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语文课堂作文_润物细无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润物细无声
——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qgyy (原创)
内容提要:新的课程标准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培养和优化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 之中。
主 题 词:语文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致力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学实践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语文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语文教学应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打好精神的底子。
过去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之所以如此,一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一是教材内容与编写体例的“难、繁、偏、旧”。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它强调必须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强调必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并形成正确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之一即: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更好地贯彻新课标呢?本人想结合教学实践对此问题给予初步的探讨。
新课程特别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课程实施目标。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结合教材特点,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案例回放:
在学习《行道树》一文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行道树,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愿生活在哪里?有位女生举手回答道:“我仍然会选择做一棵行道树。因为行道树能净化空气,为人们遮阳,能体现出它自身的价值。”我感觉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这篇文章就是赞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她的回答证明她已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正在逐步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我对她的回答给予赞赏及表扬。
但此时我听到一些唏嘘之声,声音虽然不大,还是在课堂上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怎么回事啊?我了解了一下情况。原来是有些同学认为这位女生的回答太假,认为她在现实生活中不会甘心做一棵乐于奉献的行道树的。更为过分的是,竟有一位男生站起来扭过头去质问她:“在现实生活中,你会这样做吗?说得倒好听。”这个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及他那咄咄逼人的质问使那位女生倍感尴尬,我看她脸都红了。
怎么办?是简单放过,还是抓住这个良好契机对他们进行教育?德育要渗透课堂,课堂是德育的主渠道,我一定要让他们对此问题有深刻认识。正好,抓住机会教育他们。
我告诉他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当别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我们应认真倾听,而不能私下议论;当你有不同意见时,应先举手,经老师同意后提出异议;当别人提出不同见解时,应以一种谦逊平和的态度去交流,而非将咄咄逼人的质问掷给对方。你们生活在同一个班集体,应互相团结,相互帮助、共同前进。我希望以后咱们班不再发生这种事。”我的这段话很有威慑力,虽然我是用平和的语气说的,但铿锵有力。
从那位男生略微发红的脸我感到自己这番话起作用了,这段话已如细雨滋润了他的心田,我想他今后应该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及沟通了。短短几句话,虽不是长篇大论,但使那位男生知道自己的不妥之处了,同时也给全体学生以教益。
至于那位男生的质问,我则这样解答:“你怎么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不会做一棵行道树呢?我们学习的是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据我了解,××同学平时就乐于为大家服务,为班级做贡献,她现在已经是一棵名副其实的行道树了。我相信××同学会以她的行动来证明的。”同学们听到这里,都鼓掌表示赞同,那位男生也热情地鼓掌,回答问题的女生也感到很欣慰、很自豪。
这个问题的解决用了三、四分钟时间,但我感到颇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们知道了应如何做人、如何为人处世,也对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有所帮助。
思考及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注意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结合教材特点,抓住教育契机,实现这一目标。成功的语文教育必定对学生的心灵,包括情感、道德、意志表现出深切的终极关怀。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语文教学绝不仅限于知识的传授,它更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捕捉,用情感去灌溉,去融合。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也绝不仅仅是读书写字,它更应是贯穿于学生全部生活中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事物审美鉴赏能力的塑造。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社会中成长。
-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简单: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详细阅读
作者:孙仁歌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并几度出现“教改热”。从上海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法”的产生到魏书生“自学六步法”的全面推广,可谓“绝招”迭出,“新法”竟举,以致五花八门。“十八般武艺”纷纷登场亮相,一时间弄得许多语文教师顾此失彼,甚至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执法”是好。有的因照搬照抄而...
-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新课程背景下几种阅读教学方式的尝试详细阅读
湖北省汉川市教研室 熊圣平 【邮编:431600 电话:0712-8389008 e-mail:】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力,笔者在四种阅读教学方式上进行过一些有...
-
【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如何培养学生强烈的进取心详细阅读
张上明 [原创]湖南省常德市一中(长怡) 强烈的进取心是一个学生快速进步并转化为高素质学生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是一个班主任、特别是优秀的班主任所刻意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应当呢?笔者发现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会有明显成效。 一、培养学生坚定的自信心。坚定的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保证。徐特立曾...
-
[学好语文的规律]十条规律在手,学好语文不愁详细阅读
——致想要学好语文的同学金秋九月,同学们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出自美好语文的熏染。然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语文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又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又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语如山。语文是快...
-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_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评魏书生)详细阅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须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自身的能量,调动学生源自内心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到这些,教师就必须有教学民主的思想。●国外极注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孩子们自主能力的培养。相形之下,我国许多“娃娃”的年龄太大了,有的到了三四十岁还不能自立,还需要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才能生活。●脑子紧用...
-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反思_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详细阅读
语文现代教育观念的革新与确立必须建立在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的基础上。就当前来说,引进全新的多媒体技术,改善课堂结构,构建更能适应师生双边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发挥语文“社会公器”(顾黄初语)的效能。在多年的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
-
魏书生争议|魏书生:技术主义和权威人格的末路详细阅读
蔡朝阳 魏书生享其大名也久矣。 早在10年前读师范时,给我们讲教材教法的老师就张口闭口魏书生,简直把他供在了神坛上。但在今年10月份之前,我却没有读过他的一行字。这是因为,一直以来,我就对主流媒体大肆宣扬的、对一干人众热烈追捧的所谓大人物,抱有深刻的戒心。 今年10月,...
-
[如何改变传统观念]改变传统师生观念 走出语文教学困境详细阅读
张上明 [原创] 据报载,我国目前有“近八成中小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而且“这兴趣与年龄、学龄的增长成反比”(《教育文摘周报》98年5月13日第19期第2版)。这是从事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不愿看到,也难以接受的事实。然而事实就是如此。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除“应试教育”等其他...
-
三上语文课外阅读|语文课外阅读三境界详细阅读
在语文教改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羸弱,与时代的变化、语文学科所承载的使命和学生个体的发展等不能相适应。审视语文教学,深究其“少慢差费”的原因,笔者以为,长期以来,不尽合理的教学体系、单薄乏味的教学内容、呆板沉闷的考试制度,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
语文指导与训练答案_语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上)详细阅读
现代文阅读能力要点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教学要求是:“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清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