华为振”,找一找,说一说。
生:我从“只见人群……”体会到“中华不振”。
师: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只见……
师:谈自己的感受,你想说什么?1234
生(沉默)
〔反思〕:
学生是有感受,有体会的,可他们只想读而不愿说。课下,问学生当时的原因,答怕说不好。我理解的“不好”有二,是是语言的匮乏,二是体会的肤浅。学生们辩的少吗?课堂上这样的机会很多。真正的原因是思想的懒惰和依赖,因为班里总有那么几位活跃学生能说的很好,绝大多数同学可以等待。久而久之,我们的课堂成了老师与少数同学的思想交流,多数同学成了观望者和等待者。能否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然后读一读,彼此交流,从根本上告别这样的等待。
教学反思
1.课堂容量大,时间分配上不尽合理。“课文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还有“伯父为什么不让周恩来去租界地?”这两个环节用时长。后面重难点的突破显得苍促。
2.重体会,轻朗读。本单元的重点是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备课中,觉得没有朗读的必要,图片可以更有说服力。“妇女哭诉……”、“大不相同……”等处,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因为,当时还有相当同学没有深切体会。另外,“这时周恩来更……”一句让学生划了下来,如果再读一读,“中华不振”会更能震憾学生的心灵。
3.学习第三件事,以读代讲,通过朗读,激发感情,内化感情,由周恩来联想到自己。在放国歌时,如果能师生齐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己为我们民族的复兴而读书。
4.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可以更深刻,课堂上没有达到想像的深度。有待思考。
5.教师课堂语言不丰富,不准确,课堂粗糙,应不断优化。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892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