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反思简短】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2-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为期三周的校内公开课已结束。本次校内公开课由低年级到高年级,让我系统地了解到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不同年级的特点。在这次公开课教学中,我执教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第一课时。下面,就这一课时的教学谈谈感想。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决意伐楚→巧妙劝说→打消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的设计教学预设如下:“激趣导入→预习反馈→听故事,理脉络→看图片,品故事→留悬念”。
在激趣导入部分,我设计了“巧填八字成语”这一练习,此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成绩,达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听故事,理脉络”环节中,一个让学生“尝试用四字词语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分别是什么?”练习,极富挑战性,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众说纷纭,但又不乏经典之语。
理清课文脉络后,我出示了一张“螳螂捕蝉”的图片,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指导他们“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圈画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试着画一画示意图。”并想象“蝉”、“螳螂”、“黄雀”,心里都在打什么如意算盘呢?如果你遇见这种状况,你打算怎样告诫它们呢!通过这一系列的合作学习,学生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寓意。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品读、感悟等,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二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以人为本,注重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让学生写一写读这则寓言的感想。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巩固练习。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收获有三:
一、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找准生长点。
学生已经进行了初读课文,并且了解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我将教学目标定为理解文本蕴含的道理“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并且在分析课文的同时渗透扩写点。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能够有新的收获。
二、读书贯穿自始至终,并且体现层次。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因为本文浅显易懂,于是我把这篇文章相应的古文与课文对应阅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首先,让学生自渎,为读通、读懂古文奠定了基础。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理解读,通过仿照榜样读,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最后,在理解古文的基础上,指导读出语气。这样,把读贯穿于学习本课的始终,既培养了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读中自读自悟。12
三、理解文章深意,不脱离语言环境。
我在读这篇文章时就很想弄明白这样两个问题:1、吴王为什么非攻打楚国不可?2、那位少年为什么讲了这个故事后,吴王就放弃攻打楚囯?要弄明白这两个问题,了解当时春秋时期的每个国家都有吞并对方,使国家更强盛的野心,但倘若轻易出兵就有可能被第三方吞噬的危险这一社会背景是关键。如果教师讲,学生能明白,但纸上得来总觉浅。于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寻找资料,探究答案。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进行质疑,然后带着问题再去读书学习。学生先找到了揭示寓意的语句“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在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后,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这三种小动物“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分别是什么?从而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成语的含义。之后,结合故事背景资料和借助多媒体课件“春秋战国形式图”理清“蝉、螳螂、黄雀、与吴王伐荆”之间的关系,明白吴王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分别是什么?使学生清楚明白的认识到:吴国就好比是这三个小动物中的“螳螂”,而楚国就好比是故事中的“蝉”,它身后的越国就好比是故事中的“黄雀”。学生联系吴王的固执,肯定能感悟到少年的机智、能干,善于采用旁敲侧击的策略来个敲山震虎,从而让吴王醒悟到事情的危险性,不得不考虑事情的后果。学生很快理解了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而且在教学中学生收集的资料得到了利用。这样学生的感悟必然是多元的,符合新课标的提倡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感悟也是鲜活的,是自己感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给他们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还在探究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搭起了桥梁,真是一举而多得!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965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