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句的答题步骤】仿句答题四步曲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近年来的中考题型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稳而少变”。这种“稳而少变”的命题格局,在很大程度上给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老师们提供了以练制胜的方便。他们常常针对考点和题型设计进行专项训练,有的放矢,各个击破,用“以不变应不变”的原则迎战高考,并在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了很多先进的、可资借鉴的方法和技巧,让诸多同行们从中受益。
在此,笔者也结合课堂教学实例,专门谈谈仿句训练的一般方法。
仿句是近年来中考题型中的常考内容之一,通常占3~6分,分地区、分内容不等。在题型设计上如果说有变化,也大多是答题要求(如变仿句为改写、续写)、取材范围等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大同小异,教师和考生们完全可以从练仿句入手,静中求变。
仿句是写作教学的一个分支,说穿了,是扶着考生走路,教着考生说话,引导考生作文。给你一个例子,就是给了你一个思维和组句的模式,然后你照着这个模式来,不是鹦鹉学舌,而是举一反三,融汇贯通,全看考生的悟性。
但写作一方面是练出来的,另一方面却离不开教师必要的思维和技巧的指导与点拨。“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君一语,茅塞顿开”,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单就仿句来说,我们归纳了四步答题技巧,简称“四步曲”。
第一步,分析格式定方向。每一个仿写题抛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可以分析,这个分析出来的基本格式,就是我们仿写句子的大致方向。比如下面这道考题:
例1:以我国自然景观为例,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巍峨的喜马拉雅山,犹如一位昂首挺立的巨人,屹立于广阔天地之间,她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
熟悉这类考题的学生一看就知道,考题例句的基本格式是:“对象+比喻+描述+评价”,即先抛出明确的写作对象,再对这个对象使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然后根据需要选准角度进行描述,最后对对象作出切实而中肯的评价。四个句子简明生动,意义连贯,构成一个完整的表意整体。明确了这一点,考生答题就容易多了。
例2:在横线处填上两个恰当的分句,使它与所给的例句句式相同,但所举例句的内容必须是正面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又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假若 ?假若 ?
分析这个例句的基本格式就是“假如当初+谁+能(两个四字词)+何至于……(两个四字词语)+疑问语气”。这里强调两个“四字词语”,是因为在这样的语言组合中,使用相同格式的句子可以使结构整齐,语势连贯,达到极强的表情达意的效果。当然,如果因为表意的需要,确不能做到这一点,这里也无须刻意追求。
第二步,看清要求选题材。通过分析,把握了例句的基本格式之后,下一步就是看清题目要求,准确选取题材。比如上面的例1,考生单看例句,很可能在答题的时候马上想到一个写作对象:万里长城。但细心的考生是不会这么盲动的,他很快会否定这个题材,因为他看到了题目的要求是“以自然景观为例”,万里长城不是自然景观,当然就不在仿写之列。再比如例2,一些考生单从例句入手写句,想到了“假若当初毛泽东不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转战大西北,又何至于能取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呢”这一中国革命的重大史实,自己非常满意,殊不知,这个答案也不符合答题要求。句子写得对不对暂且不论,单看题目要求它就在被淘汰、被否定之列。题目要求“所举例句的内容必须是正面的”,而仿句中的“不”正好与之相反,所以,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求考生关注例句格式中的“能”字。除此之外,单就例2说,只关注题目中的要求是不够的,还要关注例句中的要求。例句首句是一个总起句:“历史是一面镜子”,这就规定了后面的仿句必须围绕历史选材;例句的第一个分句写的是历史人物“商纣王”,这也有意无意地暗示了考生只能写历史上能够影响历史发展、演进的帝王将相,而不是平平常常的小人物。有学生写:“假若我当初能认真听讲,及时复习,又何至于落得个贪玩好耍、不求上进的坏名声呢?”这个句子的工整与否、好坏如何暂且不论,单看他的写作对象“我”就与仿句要求相去甚远,这显然是不成功的。
第三步,拓宽思路广猎取。把握住了仿写的基本格式,看清了题目的写作要求,第三步,就是拓宽思路,广泛搜寻适合仿写要求的对象和内容。比如例1,自然景观中,除了喜马拉雅山之外,还有很多的大山大江大河,都可以成为写作题材。有同学想到了“奔腾的黄河”,“宽阔的长江”,“广阔的蒙古大草原”,甚至想到了初中教材中的“温柔的南广河”等等,都是符合要求的写作题材。而例句2中,除商纣王之外,历史上有名的、可给后世以借鉴的君王还非常多,如南唐后主李煜,蜀汉后主刘禅,蜀汉名相诸葛亮,一代名臣文种……都是同学们很快便能想得到的历史人物。只是在实际造句中,大家发现李煜和刘禅在很多方面类似,如他们都不能“亲贤远佞”、“励精图治”,却都落得了“国破身囚”、“辱为臣虏”的结局。所以,二人取其一,最好不同时选用。
第四步,炼字炼词求精工。炼字炼词的功夫,不单是在作文中需要,仿句中也同样需要,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功夫在仿句中体现得更为直接,更为明显。与例句的和谐一致,结构匀齐;分句间的意义连贯,逻辑严密;用字用词的简明准确,不重复啰索,都表现为炼字炼词的功夫。在例1中,如果我们仿写出这样的句子:“奔腾的黄河,像一个年轻强健的运动员,奔驰在运动场上……”,这很显然缺少字词锤炼的功夫。开始用了“奔腾”,后面再加“奔驰”,无论如何是有些拗口的。从分句间的逻辑联系来看,说“运动员”奔驰在“运动场上”是可以的,说“黄河”奔驰在“运动场上”,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该句的主语是“黄河”,所以仿句欠准确。如果对应例句中的“屹立于广阔天地间”,将其改为“驰骋在辽阔土地上”,就比较妥贴了。例2中,如果学生在仿写时老是重复使用例句中“广开言路”、“察纳忠言”、“身败名裂”、“葬身火海”这一类词语,就不但使组句前后重复啰索,缺少文味,而且可能违背史实,闹出笑话。比如我们仿写成“假若当初项羽能礼贤下士,知人善用,又何至于落得个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结局呢”是完全可以的,但如果换成“假若当初项羽能广开言路,察纳雅言,又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可悲结局呢”就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了。所以,炼字炼词不单是一个语法和组句的问题,还同时是一个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问题。学生只有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文字,才能仿写出成功的句子。
-
中考语文自拟题目_解读中考语文“自拟自答”题详细阅读
“自拟自答”题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要求,重视学生的体验参与与体验获得。因而,在《语文课程标准》已颁布一年余,全国各地(实验区除外)首次在新教材命题的新形势下,这种考查学生能力,且区分度良好的题型,在2003年的中考中将会受到更多的中考命题人员的青睐,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
解读考试焦虑及应对策略_解读考试焦虑详细阅读
北京崇文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夏珺 北京光明小学 田莹 在我国,“考试”一直是严肃而略带沉重的话题。在考试的挑战中,人们难以成为控制情绪的自由人,欢喜、忧伤、不安、焦虑、失望……绝望至极的人甚至有可能悲观厌世,走上轻生的不归路。 曾经看到一篇就考试焦虑症问题谈心理动力学派观点的文章,作者是曾在法兰克...
- 详细阅读
-
语言表达连贯主观题技巧与方法_解答语言连贯主观题的八个基本思考点详细阅读
一、话题的同一性 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当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文章读起来顺畅;如果在表述的过程中转换了话题,语言的连贯感就会随之减弱。如: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句意连贯,重点突出。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墓在杭州西湖畔栖霞岭,墓周...
-
对话教学是一种_对话:一种新的教学精神详细阅读
(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人在知识中的“适意安居”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预示着一种知识观的颠覆。以往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性,知识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永恒不变的客观真理。每一个特殊的自我都失落在客观性、普遍性的汪洋大海中,“自我”在科学知识中没有任何地位,是被“客观性”要求所摈弃的...
-
中考语文新闻题答题技巧|语文中考新闻创新题专题复习详细阅读
例1.以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叙述的主要事实。(不超过26个字) 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9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他的三轮车挂满了写着日军罪恶的条幅。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
-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详细阅读
安徽省灵璧县浍沟镇凤山初中 马道彩 自2001年秋季以来启动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及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已经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我县从去年秋季开始从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七年级实行新课程标准,一场新《课标》下的课程改革在全县范围内轰轰烈烈...
-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解答 概括和表述两手抓详细阅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解答 概括和表述两手抓 如今的中考语文试卷,不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其阅读理解题目几乎是主观性试题一统天下。主观性试题的一个特征,就是需要考生根据试题的要求,或对某篇材料进行概述总括,或对某个语段进行概述总括,概述总括的过程就是提炼文意、综合归纳整理的过程。概述总括如何操作 概述...
-
关系型话题作文的构思_掀起关系型话题作文的红盖头详细阅读
一、要明确关系型作文话题及其命制特点。所谓关系型作文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如:“失去与获得”、“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等。需提请注意的是,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
-
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_如何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详细阅读
瓯北三中 张三丰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种种新思想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本文就从教师、作者、文本三个角度讨论“”这一话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