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系与区别】语文审美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浅谈

杂文收录 2025-08-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深圳市岗厦中学 陈柱

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尤其是政治思想教育.他强调:”学校教育应该永远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求充实思想教育的内容,改革教育工作的方法;要使思想道德教育渗透、贯穿在教学活动和学校的其他活动中.本文结合语文教学,谈谈审美教育中如何贯穿道德教育.

美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都是一种社会范畴.美不是自然物质原有的属性,劳动创造了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和恶、诚实和虚伪、公正和自私、正义和非正义等概念来评价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对于人的行为准则具有规范作用.美以好(善)为基础(不好、不善都不美)。美与爱相联系(美好事物使人爱悦,丑恶事物令人厌憎).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实践中形成培养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对于丑恶事物的厌憎过程.

人们爱悦欣赏什么,不爱悦欣赏什么,经常总是与人们各自的品德、素养、操守、志趣等息息相关。一方面,人们的审美爱好不能不受到人们的道德理想所支配;一方面,人们的道德情感也往往会由于审美兴趣的潜移默化而改变。中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它几乎包罗一切美的表现,可以说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就语文课本中作品的内容而言,真是气象万千应有尽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其实质主要是社会美,包括人物美、事件美、劳动美、奋斗美等。

学生通过阅读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思想变为自己的思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阅读过程是读者经历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体验和情感熏陶的过程。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凭借对文字形象的感知、想象获得感性的情感信息;阅读议论文,通过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方式获得理性的情感信息。所以,语文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载体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

单靠明白一个道理,单是接受了一种教育模式还远远不够,如何在审美教育中来贯穿道德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服务,这才是审美教育的宗旨所在。这就必须从审美教育的特殊性上入手。教师通过对审美教育特殊性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培养正确的道德观。

审美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

第一,研究对象。美学是人类从审美关系把握世界的一门科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以具有审美特征的对象与具有审美能力的主体所构成的,二者缺一都不可能形成现实的具体的审美活动。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描写了自然景物.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美学理想。细细地分析这些自然美,,对于激发学生从对自然美的感受发展到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的思想感情,是具有深刻的美学教育的意义的。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在教师的风范中注入审美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大美育观,以爱为核心,用自己和谐的形象美当好学生的审美客体,用自己高尚的人格美以身示范,用自己的语言美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美的视听享受。教师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观钻研教学大纲,驾驭教材,提高对学科教材内容美的感知力,确切地发掘教材美的因素。日常教学中才能以“情”激发学生的激情,以“美”启迪学生的心灵。

第二,社会作用。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现在,有的学生对美的理解片面化,认为美就是时髦,就是衣着华丽,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忽视了道德情操的培养,忘却了“人不是美丽才可爱,而是可爱才美丽”。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品德,要从小培养”。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有知识,成为社会有用之材。要实现这个愿望,当然要有家庭与社会相配合,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但是,美学教育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人类社会的根本改造步骤之一,就是人的改造。而人的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德教育入手,使人从小就懂得美与丑。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文学作品是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语文教学通过对社会生活美的分析,可以在学生面前展现出四化建设的壮丽图景,提高他们的社会觉悟,鼓舞他们的斗志,激励他们前进.语文教材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使学生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语文教学的目的,正是在于促成美育与道德教育的互补、互动。
    第三,表现形式。美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的。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通过形象教育,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格塑造。语文课程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也正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诵读精美课文,让学生在领略“美”的语言、“美”的画面的同时,感受善恶人性的强烈冲击;欣赏课本剧,既可以欣赏到“美”的形体,又可以感受到“美”的艺术;利用多媒体观赏名胜风光,一方面感叹祖国山河或壮丽、或深秀、或别致、或幽雅的美,另一方面,大自然的奇丽风光会让他们油然而生对生活的热爱……这些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它们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还可以使他们在活动中产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意愿。

在审美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欣赏美而缓解学习的压力,正视人生的烦恼,开放自我、丰富自我、塑造自我,使自己在具备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完成对自己的人格塑造。 “美能磨练人性。一个人如果从童年时期就受到美的教育,特别是读过一些好书,如果他善于感受并高度赞美一切美好事物,那么,很难设想,他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卑鄙庸俗、贪淫好色之徒。美,首先是艺术珍品,能培养细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认识越敏锐,从而对世界的贡献也越多……”(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具备了美好的情操与性格,才会有完善的人格与心理,而担负着育人功能的语文教育,更应该在美的教育中发掘、创造人格的美。

语文源自于生活,又真实地反映生活。“学习语文,关注生活;学习语文,享受生活”。这一理念应该是快乐教育出发点。语文教育是文学的教育、人的教育,其育人功能使它注重于开发心灵、陶冶性情、培养人格。而审美教育则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中,以美启真,启迪心灵;以美悦情,净化性情;以美储真,完善人格。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担负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理应让语文课堂变成知识开花的课堂,个性张扬的课堂,有社会责任感的课堂。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162.html

  •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简单: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作者:孙仁歌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并几度出现“教改热”。从上海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法”的产生到魏书生“自学六步法”的全面推广,可谓“绝招”迭出,“新法”竟举,以致五花八门。“十八般武艺”纷纷登场亮相,一时间弄得许多语文教师顾此失彼,甚至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执法”是好。有的因照搬照抄而...

    发布于:2025-09-18

    详细阅读
  •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新课程背景下几种阅读教学方式的尝试

    湖北省汉川市教研室 熊圣平 【邮编:431600 电话:0712-8389008 e-mail:】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力,笔者在四种阅读教学方式上进行过一些有...

    发布于:2025-09-18

    详细阅读
  • 【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如何培养学生强烈的进取心

    张上明 [原创]湖南省常德市一中(长怡) 强烈的进取心是一个学生快速进步并转化为高素质学生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是一个班主任、特别是优秀的班主任所刻意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应当呢?笔者发现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会有明显成效。 一、培养学生坚定的自信心。坚定的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保证。徐特立曾...

    发布于:2025-09-18

    详细阅读
  • [学好语文的规律]十条规律在手,学好语文不愁

    ——致想要学好语文的同学金秋九月,同学们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出自美好语文的熏染。然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语文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又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又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语如山。语文是快...

    发布于:2025-09-18

    详细阅读
  •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_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评魏书生)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须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自身的能量,调动学生源自内心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到这些,教师就必须有教学民主的思想。●国外极注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孩子们自主能力的培养。相形之下,我国许多“娃娃”的年龄太大了,有的到了三四十岁还不能自立,还需要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才能生活。●脑子紧用...

    发布于:2025-09-18

    详细阅读
  •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反思_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语文现代教育观念的革新与确立必须建立在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的基础上。就当前来说,引进全新的多媒体技术,改善课堂结构,构建更能适应师生双边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发挥语文“社会公器”(顾黄初语)的效能。在多年的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

    发布于:2025-09-18

    详细阅读
  • 魏书生争议|魏书生:技术主义和权威人格的末路

    蔡朝阳 魏书生享其大名也久矣。 早在10年前读师范时,给我们讲教材教法的老师就张口闭口魏书生,简直把他供在了神坛上。但在今年10月份之前,我却没有读过他的一行字。这是因为,一直以来,我就对主流媒体大肆宣扬的、对一干人众热烈追捧的所谓大人物,抱有深刻的戒心。 今年10月,...

    发布于:2025-09-18

    详细阅读
  • [如何改变传统观念]改变传统师生观念 走出语文教学困境

    张上明 [原创] 据报载,我国目前有“近八成中小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而且“这兴趣与年龄、学龄的增长成反比”(《教育文摘周报》98年5月13日第19期第2版)。这是从事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不愿看到,也难以接受的事实。然而事实就是如此。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除“应试教育”等其他...

    发布于:2025-09-18

    详细阅读
  • 三上语文课外阅读|语文课外阅读三境界

    在语文教改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羸弱,与时代的变化、语文学科所承载的使命和学生个体的发展等不能相适应。审视语文教学,深究其“少慢差费”的原因,笔者以为,长期以来,不尽合理的教学体系、单薄乏味的教学内容、呆板沉闷的考试制度,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发布于:2025-09-18

    详细阅读
  • 语文指导与训练答案_语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上)

    现代文阅读能力要点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教学要求是:“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清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

    发布于:2025-09-1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