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_如何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瓯北三中 张三丰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种种新思想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本文就从教师、作者、文本三个角度讨论“”这一话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新课标》
“新课标”的这段话换而言之,就是说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这段话可谓讲得精辟、深切,它使阅读回归了本位,让学生在阅读中回归了读者的本位。如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呢?本文就以此为话题,以一年来新课标学习的所感所想,谈几点拙见。
一、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
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见“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乎有些课堂中原来的教师一言堂变为学生一言堂。一堂课,学生读、学生议、学生评、学生演,而教师却冠冕堂皇地光荣退居二线,或一个劲地拍掌叫好,或一个劲地微笑、点头鼓励,偶尔穿针引线,也只是个过渡连接作用的破折号。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面对教学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或不敢及时做出应有的反映,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无法提出自己的评价,更不用说什么引导点拨了。这对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颠覆,但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是什么角色,应发挥什么作用,这是要专门讨论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要想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教师还必须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发挥应有的作用,该出手时就出手。
首先,要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教师必须先与文本直接对话,对文本进行个性的阅读、理解,提出富有个性的创见。事实上,许多教师不能对学生的个性理解进行评价,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的个性解读基础。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就是课程”(于漪语),“教师是课堂教学资源的配置者、开发者、组织者”,在课堂上又是调控者。教师要从文本中发掘出最能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因素,让学生获得对知识、智慧的感悟,对生活、生命的感悟,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并用这些感悟来关照文本,再用文本中加深、升华体验,借此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悟性。钱梦龙先生上《光之香》一课,就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于该出手处出手,才有那“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之感。确实,这功力绝非等闲,但我们向往、追求并为之努力未尝不可。
二、作者——走近他,摆脱他
也曾见一老师上《羚羊木雕》,被学生追问张之路是男是女,而顾左右的情景,觉其甚是可怜。不觉想起鲁迅的一句话来:“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阐明了作家的世界观、审美追求、创作理念指导、制约他的创作这一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的思想与其作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学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这些作品都是特定时代下作家特定思想的产物,意蕴丰富、深刻。要让学生与其进行心灵的直接对话,实属不易,我们可以将其放在作家思想或创作风格的整体框架上让学生进行解读。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阮长海老师教鲁迅的《风筝》,就是以谈鲁迅的思想及创作风格导入 ,先让学生走近鲁迅,再以此为指明灯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有效的直接对话。使学生在阅读中轻松步入这篇意蕴丰富的作品之中。教学《羚羊木雕》,我们又未尝不可以“儿童文学创作带给孩子们的不只是笑,更多的是思考。”(张之路答记者问)这句话来为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指明方向。
当然,要使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能是教师强加分析,自然也不能是作者权威至上。摆脱了作者的权威至上,学生与文本对话方能直接。文本是特定时代的不同作者主观思想的结晶,不可能绝对地完美无瑕,无可挑剔。一部作品的真正完成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构建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让学生走近作者,必要时又要让他们离开作者。如教学《桃花源记》我们既要让学生直接感受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又要让学生摆脱陶渊明那“不为世”思想的消极影响。
三、文本——它也能说话
语文教学是活的,教师是活的,学生是活的,同样文本也是活的。《新课标》强调“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对话”一词本身就表明文本是活的,它也能说话。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在读者阅读过程中才现实地转化为文学作品的,文本的潜在意义也是由于读者的参与才得以实现的。简单地说,文本就是未经读者阅读的作品,它本身就具有召唤作用,以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特征召唤着读者的参与。
首先,文本的“空白”召唤 着我们去填补。所谓“空白”,那指文本中未实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是文本已实写出的部分的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它存在于情节、人物性格、细节描写等方面。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我”最后与妹妹去北海看花这一情景就召唤我们去想象“我”的所想。朱自清《背影》中的“三次流泪”召唤我们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填补这些艺术空白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次,文本中的疑点召唤我们感悟思考,文本之所以能吸引读者,就是因为它留下了许多疑点让我们去思索。如《孔乙己》未句的“大约”“的确”这一对极富矛盾的词召唤我们去探究孔乙己的死及其根源;“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又召唤我们去揣摩人物的心理与个性;《那一座黄金屋》未句的感叹“这座黄金屋呵,该这么静,该这么美,该这么金多子。”又召唤我们去思考其表达的原意,进而感悟作者的情感……这些疑点都是文本本身的提问,发现了它们,才能有效地直接与其对话。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发现疑点的眼光,并能指导学生去发现。
我们在备课时要能听到文本的召唤,并以此作为一重要因素来设计教学,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听到文本的召唤,在文本的召唤下与其进行直接的对话。
总之,面对《新课标》带来的种种新生思想的冲击,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盲从和简单地冲动,更多的应是冷静的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新编文艺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接受理论和阅读教学》(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年第11期)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