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绣了从教看]鸳鸯绣了从教看 莫把金针度与人

杂文收录 2025-09-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读完编者对教材的处理意见,掂了掂那沉沉的《现代文选读》课本,我突然想起了元好问的两句诗:“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我该如何来把高效阅读这根“金针”度与学生呢?再反复的思考中,我开始了第一步尝试:

一、发挥例子作用,激发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那么,课内教学的任务就应该充分运用课本中的例子,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又获得获取知识的方法。然后又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阅读训练,在“举三”的训练中获取“返一”的认识,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并让他们在尝试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但是,获得成功的体验谈何容易呀?根据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水平,仅仅停留在理解性阅读这个层面(韩雪屏教授把阅读由易到难依次分为认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欣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五个层面),部分学生仍停留在认知阶段。如果按教材的目标来要求,不但完不成任务,而且还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降低阅读兴趣。怎么办呢?于是我想:例子的作用不仅要让学生在例子中获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掌握获取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方法,而且还要让他们在例子中认识到语文阅读是轻松有趣的,阅读给人以很多的快乐,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愿读、乐读。例如,处理精读部分(一),我示例了《内蒙访古》。首先,我让学生勾画出精读提示中的两句话:1、这是一篇……游记散文;2、弄清历史上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怎样。接着,我提出要求:1、理清访问路线,找出哪个访问点是作者重写之笔?为什么重写?2、在文章中找出写赵武灵王、王昭君的文字,找出写古长城、发布胡服骑射命令的文字,找到写古代城堡、王昭君的文字;分析一下作者是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倾向……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对文章的理解也便结束。然后,我让学生复述我们学习的过程,告诉学生阅读文章可以从文体入手,找到阅读的切入口,并由此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对课文的理解与欣赏,这就是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最后,我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尝试学习下一篇课文。由于学生在学习《内蒙访古》时,觉得获取成功并非难事,其过程也充满着一种快乐,这就激发了他学习下一篇文章的欲望。对这个作业 他也会乐意去做,因为他此时早已跃跃欲试了。于是,在我的引导下,这部分剩下的文章也较为顺利的处理完成。一些提不出问题、不敢提问题的同学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了;阅读课文,在他们眼里也并不是那么让人恐惧的事情了。

可是在处理精读部分(二)的时候,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离开了老师的具体指导,总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分析,我认为学生对阅读中的程序性知识掌握不够,对自身阅读过程缺乏理性的认识、监控和调节。于是,我又开始了第二个尝试:

二、培养元认知技能,教会学生理性阅读

元认知是认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阅读中的元认知活动不但有助于阅读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阅读活动的效率。受这一理论的启发,我决定通过对学生的元认知技能的培养来解决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为了准确的表述我对元认知在阅读活动中的运用,及对学生元认知技能的培养过程。列图如下:                  通读全文

归纳:写的什么

 

我的归纳正确吗

 

 

 

 


 

 


思考:是怎样写的

 

 

我的分析正确吗

 

 

 


 

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我的分析正确吗

小结并向老师同学或资料求证

我的结果被证实了吗

 

 

 

 

 

 

 

 

 

 

 


总结,结束学习

上面图式,我在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知识学习的专题讲座里已展示,学生一看即明白在阅读活动中应做什么、有哪些程序。在具体实践中,则要求学生按此图式开展自学活动。如处理《读伊索寓言》,我做了示范性指导,把我自己在阅读这篇文章时自觉监控和调节的情况外化出来。1、通读全文,归纳出这篇文章是在介绍《伊索寓言》这本书。思考:不正确。再读在归纳:是在批判人类发展到今天,恶的一面也在发展;只有提高警惕,清醒认识,才不至于上当。2、是怎样写的,是举了《伊索寓言》中的九则寓言,作者站在不同于伊索的角度来分析出寓意,然后把各个寓意串起来。思考:正确。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思考:得不出结论,再看是怎样写的。思考:还是得不出结论。监控:我的思维方向对吗?注意力集中吗?调节:把阅读活动集中再一个方向。4、调节后得出的结论正确吗?正确。5、我能再现我的思维过程吗?能,那么就是运用了元认知策略在阅读……完成这个过程之后,让学生明白阅读主体在这个阅读过程中,都在监控自己在做什么、下一步做什么。当然,图式仅仅是个示例,许多篇文章很难用“我的归纳正确吗”来监控自己的思维,这时,不妨提出“我的提取合理吗” “我这样组织好吗”等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时,我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这种技能,让他们带着“我正在干什么、下一步干什么、我干得怎么样”的问题去阅读文章。再让学生自己阅读精读部分(二)余下的文章时,我感觉到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找到了程序,集中了精力,阅读效率已有明显提高。可是,在一次读书笔记检查和阅读能力检测中,我发现学生所提问题重点不突出,深度广度不够,不知道如何表述自己对阅读得理解,普遍存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苦恼。对此,我又进行了第三步尝试:

三、用阅读检测来培养学生把握重点、准确表述的能力

我收集了部分阅读题,包括《咬文嚼字》、《雨中登泰山记》、《琐忆》三篇课本上已有的材料共二十题,印发给他们。引导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和阅读检测题的分析,弄清阅读材料与阅读检测的关系,明白命题者要考察的往往就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把握的重点。然后从研究命题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把握阅读重点在答题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对题干的分析,领会命题意图,围绕命题意图归纳自己的理解、感悟,并准确表述出来。比如,有这样一个命题“从第三段看,这个道理指的是什么(不超过十二个字),作者用了3个形象化的事物解说这个道理。它们分别是——、——、——(每项答案不超过10个字),”(原题见附页)。我先让学生 找到“这个道理”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前后几句话的联系。学生在我的提示下,注意到了“艺术的境界都不在热烈……扰动的神色这时”,我问“这个道理”是指“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淳朴”吗?有的学生回答是,有的学生仍在怀疑。这时,我鼓励学生说:快到目的了,仅差一步,想想作者到底想说什么。这时有回答说: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我接着问:那在什么?下面哪个词和“最高境界”含义相同呢?学生通过再读,又有人回答说“和平静穆被看作诗的极境”中的“极境”,有人答到。对!这对你有何启发?“哦,作者说和平静穆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对!但你的答案不能得满分,看看题,为什么呢?学生再看,明白了自己的答案超过规定的字数了。这时,我又让学生把可要可不要的字词删去,这个答案就完整了。完成这些之后,我又和学生一起对这个过程进行了总结,归纳了解答这类题的原则和方法。让学生明白:把握重点,准确表达的前提是读懂阅读材料。在读懂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找到命题点的前后联系,从分析命题点的前后联系中寻找答案,然后通过梳理归纳,形成答案。总结之后,我让学生以此原则去解答下一个问题,对形象化事物说理之(一)的答案用“黄酒”表达准不准确?这时,学生很容易就作了回答:不准确,因为只回答黄酒不能说明这个道理,应回答:“储藏多年的黄酒”才准确。当然,这样的训练需与教学过程 组合起来并反复进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仅凭一次两次的训练是达不到目的的。

以上措施的落实,学生便向以“自学为主”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他们能走多远呢?我思考着用“量”与“质”之间的积极关系来加以巩固。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熟练,以形成自觉的阅读习惯,注意课内课外的结合。把课内“质”(方法)的训练与课外的“量”的用法结合起来,以阅读的量来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娴熟和阅读质量的提高。反过来,又用娴熟的技能、高质量的阅读效果去指导阅读量的扩展,实现“质”与“量”的共同飞跃。陈康肃公善射,“善”是对他射箭技能的肯定,但如果没有千百万次的“射”,谈何“善射”呢?我想这也是卖油翁微微点头的原因吧,这也是他从千百次酌油中悟出的真理。同样,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也得反复的历练才行。只不过若有“金针”的指导,学生可以少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497.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