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传媒语文本]传媒与文本的冲击——由一节语文课所感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传媒与文本的冲击
——由一节语文课所感
阳新县木港职业中学 陈绪永()
语文课究竟该怎么教——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想到这里时,许多人马上想到: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一杯水与一桶水);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与学、主动与被动)和该培养学生何种能力(应试与自主、合作、探究)等一系列问题。当然,这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想的,该做的,可是,我们的教育如何面对传媒的冲击呢?
目前,笔者观摩了校内的一次公开课,执教者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知识储备非常扎实的语文教师,课题是《木兰诗》(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执教者导入 的方式是借“英雄”话题导入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句提示:“我们知道的女英雄有哪些呢?”学生回答让我们所有听课教师(包括执教者)都感到惊奇——“武则天、孝庄太后,花木兰(因为课题板书即《木兰诗》)”。
我们听课的教师当时你望我,我望你,最后都归结于执教者身上。
当然,执教者毕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机智无可非议,“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笔者之所以用“顺利”这个词,是因为这样的回答让笔者感到诧异。课后评课时,我们谈到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正是反映了当前语文教学乃至教育的一大问题,即教育如何应对丰富多彩的传媒冲击。
问题之一:学生为什么不知道“刘胡兰”却知道“孝庄皇后”?
当然,如果学生通过阅读《清史》之类的书籍了解了孝庄皇太后,那么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而且应值得赞扬。而事实上,他们正在看热播的电视剧《孝庄秘史》。可见,学生不是认识了孝庄皇太后,而是认识了电视剧《孝庄秘史》中的“孝庄”。
我们知道,电视剧,特别是这种电视剧,主要通过“野史”来吸引观众,于是充满了许多虚构情节。这样一来,学生到底认识什么样的“孝庄”呢?
同样,另一家电视台在播放电视剧《至尊红颜》,于是他们“认识”了“武则天”。
问题之二:学生如何知道真正的“孝庄”?
很显然,学生没能通过课本认识孝庄,也没有办法通过翻阅图书的方式认识孝庄,于是他们把电视剧中的“孝庄”当成了真正的“孝庄”。
据笔者初步统计:在本人所外的农村乡镇中,三所中学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室。笔者所在学校规模较小,是一个职业中学,只有六百余人,可图书室藏书不足百册!这样一来,学生何从知晓这些课本之外的知识?
问题之三:教育如何将学生从电视前“拉”到课堂?
相比之下,电视剧显然比课堂更具有吸引力,于是很多学生不愿放弃电视剧而宁愿旷课、逃学,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直至辍学。农村教育基础建设薄弱,少有像样的教具,如何面对“能带来视觉、听觉享受”的电视等传媒?学生厌倦课堂,是因为有更吸引人的地方;而农村留守家庭很多,家长疏于管理监督,学生自制力稍差,就会呆在电视机前而“忘了”上学。
因此,笔者想,农村教育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是新课标实施最大的问题,不是教学楼,宿舍楼,也不单单是师资力量,而更重要的是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东西!
一、新课程理念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而且在新教材里也正好体现了这些理念,于是有了“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课题。新课标中的“综合性学习”无一不强调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当一个学生的知识面很窄时,在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象我们学校这种图书室建设不完备的学校,何从搜集?“探究”的角度究竟有多广?学生究竟能知道多少?
二、传媒究竟为教学服务了多少?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知道郑伊健却不一定知道郑成功,知道李宇春却不一定知道李自成。学生知道的是电视人物,可电视传媒却又为学生提供了多少有益的影视作品?他们热衷于改编野史,因为可以提高收视率;他们少有真正的名著改编,因为一来有难度,二来难有高收视率。学生变“坏”,我们可以归结于传媒的影响,可事实是,传媒究竟影响了多大?
学生之所以知道“孝庄”是个英雄,是因为看了电视剧《孝庄秘史》;之所以知道武则天,是因为看了电视剧《至尊红颜》,知道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形象,却浑然不知历史人物,为什么?传媒在影响我们。
假如学生通过电视了解了“刘胡兰”,我想那节课学生肯定可以想到她。而事实是我们学生忘了她。
三、学生信息的来源:传媒还是文本?
学生的这些现象,究其原困是学生充分接触了传媒而忽视了文本。据调查,学生在放假期间,90%时间是耗在电视等传媒之上,却不知道“四大名著”中的著名人物。谈起电视人物,学生眉飞色舞;谈起历史人物,学生却皱起了眉头。没有多少学生愿放弃电视剧而选择文本,没有多少学生愿意放弃电视剧而选择去看历史。
笔者不是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