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小组讨论的好处_语文课堂小组讨论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杂文收录 2025-09-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语文课堂小组讨论在热闹了很久之后,终于有人站出来泼冷水了。然而,课堂小组讨论真的一无是处吗?课堂小组讨论是唯一的语文教学模式吗?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课堂小组讨论的误区概述

课堂小组讨论的误区主要有如下几种:

1. 讨论无中心主题,乱哄哄,此问题没好,彼问题已来。

2. 学生层次不同,这组没讨论好,那组已经结束。

3. 小组中只有少数活跃分子参与讨论,发言,其他多数没事做,吃“白饭”。

4. 讨论时间不够或过多,讨论话题过大或过小,甚至与教学目标 根本无关,致使讨论大多无效。

5.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很难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6. 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如何讨论,学生根本不会讨论。

7. 教师不能对讨论结果予以及时点评、总结。

8. 课堂纪律极差,是滋生班集体中“问题生”的温床。

9. 流于形式,成为点缀,完全是调节课堂气氛,赢得评课教师彩声的必要手段,为讨论而讨论。

综上误区,一言以蔽之,主要由于教师组织讨论的盲目导致学生讨论的低下。

二.应对策略:课堂小组讨论操作浅谈

黑格尔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小组讨论早在杜威时代就在美国成为主流教学模式,在中国上世纪60年代才方兴未艾。(参见《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9期,第3页)应该说,小组讨论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毛病就出在操作上。这里要明确几个问题。

1. 小组讨论究竟“为了什么”?又要达到“什么目标”?

这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造成小组讨论诸多误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领会小组讨论的精神实质和最终目的。小组讨论的动机(为了什么)和目的(达到什么)应贯穿于每位语文教师的操作始终。为了什么?传统观念无非是说,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分析、归纳问题,并逐步培养语文思维;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倾听能力,是“读”的深化;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等等。真是好处多多啊,问题是,既有这么多优点,何来上述误区?可见,传统的说法并没有切中肯綮。我们认为,小组讨论是为了教会学生做人,为了达到学生成人。当今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不如教育以人为本,只有把学生放在“人”的角度去考虑学习的动机、目的,才会取得满意地社会教育效能。由此,小组讨论就要围绕如何育人的中心做足文章,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 小组讨论“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先要了解教学目标 里的人文精神,要用“人性化”的问题去引导学生“人性化”的讨论。何谓“人性化”问题?问题的难易属于“人性化”,太难或太容易就不够人性;问题提出的时机恰当与否就是“人性化”,信口开河,蜻蜓点水式地随便弄个问题就不够人性。可见,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及提出的时机必须有“人性”。

第二, 小组讨论“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先要搞好小组角色分工工作,要让学生明确分工的目的、方式。而国内标准流行的小组讨论分组形式就是前后桌为自然组。这种分组的盲目必然带来讨论的盲目。正确的做法是:每个小组的成员一定时间内的角色都不同。比如,这周甲生是发言员,乙生是记录员,丙生是小组长,丁生、戊生是核心讨论员等等,彼此的角色一定时间内轮换一次。这样,不同的学生在不同角色中锻炼了自己的不同能力。这能最大程度杜绝有人不发言、不讨论的的误区。

第三, 小组讨论,“以人为本”,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组织应变能力,敏锐的发现解答问题能力等。一方面,教师无责任心,仅让学生讨论,对讨论时的情况不闻不问;对不讨论的学生不积极予以教育;对捣乱学生不加以及时制止,课堂讨论效果怎能不低下?!另一方面,教师自己对讨论的问题都似懂非懂,难以自圆其说,遇到伶牙俐齿的学生便乱了阵脚,应付两句便匆匆收场,快快逃走了事。或者干脆是为了应付评课,讨论一下走走过场而已,如此的小组讨论组织者还有什么人性可言?!

综上,小组讨论的“人性化”必须把握好“分好工(小组成员角色配置)——选好题(问题设计提出时机)——管好人(讨论指导总结点评)”这样一条施行路线。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将带来小组讨论的误区。

2. 小组讨论适用于什么人?适用于什么课?

这一问题处理不好,同样也会导致很多问题。小组讨论适用于什么教师?适用于对小组讨论有本质了解的教师。否则,看人家讨论的头头是道、热热闹闹,却不明白人家是建立在“分好工——选好题——管好人”的基础上,自己操作起来必然一头雾水。当然,从教育长远目标来看,新毕业的大学生,刚从教一二年的新教师应少讨论;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在学生中威信不够高,学生不够“听话”的教师应少讨论;从演讲学的角度讲,口齿不够伶俐,反应不够敏捷的教师也应少讨论,以免弄巧成拙。总之,小组讨论要求有实施条件、能力的教师为之而不能勉为其难。

传统语文课堂无非是阅读与写作教学两大块。在阅读教学中又有自读与讲读之分,精读与泛读之别。在写作教学中又分为应试作文与随笔日记两大类。笔者试分述如下:

第一, 重点讲读课文应慎用、少用讨论法。这正如一碗山珍海味,对于吃的人来说,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吃到、吸收营养的人是最聪明最受益的人,而选择酒店,讲究吃法、吃相,挑剔餐具的人恐怕会食不果腹的。

第二, 自读课文,师生兴趣不大的课文,可以多多施行讨论法。这类似于初学理发者先剃猪毛,学炒菜者先炒大白菜一样,即便剃坏炒坏,损失也不大。

第三, 从文章体裁上看,文言文、古诗词已成定式应少讨论;议论文、杂文、科技文、等闪烁思想之文应多讨论、交流;现代文、外国文应少讨论,因为距离学生时代过远或文化背景过宽;而当代文、“时文”则不妨多加研讨。

第四, 写作教学,特别适合讨论。写作训练之前,可让学生针对文体、文题、材料、思路等交换意见,可让学生就如何谋篇布局交流看法;讲评作文时,亦可集思广议讨论评改。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该怎么写,知道不该怎么写。

3. 小组讨论适用于什么环境?什么年龄段的学生?什么教学时间?

相对而言,教室狭窄,人数众多(五六十人以上)的教育条件落后学校,无论城里还是农村,要少讨论。在国外,教室桌凳的摆放都是按照小组讨论的组别摆好的,这样就在形制上避免了小组盲目组合的混乱。就年龄段而言,在美国,小学讨论较多,初中则少,高中更少,这应给我们一种有益的启示——至少,中学阶段相对于小学而言,要少讨论。最后,鉴于国内的教学时间(课堂)多为40——50分钟不等的状况,在浪费过多时间而完不成教学目标 的情况下,要少讨论。

4. 小组讨论是语文教学的最佳选择吗?是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吗?

这是两种认识上的误区。其一,认为不讨论就落后,就是老封建老脑壳冥顽不灵;其二,认为不讨论就不是语文课,而语文课也就等于讨论课(“扯蛋”课?)。真这样吗?否!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不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吗?教育家巴班斯基不也说“我们对各种教学法性能的研究,可以又一次得出结论:在实际教学过程 中,必须合理地使用多种方法”吗?教育家克鲁普斯卡雅也说,“教学和教育的方法要随时改变,应该根据学生的体力、生活经验、技能和知识水平以及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等而有所改变。记住,变则通。

由此,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就应该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永葆生机的。教师的精彩的一个人讲未必就是满堂灌,比如优秀的专家学者讲座;合理地启发提问不一定就不如讨论式热闹、有效;纯粹地自读不见得就没有好的学习效果……一句话,要打破紧紧箍在我们头脑上的怪圈,要一日三省吾身(语文教学)啊!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753.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