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单元分析|苏教版《比例》单元教材漏洞及补丁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2019-02-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漏洞一:教材中有语句错误
教材第31页比例基本性质下面有这样一句话:“你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这明显是一个病句,应该去掉“否”字或去掉“吗?”加个句号。
补丁:改这句话为“你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或“你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

漏洞二:解比例概念定义不准确
教材给解比例的定义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我以为这与“解方程”的定义相矛盾,解方程是一个过程,解比例也应该是一个过程,解方程的概念是:“求未知数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因此,解比例的概念应该是:“求比例中未知项的过程,叫做解比例。”
补丁:改解比例的概念为“求比例中未知项的过程,叫做解比例。”

漏洞三:对比例尺的意思描述不到位
在教材第35页有比例尺1:1000,教材上说它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1000厘米的距离。其实,它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长度,表示实际1000厘米的长度,不一定强调是线段才表示实际长度是图上长度的1000倍,或图上长度是实际长度的。要是图上为弯曲的线是不是就不可以测算出实际长度呢?答案是否定的。
补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长度,表示实际1000厘米的长度。”这样就会更精确些。

漏洞四:正、反比例的意义用词不精炼
数学语言要求精炼、易懂。而这部分内容学生看书自学不易懂,甚至老师讲了也有一部分学生不懂,不知道题目要让自己干什么,格式怎么写,学生感到不知所措,除了内容多、语句多、例题多外,跟正、反比例的意义用词不精炼有很大关系,为什么不能简化一下呢?我以为有的词语完全可以去掉。例如:教材中正比例意义是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这个概念中第四句话“比值”前用了四个定语是:“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有的定语根本不需要,有的前面有了,用了就重复,应该去掉正比例意义中“这两种量中”和“比的”这两个定语,去掉反比例意义中“这两种量中”这个定语。若不能去掉,反比例的意义中第四句话也应该有这么多定语啊,这句话应该说成:“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相乘的积一定”,可见,教材中没有这样说,说明正比例意义的概念可以简化,且不影响概念的准确性。
补丁:正比例意义改为:“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意义改为:“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漏洞五:练习题中多处少必要的“省略号”
教材中有多处表格式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都少了必要的省略号,这是不科学的,影响了老师和学生的思维。如教材的第41、44、46、47、49页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这会给学生一个误导。
补丁:在相应的题目里补上省略号。

以上几点拙见,不知老师们是否有同感,敬请批评指正。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shuxuejiaoan/7126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