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卷分析_中考语文阅卷后的几点启示

杂文收录 2025-09-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山东省阳信县阳信镇中学 刘爱军

 

近几年有专家学者呼吁语文教学应回到私塾中去,诚然读抄背学实乃语文课必不可少的东西.教育呼唤育人的观念不能成为空话、套话,真正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审视语文教学应为教师们思考的当务之急,学生素质能力与学习成绩的和谐统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然而教育的激烈竞争,迫使大部分教师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追求高分”再度被重视起来,其效果却适得其反。笔者参加了今年滨州市中考语文学科的阅卷工作,有所感悟,与广大同仁共磋。

一.汉字的书写

学生书写不规范,“乱”“脏”现象早已成为广大教师共知的问题,语文教师更为之大伤脑筋。“不见树木参天,但见灌木丛生”,一味追求高效与高分的今天,教师抱怨的同时,真正规范学生书写、力求美观者又有几个?甚至不少学生以写不好为借口,加上教师的“不作为”,因而考生卷面上大肆张扬个性,荆蒿满地,致使试卷失分者比比皆是。众人皆知,书写真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一日之寒都不具备的话,何来冰冻三尺!笔者以为规范学生书写容不得半点马虎,全体教师应携手并抓,当然更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规范书写应从学生动笔做起,任何随意对汉字加减笔画,任意涂抹的行为绝不心慈手软、姑息迁就。美化学生书写,应注意引导学生领悟中国书法特有的艺术魅力,临、摹并用,从书法艺术中汲取营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书写的规范度、整洁度。

二.阅读材料的深入研读

把握材料主题是材料阅读的首要因素。日常教学中,笔者常以都德的《最后一课》为范例启示学生抓住文章“爱国”之主题为“灵丹妙药”,那份浓浓的爱国情,使很多读者为之落泪。今年滨州中考语文试卷中有一篇题为《捐赠天堂》的阅读材料,爱心便是此文的主题,即儿童那种“至纯至净至善至美的天使之心”,读之让人得到心灵的震撼。按常理这相对未谙世事的中学生来说是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但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却发人深思,不少学生没有深入理解材料,甚至根本不理解作者的用意何在,致使答题失误。有的考生能把握文章主题,但阅读欠深入,特别是没有用心去领悟,因而很难准确理解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特定感受了。

深入研读阅读材料应贯穿到日常教学中去,教师应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和引导,真正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领悟材料,切实提高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把“自主、合作、探究”的灵魂落到实处。

三.体验生活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对孩子的娇生惯养已不再分城市乡村,部分缺少爱心、同情心且性格孤僻的学生已是困扰不少家长、教师的一大问题。试卷中涉及到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不少考生就手足无措,不知所云了,甚至还出现了笑话。如今年滨州中考语文试卷中出了这样一道题:“你有过‘捐赠天堂’的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你捐赠或接受捐赠的经过,感受叙述出来。(60字左右)”。有的考生就答上了“我为唐山大地震捐赠衣物”等。唐山大地震时要到哪里去找我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呢?尽管几乎全部学生都有过像“助残日、抗洪救灾”等任务性捐赠的经历,但此类活动却很难与孩子们的爱心连在一起。考生缺少了生活体验,遇到此类题目必然造假,然而造假哪能像呢?或许现在的孩子已被沉甸甸的书包挤垮了一切。鲁迅《社戏》中的“偷豆”丰子恺幼时的“描人影,画竹影”都已成为孩子们的奢想了。

如今倡导的大语文观念,一旦缺少了生活奠基,一切都会黯然失色的。如果一个人回忆往事,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东西的话,未免是人生的悲哀了。语文教学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适当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大自然,感悟生活,不失为明智之举。学校、教师、家长都应为学生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从长途跋涉中体味人生,鸟语花香中领悟和谐,助人为乐中体会爱心。

四.语言表达

准确晓畅的语言表达不仅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体现,也是考生答题得分的关键。语文试卷中主观试题的增多,致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无所适从。罗嗦现象,前言不搭后语,甚至错句、病句现象屡见不鲜。笔者在阅卷中,有的还须从考生所述内容里找寻、提取答案。今年滨州中考语文试卷中设计样一道题,根据材料想象一下主人公 得到剪纸时高兴的欢呼起来的内心活动,用第一人称表述出来,答案就五花八门了,“啊吆、哇噻”之类纷纷场,语言干巴巴索然无味,难抒真情,写真意,导致答案失误。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为学生的学堂。是学生积极发挥,表达的天地,教师应规范学生的表达,引导学生掌握表达的技巧及注意事项等。

中考过后,笔者掩卷深思,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未来的希望,握祖国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立足之本。完善与优化语文教师不推卸的责任与义务。笔者以为,语文教学未必真正回到私塾中去,但应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499.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