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做到开放而有活力]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形式——编演课本剧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乐至中学 雷再荣
毛永铭
面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让初中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是一个纷繁而严峻的课题。编演课本剧,它既能使学生形象、直观、立体地透视课文,深入地把握课文主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正好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
其实,课本剧一直和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作用也得到了众多教育专家的肯定。用美国教育家克里斯滕•尼卡尔森•纳尔森《发展学生的多种智力》中的理论来审视课本剧,不难发现,课本剧是一种融合了多种智力因素的综合性学习,它考验学生装的词语能力、空间能力、视觉能力、身体动觉能力、音乐能力、评价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以及张扬个性的能力、自我表现的能力等。
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1、形式新,提高了学生兴趣。
过去教一篇课文,教师依照教参,全面繁复,学生听得索然无味。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形式一新,学生兴趣自然提高。怎样编,谁导演,怎样演,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熟知时代背景。弄清人物性格后才能解决问题。要编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还得去学习,掌握。如教学古文《越巫》,倘若按一般的文言文教法,掌握字词、翻译课文、理解内容,效果可想而知。指导学生改编成课本剧表演,且开展小组竞赛,学生装创作激情、表演欲望、独立创新、合作探究竟识定会大大增强。学生觉得被动会变得主动积极了。这既培养了学生装的竞争互动意识,又增加了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
2、内容新,打好了语文基础。
课本剧的编排,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舞台表演中,大部分是人物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用语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引起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装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也是得到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如编演《唐雎不辱使命》,秦王轻视侮辱唐雎时的语言就很有个性,词语都很讲究,若不进行认真分析反复推敲,是不能编好演好的。
3、表现新,提高了学生能力。
课本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但表演动作在剧中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它要求表演者个性化的语言辅以准确的动作、逼真的神态来突出人物性格,如《皇帝的新装》中的老大臣看新装时的内心独白,极具惊恐的神态,需要夸张的动作细致的表现出来。学生如能做到,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又对人物性格作了准确的把握,这就培养了学生把语文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的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
4、思维新,增强了创造能力。
编演课本剧同进又是一种审美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在编演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睿智。尤其是编演文言文,学生的语言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会得到多元化的发展。如把《愚公移山》可改编为文言版、国文版、现代版、方言版、荒诞版来表演,文言版的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忠于原文,而荒诞版则完全可以注入现代人的创造求变意识,赋予愚公不顺应时代的移山封闭思维,赋予智叟尊重客观、求变求新的搬家思维。这样,题材范围扩展了,语言动作丰富了,编演空间增大了,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表演定会让人耳目一新,这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水平。
编演课本剧的步骤及要求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按一定的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和创新。编演程序为导、选、读、编、按、演、评几步,每一步应做具体要求。
导 编演课本剧,学生往往会陷入充满激情——陷入迷惘——草草收场这样一种虎头蛇尾的尴尬局面,教师先要有意识的给学生上些电影课,戏剧小品课,结合平时影视中优秀的小品,分析其成功之处,以激起学生对编演戏剧的兴趣。同进简要讲授剧本常识,让期限规可循,而不是盲人摸象。做到激之以趣、导之以法。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进入编演状态。
选 选较生动的记伤痛性课文。教师要选取那些适于舞台表演的课文,要求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便于学生编演。
读 要改编课文,就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知背景,明主题,熟内容。要充分挖掘人物性格的内涵,只有人物性格突出了,课本剧才有成功的可能。同时,在读中找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编 这是课本剧中级为重要的环节。它是演出好坏的先条件。要求做到:1、舞台说明应清楚明了、完整。2、人物对话要极具个性化。3、矛盾冲突要激烈。4、人物动作的编排要符合人物性格,旁白要精炼而具有提示性。
演 是课本剧中最为关键的一步,课本剧的成败在此尽显。1、它要求舞台布置及道具要与所演的剧情相协调。2、演员要结合自己对剧本的理解把角色演绎出来。人物对白应掌握的语调、速度、节奏及停顿,最大限度的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3、可分小组,按不同版本演出(如国文、现代、方言等),拓展学生的创造空间,也便于使用权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以体现合作探究意识。
评 就是教师组织大家在观演后对编演进行评价。着重评价语言、动作、创意。同时,展开讨论,对原课文进行再认识,以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实现语文素质的瓣飞跃。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与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溶为一体,拓宽了学生学习渠道,啬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我们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说出自己的见解,要给学生张扬个性、凸显睿智的空间,让学生走上舞台,演绎生活的精彩。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也是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通讯地址:四川省乐至县乐至中学 邮编:641500)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