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2-0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课文脉络。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寓言故事,你能说几个吗?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3、《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  瞄准  毫不介意  螳螂捕蝉  隐伏  念头  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  侍奉  固执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诸侯  得奖
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开火车朗读课文,纠正误音。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 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b、大臣为国家着想
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12
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同学们,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
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
(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
(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这正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重点。
六、作业
  1、描红
  2、《习字册》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起因    固执攻楚
              经过    巧妙劝说      前后照应
结果    打消念头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963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