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语文课堂作文_润物细无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杂文收录 2025-08-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润物细无声

——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qgyy    (原创)

内容提要:新的课程标准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培养和优化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 之中。

 主 题 词:­­­­­­­­­­­­­­­­­­语文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致力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学实践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语文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语文教学应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打好精神的底子。

   过去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之所以如此,一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一是教材内容与编写体例的“难、繁、偏、旧”。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它强调必须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强调必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并形成正确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之一即: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更好地贯彻新课标呢?本人想结合教学实践对此问题给予初步的探讨。

新课程特别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课程实施目标。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结合教材特点,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案例回放:

 

在学习《行道树》一文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行道树,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愿生活在哪里?有位女生举手回答道:“我仍然会选择做一棵行道树。因为行道树能净化空气,为人们遮阳,能体现出它自身的价值。”我感觉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这篇文章就是赞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她的回答证明她已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正在逐步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我对她的回答给予赞赏及表扬。

但此时我听到一些唏嘘之声,声音虽然不大,还是在课堂上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怎么回事啊?我了解了一下情况。原来是有些同学认为这位女生的回答太假,认为她在现实生活中不会甘心做一棵乐于奉献的行道树的。更为过分的是,竟有一位男生站起来扭过头去质问她:“在现实生活中,你会这样做吗?说得倒好听。”这个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及他那咄咄逼人的质问使那位女生倍感尴尬,我看她脸都红了。

怎么办?是简单放过,还是抓住这个良好契机对他们进行教育?德育要渗透课堂,课堂是德育的主渠道,我一定要让他们对此问题有深刻认识。正好,抓住机会教育他们。

我告诉他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当别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我们应认真倾听,而不能私下议论;当你有不同意见时,应先举手,经老师同意后提出异议;当别人提出不同见解时,应以一种谦逊平和的态度去交流,而非将咄咄逼人的质问掷给对方。你们生活在同一个班集体,应互相团结,相互帮助、共同前进。我希望以后咱们班不再发生这种事。”我的这段话很有威慑力,虽然我是用平和的语气说的,但铿锵有力。

 

 

从那位男生略微发红的脸我感到自己这番话起作用了,这段话已如细雨滋润了他的心田,我想他今后应该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及沟通了。短短几句话,虽不是长篇大论,但使那位男生知道自己的不妥之处了,同时也给全体学生以教益。

至于那位男生的质问,我则这样解答:“你怎么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不会做一棵行道树呢?我们学习的是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据我了解,××同学平时就乐于为大家服务,为班级做贡献,她现在已经是一棵名副其实的行道树了。我相信××同学会以她的行动来证明的。”同学们听到这里,都鼓掌表示赞同,那位男生也热情地鼓掌,回答问题的女生也感到很欣慰、很自豪。

    这个问题的解决用了三、四分钟时间,但我感到颇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们知道了应如何做人、如何为人处世,也对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有所帮助。

思考及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注意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结合教材特点,抓住教育契机,实现这一目标。成功的语文教育必定对学生的心灵,包括情感、道德、意志表现出深切的终极关怀。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语文教学绝不仅限于知识的传授,它更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捕捉,用情感去灌溉,去融合。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也绝不仅仅是读书写字,它更应是贯穿于学生全部生活中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事物审美鉴赏能力的塑造。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社会中成长。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157.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