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实施与讨论]谈谈实施“讨论迁移法”的课堂特点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江南中学 付智慧
内容提要: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在课堂上采用“讨论迁移法”便是变革以往课堂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变革课堂 讨论迁移法
在语文课堂上实施“讨论迁移法”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理念,也就是要将学生在教学过程 中的主体作用完全体现出来。这是符合教学新理念的。课堂教学的新理念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以课堂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因而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实施“讨论迁移法”的课堂便是变革课堂的一种新尝试,它在课堂的定向上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
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平台――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交往为媒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少的手段的。这其中师生的交入显得更为突出。师生交往的有效化课改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关系的变革。可以说,没有发交往,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师生的对话沟通。师生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从目的看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交往首先要做到平等对话――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其次要互相尊重――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独立的交往主体,师生之间应该秦桧做到互相尊重。当前师生之间的尊重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其主要表现在:要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第三要彼此评判。第四要共享智识。第五要讲究实效。事实证明只有在这样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习获取的知识是“内化”了的,才是学生真正获取了的。
(二)
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上不能把学生看成是无知无能的被动的受体,看成是只是接受老师指令的工具,而要把学生看是有独特个性、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判 断能力、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有着自己的成长情景。教师要做的,不是从外部强制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原封不动地“克隆”出这些知识,而是从内部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一改以前由知识走向学生,而是由学生走向知识。以往的语文课堂是以教师为主,教师问,不停的引导,然后归结出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在课堂上所能做的便是根据老师的暗示猜测出老师所想要的答案,或者记下老师所给的答案,不停地记,不停的背。这样的课堂中,老师充当着传声筒的角色,而学生却充当着袋子的功能――一味接受。这样的课堂中走出来的学生,做题看问题时,往往缺少独到的见解。而实施“讨论迁移法”的课堂中,问题由老师有意识地导出,或者就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局部讨论,然后把有代表性的问题列出来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在这其中,老师的身份是一个参与者,其作用是适时把同学提出的问题以及讨论结果进行及时小结,以便得出最合理的观点。
(三)
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受用的素养,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不能完全把课堂当知识的“交易所”。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的知识,才是掌握最牢固的知识,才是最能有运用空间和价值的知识。例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这篇课文时,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了短文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后,教师又引导他们对课堂所学作适当的迁移,先让他们从课外书中搜集一些与文中元方相似的古代人物故事,然后让他们到生活里观察,看他们身边有没有类似元方这样的人物。这样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有兴致地去观察,另一方面让学生从心底里认识为人处事得当的重要性。
(四)
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运作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课堂是动态存在,变动不居的,它挑战着教师的智慧,要求教师随时根据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的各种信息的把握,即时做出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要改变以千篇一律的教学行为,一统缰化的教学策略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以学定教,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教育新理念》
《课堂教学改革》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