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怎么学】古文活学——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名家美文。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文人墨客。可谁想,到了今天,这却成为千千万万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不能忘。然苦从何来?苦在教法死——刻板灌注,苦在学法死——死记硬背。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谈“古文”色变,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能触类旁通,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已故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学中的关键人物——教师应该寓教于乐,“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
一、 活背文言文课文
记诵诗词散文名句佳篇,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记诵,学生不仅能明白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同时,它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和精神底蕴。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背诵一些精妙文章是必需的。但不理解其意义就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种辅导学生轻松灵活记诵的方法:(一)还原式,很多学生不愿背诵古文,是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加之读来拗口,背来易脱句。针对这种情况,我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如是几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又能更深一层掌握文意,还
从中领略到不同于现代文之美。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公与刿的一问三答三断,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翻译还原这种方式,学生之间也尝试互相问答,很快学生便诵之如流水了。(二)问答式。即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如在教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第三小节时,笔者设置了这样四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记诵课文,①滁人游是一副怎样的画面?②太守在野外以何为酒食,宴请众宾?③众宾欢饮又是怎样的热闹场景?④对此美景乐事,太守醉态如何?用几个简单有趣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记诵课文的积极性,又化繁为简,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便将课文记住,而且理解得也更深入了。(三)连贯式,此法常用于骈文或诗句,因为其句式对偶而连贯。教师诵出上句,学生很自然地接出下句。(四)联想式。这种方法多用于背诵复习时,能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如可出题:三分钟内默出五句古诗文中写“月”的诗句文句。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种记诵法,既可帮助学生有效记诵课文,又能使学生从中找到乐趣,不再以记诵课文为苦事。
二、激活文言文课堂
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字词的解释,课文的理解,采用的常见方法是串讲加翻译。老师呆板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和记,老师讲得口干,学生也记得手酸,但实际效果并不好。这种教学方式的劣根性在于教师的角色意识太强,没有让教学的主体——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入主动思考、学习的境地。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既面向全体学
生,又让每一个不同起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踊跃思考。我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分组进行擂台问答,给予一定的预习时间,然后组与组之间互相提出字词、语法等问题,然后对方予以回答,答出则得分,反之则扣,最后教师再拾遗补缺作评价,补充总结。如此你来我问,问的同学竭尽全力“发难”,特别是基础差的同学也不甘人后,积极提问题,而基础好的同学更善于挖掘出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如“其”具体指代的含义,“而”的不同作用,“之”的不同用法。回答的怕“丢面子”,抓紧时间思考,不敢稍有懈怠,就这样,原本死水一潭的一言堂被激活了。一篇篇文言文的疑难问题也在热烈的气氛中解决了,而且还促进了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基础好的差的也都各有所获。同学们课前查字典、看注释,回顾以前的知识,课中动脑筋提问对答,课后仍回味无穷,更积极地准备下一课。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身心俱得到了陶冶。
三、活译文言文句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中考文言文翻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不仅考查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考查表达能力,而传统地要求学生机械背诵课文翻译、注释,既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又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讲究“信,达,雅”,但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
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并不作优美而富文采地意译的过高要求。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①留。即留保人名、地名、官名或专有名词等,如: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②补,即在译句中补充出省略的词语句子成份等,如:原句:具答之,便要还家,没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句:(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花源中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热情招待(渔人)。③删,即删除不需译出的虚词等,如:“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夫大国,难测也(同上),加点字无实意,不必译出。④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何以战?(《曹刿论战》),译时应调整为“以何战?”。⑤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使译文流畅明白,如:原句:齐师伐我。译句: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在日常教学中,将这些方法技巧融于练习,加强训练,学生自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快掌握翻译的技巧,文言文功底也会随之加深。
四、古为今用,强化美育
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能以摇头晃脑地吟几句古诗,理解几个词语的意思为终极目标。他们不应该成
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博古通今 ,古为今用,从古诗文中汲
取知识和养分,做一个未来文明的创造者。中学文言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进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挖掘其中美育的因素,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能成为独立的审美个体,从名篇佳作中,受到美的熏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语言美,中学语文教材收录的文言文可谓字字珠肌,篇篇精致,文质兼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凄清幽雅的环境氛围,读之凉意自心底生;而《晏子使楚》以简洁的语言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晏子的机智和凛然。名篇佳作的语言形象、优美而精炼,教师要把握尺度,将这些能展现尺幅画面,又哲理蕴藉耐人寻味的语言讲深讲话,可以陶冶学生的美感和情趣,同时引导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加以学习和运用。
情感美,大凡名篇佳作无不蕴含浓烈的情感,超人的智慧和博大的陶襟。欣赏柳宗元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情趣;学习《愚公移山》则要启迪学生学习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志;读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需引导学生感悟其身处困顿却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只有教得情思横溢,才能打动学生,引起共鸣,使们产生美感,对他们的思想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要将美育融于文言文教学中,唯如此,才
能借古讽今,借古谏今,古为今用,“润物细无声”地培育人才。
时至今日,文言文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文言知识,而应当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灵活学习运用文言文的能力。这样能给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之焕发生机,成为新课改的一朵奇葩。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