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中考语文考前梳理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中考在即,同学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作一番考前梳理,做到心中有谱,这样才能在考场上发挥出最佳水平。
文言文重在分门别类
中考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为默写、解释字词、解释句子、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外
文言文基本内容理解等方面。默写分为共有篇目默写和H版、S版分叉篇目默写。共有篇目的默写应该是有章可循,即H版、S版两套教材中均需背诵的篇目,具体说来,是五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少年中国说》、《小石潭记》、《曹刿论战》、《桃花源记》)和八首诗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元日》、《渔歌子》、《论诗》、《山居秋暝》、《武陵春》、《清平乐·村居〉)。分叉默写的篇目较多,H版为10篇文章27首诗词,S版为8篇文章27首诗词,这里须指出的是,文言文的默写要学会抓重点,一般说来,那些生命力较强且沿用至今的,以及能揭示全文中心题旨的句子,往往是默写的重点,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
解释字词、解释句子,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按照命题要求,不涉及诗词,只从文言散文中选取材料,而文言散文又必须是H版、S版的共同篇目。据此,我们的复习范围应该在14篇共同学过的文章内,具体说来,是《爱莲说》、《陋室铭》、《河中石兽》、《扁鹊见蔡桓公》、《少年中国说》、《小石潭记》、《刻舟记》、《黄生借书说》、《捕蛇者说》、《桃花源记》、《曹刿论战》、《愚公移山》、《出师表》、《登泰山记》等14篇文章。解释词语,主要是实词,以语境中所反映的意思为主,如2003年试题中“躬耕于南阳”中的“躬”,不能解释为“弯腰”、“鞠躬”,联系句子这一语言环境,应该解释为“亲自”。文言文阅读理解一般有下列内容: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概括文章的中心、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解释句子的意思、感受文章所要表明的道理等。需要指出的是,解释句子的意思不是考查翻译能力,只要意思对、语句通顺即可,不必字字落实。一般说来,对理解文章有指导作用、有警示意义、能引起人们思考、给人以启迪、长期流传的句子是考查的重点,如2003年中考试题,要求考生解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便是一例。
课外文言短文基本内容理解所考查的内容与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基本相仿。课外文言文所选的材料不会很难,估计要比课内文言文还要浅显,与初三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较为接近。所选的材料大多与课内读到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所涉及到的某些句子意思的解释,其中的重要词语必定是学生们所熟悉的,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如果有冷僻的字词,会有相关的注释,以帮助考生理解语句。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考查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
现代文重在感悟体验
“整体感悟”贯串于阅读全过程。它至少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感知、领悟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或见解。二是对体现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感情或见解的有关语句的感悟。三是辨析有关语句内在联系后所产生的感受。
整体感悟是建立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首先要认真阅读所提供的文字材料,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作者的感情、所表达的见解是通过哪些关键语句体现出来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有关语句,这些语句往往能体现文章的主旨或人物的性格特点,如2003年中考试题《成全一棵树》一文中,多次出现孩子“一拐一拐”的有关语句,既强调这是个残疾的孩子,又突出孩子的自强精神。其次要认真阅读选文的标题,认真理解标题的含义,通过标题去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成全一棵树》一文中的标题,就是以物喻人,实际上是写母亲成全了一个残疾的孩子。此外,还应认真阅读题干,了解试题所考查的要求,明确每道试题之间的内在关系,便于有针对性地答题。
除了整体感悟外,还必须重视个体的体验,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认知,而应该是主动地唤起自己(个体)丰富的情感体验活动。应该说,重视个体的体验是方兴未艾的考试重点,这着眼于考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考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体说来,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对文章中感人的事件或人物形象,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用150字的篇幅,表达出自己情感体验、内心感受。
作文重在读题审题
近几年来,上海中考作文皆是全命题作文,如2001年《有家真好》、2002年《为自己竖起大姆指》、2003年《我想唱首歌》,据此,今年中考全命题的可能性较大。此外,近年来的作文命题,对文体均不作限定,只要求考生写600字左右的文章,有人称之为淡化文体。然而,淡化文体并非不要文体,而是为了让考生有更大的写作空间,更多的展示才华的机会。从命题者的角度来看,所命的作文题应先确保可以写记叙文,因为初中学生长期来所进行的写作训练是以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为主,近三年来的中考作文题均体现了这一特点,即都可以写成记叙文。从考生角度来看,如果这一作文题三种文体均可以写的话,可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任选一种文体行笔成文,阅卷时不会受到影响,但是,我们认为,就中考而言,考生还是以写记叙文为宜,这一文体的写作容易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考生拿到作文题后,重要的是积极思考、认真读题,读题的过程就是理解文题的过程,读题必须读深、读透,切忌匆匆一瞥便盲目下笔。如2003年中考作文题《我想唱首歌》,在读题的过程中须明白“我”是叙述的主体,文章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想”是一种心理活动,不能写成“正在唱”或“唱过了”;“唱”是颂扬、赞美,要明白“为谁而唱”、“为何而唱”;“首”是量词,表明所唱的内容必须集中;“歌”是唱的内容、对象,即文章记叙的主要内容。有人认为,全命题作文题意明确,可不必读题,这是一种不妥的见识。
为了让考生做读题训练,不妨列举下列三道全命题作文让同学们认真思考:
1、这也是财富2、献上一曲动人的歌3、最完美的答卷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