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课文]《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8-1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这学期我们积累了很多古诗,还记得高鼎的《村居》吗?让我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诗。是呀“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一直都是快乐与自由的象征。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的风筝却担负着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它要帮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天火之谜》。
板题:天火之谜
齐读课题。
看了题目之后,你有什么疑问?
生1::“天火之谜”指什么?
生2:这个谜解开了吗?谁解开的?是怎样解开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
(1)出示第一类词:(难读字)
雷暴 毙伤 拴 攥住 颠簸 钥匙 纤维
(2)出示第二类词:(需理解词)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3)交流以上词的意思:(提示理解词义的方法:a、理解关键字的意思,理解词义。b、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指名试读课文,相机纠正。
4、交流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
四、根据课后习题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读课后习题四的要求。
   2、说说概括段意得要领。
   3、默读课文独立完成。
   4、交流。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2、读了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3、交流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4、感情朗读这部分课文。
六、总结过度。
 齐读第二小节。
述:富兰克林是怎样解开这了谜团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七、结合预习导航指导书写:
   暴:注意下面是“    ’’
   揭:左窄右宽,里面是“   ”
   颠:左右同等
   毙:中间一横不要过长。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整体回顾
1、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
上帝的怒火     谜团      大胆推测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雷电交加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普普通通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3、围绕课文内容,试着用上面的词语说一段话。
4、学生练说后师生交流,教师注意点拨、指导。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中的词语十分丰富,积累词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灵活运用。这里安排的说话训练,一方面盘活这些词语,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回忆课文内容,为理解课文、复述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朗读课文,感受“艰难”
1、浏览课文,想一想揭开雷暴秘密容易不容易?
2、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写出体会。
 [设计意图:默读是阅读的基本形式,在默读中学生全身心浸润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之中,自然读得投入,读得深入,体会得深刻。也只有让学生经历扎扎实实的静思默想,才能迸发出个性的火花。]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引导、指导,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个性,让学生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123
 
师:下面我们开始交流,交流时可以先读一读有关语句,然后说一说自己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其他同学如果有自己的见解及时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这一段交流方法的要求十分重要,避免了课堂上的一些不必要的重复,避免了学生漫无边际的放羊式的交流,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
预设:前后联系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生:我从这句话感受到富兰克林揭开雷暴之谜的不容易。“‘啪’的一声”和“手臂一阵发麻”告诉我们富兰克林把手指靠近铜钥匙是十分危险的。
师:文章还有没有地方告诉我们“风筝实验”是危险的?
生: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大叔劈成两半。
生: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树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好不好?(生齐读)你想说什么?
生:富兰克林真是太勇敢了。事实上,他应该知道“风筝实验”十分危险,但为了自己的推测,为了真理,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他依然冒着生命危险完成实验。
……
预设二:推敲词句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师: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你、感受到了想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
生:我从“一直”这个词语感受到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因为“一直”说明雷暴是种可怕的东西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想改变人们的观念是很不容易
的。
生:“一直”和“长期以来”都是说时间很长,说明18世纪以前人们在心理上完全认可雷暴是种可怕的东西,富兰克林要揭开雷暴的秘密需要极大的勇气。
……
生:我还从“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中的“才”字感受到解开雷暴之谜的艰难。看来,以前也有许多科学家试图揭开雷暴之谜,可都没有成功,所以说“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
生:我从“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中的“欣喜若狂”感受到解开雷暴之谜的艰难……
生:我从“‘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中的“震惊”感受到雷暴之谜的艰难……
……
预设三:放飞想象
(一)
师:我们来看一看课文前面的插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学生想象雷暴的可怕。)
(二)
 “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生:什么是“冷嘲热讽”?
生:冷嘲热讽就是言语十分尖刻的嘲笑和讽刺。
师:透过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
预设四:虚心涵咏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123
师: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这几句话,从这里能感受到富兰克林解开雷暴之谜的不容易吗?
生:我丛“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感受到天气十分恶劣,让人感到可怕。在这样的环境中做“风筝实验”的确不容易。
生: “一只风筝”、“一根铁丝”、 “麻绳”、“一段丝带”、“一把铜钥匙”这些材料看似平常,但每一个都发挥各自的作用,看来富兰克林在实验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他考虑得十分周密。由此可以看出富兰克林进行风筝实验很不容易。
……
4、引导学生想象,把句子补充完整。
“在富兰克林怀疑雷暴是天火的时候,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富兰克林想_______。”而“在富兰克林揭开雷暴只不过是普通的放电现象的时候,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富兰克林想_______。”
从刚才的交流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
三、再现场景,练习复述
1、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跟着课文录音再次回到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之中。
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凝神静听。
 [设计意图:听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整体回顾的时空,同时还可以让课文内容整个儿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可以促进学生具体、生动地复述课文。]
3、学生对照板书,练习复述。
4、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四、示范引路,指导造句
1、这篇课文中有两个词语要求造句。(在板书中圈出“不足为奇”、“欣喜若狂”。)
2、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理解吗?
3、教师适时讲解:
用“不足为奇”造句,所选的内容一定是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的确不感到奇怪的。比如:等上月球对人类来说已经不足为奇。
用“欣喜若狂
”造句,所选的内容一定值得人高兴得发狂。比如:听到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全国人民欣喜若狂。
4、集体交流,教师注意点拨、指导。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349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