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初探

杂文收录 2025-09-1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实施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点体会
赵市中学 任晓东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愈加迫切的要求。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落实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必须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自我探究地学习。
回顾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结构导致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学生的语文学习仍处于记忆和理解水平,极少能达到发展性水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依赖性、单一性的特点。教师一般都比较注意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但在教师自主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背后,学生的主动自主发展和主体自主思维活动却被忽略,甚至出现了教师主体性代替或压抑学生主体性的情况。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少,学生缺乏自主性学习;教师与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的多向的交流合作严重缺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应试教育还有一定的市场,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记轻思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严重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
翻开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页,“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三条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 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探究式学习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真正成为教学过程 中的主体角色。对教师而言,探究式学习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共同提高;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而是专业提高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角色也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在的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者。
本学年,是我们实施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第一学年,这本教材,把学生的“学”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课文的选择、课后题目的编排与处理都能突显出学生是这本教材的主人这一特点,以往的那种单纯的教师传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已被打破。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转变,凸现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封存的记忆,唤醒沉睡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唯一出路。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探究式”学习。
一、 探究式学习设计模式的多样化。
探究式学习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从自主获取的信息的现成程度,可将探究式学习区分为两大类: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
在接受式的探究学习中,信息由学生主动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如从图书馆、互联网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现成的,一般只需略加整理即可。如,在上完《一面》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探究作业 :
本文集中笔墨描写了鲁迅先生的外貌:头发根根“直竖”,胡须很“打眼”,如浓墨隶体“一”字,刻画出鲁迅顽强刚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和气质。他问我是否要买这本书后,“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这里的“父亲的抚摩”,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品质。
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找出能表现出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种精神的事迹,并做成卡片,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把有特色的在“学习园地”处张贴。(材料要注明确切的来源)
再如:我们在学习《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和《七子之歌》后,我布置了一具探究题:
大家知道,香港、澳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你能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来证明这个观点吗?(提示:请同学从我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对港澳台三个地区的管辖方面着手去查找有关资料)
这种作业 是让学生从现有资源中主动搜集现成信息,因此是接受式的探究学习。
在发现式的探究学习中,没有现成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必须由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充分调查、精心解读、深入研讨等活动过程 ,再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或发现。如: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后,布置了这样一个探究思考题:
毛泽东同志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作了评价,委婉地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之处,对“成吉思汗”,批评更为严厉些。下面是对历史上的成吉思汗的评价,阅读下面摘选的几则材料,结合本文,说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1)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主题曲:(男)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女)原野飞花,壮士怀抱冷傲。(男)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女)谈笑造时势,问谁领风骚。
(2)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评价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他们,出现于文明化了时代的野蛮人,在几年之内突然把罗马世界、波斯世界和中国世界变成了一堆废墟。”
(3)普希金描述成吉思汗入侵时说:“蒙古人征服俄罗斯以后,除了肆无忌惮的攫取和破坏,既没有给予我们代数,也没有给予我们亚里斯多德。”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这几则材料,对历史上的成吉思汗作了客观的分析,如,有的同学写出了以下的发现:历史上的成吉思汗野蛮、凶残,肆意掠夺,破坏人类文明。电视连续剧美化了成吉思汗的形象,把他视作壮士、英雄。
二、探究式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同时又是为了一切学生,由于家庭、社会、先天及学生主观努力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提倡探究式学习并非只局限于好学生,而是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我们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
1、要做“麻雀嘴巴”氛围的营造者
我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来不及举手回答,便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麻雀嘴巴”现象,这是众多课堂上存在的司空见怪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很多教师因其扰乱了秩序井然的课堂,影响了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于是乎,就想方设法来封堵学生的“麻雀嘴巴”。我看这样做大可不必。这种现象的存在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多说少没关系,说对说错没关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并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弥补了课堂上时间的局限又照顾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这种现象营造了课堂情感互动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可以直言不讳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毫无顾忌地向教师提问,师生间坦诚相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愉快、轻松之中。因此,我们做“麻雀嘴巴”的维护者,更要做“麻雀嘴巴”氛围的营造者。
2、小组合作探究中要顾及学生个性的差异性
在分组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性。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自愿组合,这样可以使讨论的气氛更轻松,更热烈。但是也有弊端,如果小组中性格内向的居多,就不利于开展讨论;如果学习层次相当的同学在一组,就不利于顺利展开讨论,也不利于互相学习和互补提高。因此,我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层次,不同爱好、不同能力进行适当调配,每个小组的人数控制在4至6人。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要防止好学生一言堂的现象。这几年我听了不少公开课,几乎每一堂课上都有小组合作探讨,学生讨论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活跃之至,让人觉得这堂课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只要稍加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小组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并获益的是那些好学生,好学生基本上主宰了整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讨论中好学生唱主角,汇报中又往往是好学生一言堂,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获得发言,个别学生在活动中成了配角。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活动上升为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实际,科学设计小组探讨方案,尤其是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和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让每个成员都能“跳起来摘到苹果”。其次是每个小组长要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负责协调好交流和讨论的组织工作,使每个成员都参与到探讨中。
三、探究式学习的要求不必过高。
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应当着眼于学生探究的全过程,而不在于结果。目的无外乎这几个方面: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通过探究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
我在课堂上出了这样一个题目:
读下面一则材料,仔细思考,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有位动物学家在对生活在非洲奥兰沿河两岸的动物进行考察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在河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并且奔跑能力也不一样,东岸的羚羊奔跑速度每分钟要比西岸的羚羊快13米。
对这些差别,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除了东岸有狼群活动以外,其他的生活环境和食物都相同。在这位动物学家的倡议下,动物保护协会做了一个实验,在河东西岸各捉了10只羚羊送到对岸,结果,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只剩下了3只,动物学家发现,另外7只都被狼吃掉了。
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通过互相讨论后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说:“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狼群。”
有的说:“东岸的羚羊为了生存,天天生活在一种“竞争气氛”中,反而越来越强健。”
有的说:“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它们缺少天敌,没有生存压力。”
还有一位同学引用了一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他们的回答或浮于表面,或考虑不够全面,但是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他们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连一向不太喜欢说话的同学也不断插话,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认为这就达到了目的。如果要再深入探究的话,只需老师略加点拔。
当然,探究式学习要探讨的东西还很多,但不管怎么说,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实施苏教版语文时,只有理念和实践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教学的新的天地。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832.html

  • 小组讨论一般几人|“小组讨论”的几点思考

    丘小霞 新课程着重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绝大多数老师在上课时有意识地使用小组讨论这一教学形式(特别是在公开课中),是把这种教学形式看成是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许多人认为课堂教学中若没有小组讨论,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就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听课者也往往以此作为衡量新...

    发布于:2025-09-11

    详细阅读
  • 谈吐风雅打一生肖|谈 作 文 创 新 的 标 准

    素质教育在不断地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作文水平是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作文创新可以说是语文创新的重头戏。对于学生而言,“创新”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发明创造的。作文创新应该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严华银先生说:“在写作中,能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也就是有创新...

    发布于:2025-09-11

    详细阅读
  • 【说课常见的问题】说课中常见的三个问题探讨

    实践证明,说课不仅是考核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还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举措。这种新型的教研活动形式,已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小学各科教学研究、教师考核和评聘工作之中。说好某一课题的教学设计及其思维过程,已成为每一位中小学教师职业成长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发布于:2025-09-11

    详细阅读
  • 中考目标励志语_目标教学法在中考语文复习课中的应用

    目标教学教学过程 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而复习则是巩固知识,提高智能和拓宽思维的有效手段。在中考复习中,语文科的知识具有多层次、覆盖面广的特点,采取机械的重复学习或简单的找漏补缺是不能奏效的。近几年来,笔者采用“目标教学法”进行中考语文复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分块检测,获取信息。把整个...

    发布于:2025-09-11

    详细阅读
  • 培养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发现美

    摘要: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否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他们读了什么,写了什么,是否做到了发现生活的美和再现美的生活,语文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帮助学生去完成这项审美活动。 关键词:生活的美 感悟美 发现美 再现美 语文课文是文学作品,而文学又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审美。记得在《新...

    发布于:2025-09-11

    详细阅读
  • [努力工作改变自己的句子]努力工作,先改变自己

    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他以年轻的肩膀挑起原本不属于他的任务。他走进贵州的大山狗吊岩,当那里的烛光摇曳生辉之际,徐本禹的灵魂也得到升华。他以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和毅力感动了他的学生,感动了村民,感动了当地政府,感动了山东农校,感动了中国。他的脸流淌着朴实与坚毅如磐石般。有人问他为什么放着研究生不...

    发布于:2025-09-11

    详细阅读
  • 进一步探讨合作|合作探讨,摘吃大桃——走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路上体会之二

    合作探讨,摘吃大桃 ——走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路上体会之二2002年9月,我们学校初2005级采用苏教版语文教材。已教书20年的我,赶上这次课改。两年来来,我用新课改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始终也没有停止过对新课改的探索,实践。我努力尝试在课堂...

    发布于:2025-09-11

    详细阅读
  • [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

    作者:马光彦 摘要 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是其审美修养的主要体现,与语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关系密切。它主要包括:1.审美感知力。教师要从语文入手,以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审美感知力,开掘并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艺术形式的美或生活内容的美。2.审美鉴赏力。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情感,准确的评判力和一定的审丑能力,从而...

    发布于:2025-09-11

    详细阅读
  •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技能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般认为,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记忆力、阅读速度等,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

    发布于:2025-09-11

    详细阅读
  • [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论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孙继兰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卡尔。马克思也说:“科学的教育任务是教育学生取探索创新。”社会飞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在这样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培养创新能力从成了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焦点。 本文就“在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问题从两大方...

    发布于:2025-09-1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