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8-1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抓“藏”“夫子”“敬仰”“兄长和老师”“酒”“依然伫立”“凝视”等词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2、领悟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指读课题
(2)课文讲了谁送谁?(相机板书)
2、回忆文本
(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指名说
(2)除了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概括?
用诗句概括(相机评议:这位同学已经基本了解文包诗的特点了。)
(3)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诗句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齐读
分析:这一部分,除了让学生更好地回忆课文内容,大致将本文的框架,从而引出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正好也是本课的总起句。在这一环节,我还特地安排了让学生用诗句来概括本文。从而体现出文包诗的特点。在上课的同时,我顺便让学生寻找解释“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句子。从而进入第二三自然段的学习。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
1、一对风流潇洒的朋友就要分别,轻轻打开书,默读课文,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
生:依依惜别(板书)
师评: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理解依依惜别
(1)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感情很深厚,不忍分别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词
师: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
生有感情地读:依依惜别
师: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感受这浓浓的情谊。
3、朗读第二节
(1)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红色的字。
生:藏
师:藏的是什么?
生: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
还有哪里也看出不愿意让对方知道?
生:触动、有意、故意……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诗人与好友只好把这份离别之情藏在心中,越藏越深。谁能把浓浓的情意读出来。
生个别读
(3)启发激情
师:平日,他们会做什么?
生:作诗,交谈……
师:饮食赏景,多么惬意,现在却将离别之情藏于心底
生: 再读
分析:紧抓“藏”“有意”引导学生体会。面对离别,两位大诗人的不舍,留恋,谁都不愿意先开口告别,也不愿意去面对离别这一刻的感情,从而将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也藏在学生的心里。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4、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与依依不舍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生初读
师:谁接着读。
(2)自由读
师:离别之情就在眼前,自由读,
(3)理解诗人对孟浩然的敬仰
师:会读书,不仅读懂礼拜的话,更能读懂李白的心。谁来说说读懂了什么?
生:六个“您”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生:夫子读出对孟浩然的尊敬。123
师补充:夫子是对古代男子的尊称。
生:从敬昂、兄长和老师中知道。孟浩然比李白年轻了二十岁,但仍旧称他为老师。
师: 在李白心中,孟浩然就是他的老师……谁来读出对他的尊敬?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什么?
生:人品,诗篇。
师:最早创造山水诗的诗人,谁知道他的诗?
生:《春晓》……
师:清诗句句尽堪传——杜甫,解释。
李白还写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看看注释,能读懂吗?
师:因为您抛弃了
生:因为您抛弃了荣华富贵,远离官场
生:因为您淡泊名利,
师:就是这样一个孟浩然,怎能不让孟浩然深深敬仰?
生:“吾爱孟夫子……”
师:他们就是志同道合的
生:知己
分析:在讲到李白敬仰孟浩然的“人品”时,我出示了《赠孟浩然》作为拓展,更好地让学生通过诗句理解来了解孟浩然的品质。因为诗句比较难懂,所以我添加了个别字词的解释,以便学生很快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说一说孟浩然的人品,同时,有一个学生通过“吾爱孟夫子”这句话,感悟到李白也是一个淡泊名利,抛弃荣华富贵的人,他们是一对志同道合的朋友。让学生知道,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能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很不容易,现在面临离别,是多么的不舍。
师:你就是李白,请你表达出对孟浩然的敬仰吧
生:朗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
师:谁还想读
生:朗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
(4)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
师:我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深深敬仰,还能读出什么?
生:害怕没有见面的机会,依依惜别之情
师:在交通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
生:一生都见不到
师:谁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朗读
师:范读,
生:齐读。
师: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
生:留恋,不舍
师: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读。
生:齐读。
(5)升华感情体会
师:你们就是李白,请你们站起来,举起你的酒杯,一只手不够尊敬,再高一点,举好你的酒杯,面对你深深敬仰的兄长和师长,起
生:齐读。
分析:创设情境,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一吐不舍之情,朗读效果较好。学生站起来,端起酒杯,想象自己面对深深敬仰的兄长和老师,满怀留恋,读到位。
5、体会孟浩然的句子
(1)指读句子
师: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读!
生: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2)体会孟浩然安慰李白
师:孟浩然引用王维的诗,想说什么?
生:孟浩然不想和李白分别。他是在安慰李白
师:还有哪里也看出他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生:永世不绝
6、分角色朗读
师:好一个永世不绝,我们渐渐走近了诗人的心理,分工读,感受孟浩然的心情。
生:配乐对读。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生读第四自然段
生深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1)理解“依然伫立”
师:知道什么叫“伫立”吗?
生:久久站立
师:伫立前面还有一个词
生:依然
师:李白伫立在江边干什么,是在欣赏蓝天白云……?
生:送别,看孟浩然
师:你们就是岸边的李白,你们的心情就像波澜起伏的江水,你会想起哪些画面呢?123
生:在《阳关三叠》古曲中补白。
分析:在这一部分中只注重了用语言渲染,将文本感情升华,丢弃了诗句的结合,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文包诗的特点。如果在读第四自然段时,回到诗句,从理解句子到理解诗句,并通过对文本的联想,创设情境,体味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
 (2)创设情景,体会
师:让我们一起听听诗人的心声:
生:孟浩然,你是我的知己,你是我的朋友,你是唯一理解我的人啊。
师: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李白在默默地说:
生:好友阿,你一定要再来,我们在一起痛痛快快地吟诗吧。
生:我会想念你的。
生:孟浩然,你一定要回来啊。
2、第五自然段
过渡: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脱口吟出:
(1)读古诗
生:读古诗题目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读
生:齐读。
(2)理解古诗
师:之什么意思
生:到
师:孤帆什么意思
生:一只船
师:几只
生:一只
(3)体会“孤帆”
师:长江要道,难道只有这一只吗?
生:孟浩然走了,就没有朋友了
师:孤独,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只留下李白一个人,所以……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再深情地读
生读
师:谁想在音乐声中深情的诵读(配乐)
生:诵读。
四、回忆文本,背诵古诗
师:滚滚长江都是水,千年已去人去楼空。后人浮想联翩。假如你登上黄鹤楼,你会想起两个人:
生:李白,孟浩然
师: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你一定会想起其中的诗句:
生:诵读。(去掉字幕)
分析: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等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在讲解这篇课文二、三自然段的时候,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3自然段,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你们读出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同学们都认真地读起书来,后来他们就小组讨论,然后作交流。他们找出了很多的地方。发言很踊跃。但有些回答是不到位的。由于自己事先没有考虑学生可能会回答地怎么样,又缺乏灵活的教学机智,所以很多问题我都没有很好地引导,帮助学生去深化认识。假如说在课前,我考虑地再多一些学生的情况,想得更细一些,那么我想教师”导”作用会发挥得更好,学生的认识也会向纵深发展。
五、作业超市。(请选择其中的一题完成)
1、背一背:积累几首你喜欢的送别诗;
2、摘一摘:很多文章中都有这样的句子,它们既是写风景的,同时也是抒发感情的,作者把他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对景色的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请从课外文章中积累一段这样的句子。
3、写一写:李白的这首诗脍炙人口,很快就传颂到了扬州。孟浩然看到这首诗,心潮澎湃,历历往事浮现在眼前,于是,他提笔写起信来——请把这封信写完整。
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353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