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下数学备课]苏教版五上备课资料(之二)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第十一课 莫高窟
莫高窟的发现和保护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洞窟流沙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秘密——16窟甬道的北壁有一个不知何时封闭的小石室。小石室里面珍藏着数以万计的经卷、手稿、文书、织绣。因沙漠干燥,保存得非常完整。这是神话中的聚宝洞!它的神秘在于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什么人将这批珍贵文物放在里面,并将洞门封闭。这就是17窟藏经洞。 王圆箓用一双枯瘦的手打开了这个宝库的洞门之后,一批批外国探险家、考古家接踵而来,其中有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俄国的鄂登堡、日本的桔瑞超等。他们想方设法、挖空心思从王道士的手中拿走大批文物,分别收藏在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地的博物馆。从此,莫高窟的珍贵文物流散到国外,辉煌的敦煌艺术也随之介绍到了国外,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吸引了许多学者对莫高窟的遗书和造型艺术进行了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 40年代,被誉为“敦煌艺术的保护神”的常书鸿先生从国外来到敦煌。他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对年久失修的莫高窟进行了清理、保护。建国后,“敦煌文物研究所” 成立了。1963年,国务院拨款对残破不堪的洞窟进行了全面的加固和维修,使这座古老的石窟的外貌焕然一新。 1984年成立了“敦煌研究所”,下设11个研究机构,对敦煌艺术进行了全面的保护和研究。今天,莫高窟以崭新的姿态,欢迎中外游客前来观光,迎接中外学者进行国际学术文化交流。
第十二课 古诗两首
李白的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诗人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中最精华的岁月,是在唐玄宗统治下度过的。
李白出身于富商家庭,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白二十五岁时“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元年(742),在南陵奉召入长安,任翰林供奉,因开罪权臣高力士,被迫离开京城。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漫游南北。天宝十五年,永王璘邀其参加幕府。第二年,永王违抗肃宗的命令,兵败丹阳,李白受到牵连,被贬谪到夜郎,当时五十七岁。中途行至巫山时,获赦免。晚年投奔他的族叔当涂令李阳冰,于宝应元年逝世于当涂,享年六十二。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流传于世。
山水诗人王维
王维(701-761) ,字摩诘,祖籍太原,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在作诗时还常把作画构思技能融于诗中,笔下的山水景物各具神韵、色彩鲜明、意境悠长。江河山川,一经他的妙笔,便会呈现出各种神奇的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王维的山水诗,有的借助观察与感悟,有的运用巧妙的比喻,有的通过合理的遐想,有的加以提炼与夸张,创造出一个个源于自然又美于自然的艺术境界。他的诗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心情恬适。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读后会使人产生联想,引起共鸣。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送方尊师归嵩山》)等等。 王维是盛唐诗坛的杰出代表,堪与李白、杜甫鼎足而三。在李白未到长安、杜甫未成名时,王维已名噪京师,长时期居于诗歌创作的中心,实际上是这个时期诗坛的领袖人物,当时有“天下文宗”之称。此外,盛唐也是唐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王维集诗歌、绘画、音乐、书法于一身,可以说是盛唐文化的凝聚。 王维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就其对自然山水美景的领悟和表现而言,王维的艺术个性更为独特,堪称古代山水诗艺术巨星,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3456
《鹿柴》赏析
《鹿柴》是王维山水诗中的重要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中空灵境界的追求和喜爱,这也是他隐居辋川中的乐趣之一。这首诗的主要特色是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宋人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发挥刘之说,谓:“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这就是说,本诗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本诗的重要艺术手法便是反衬,用以突出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即“幽寂”两字,表现在前两句中是“不见人”,后两句中是“青苔上”。前两句,诗人目的是写他在山中“不见人”,因而山只是一座“空”山。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这同南朝梁人王籍所写的名句“鸟鸣山更幽”中以鸟的声响来反衬山之幽静是一致的。同样,后两句中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但他却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一片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此诗反映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于轻快中尽现喜悦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在李白写这首诗的四年前(即公元775年)爆发了震撼唐帝国的“安史之乱”。在这次战乱中,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后来,唐玄宗便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不久,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粼也起兵东下,想和唐肃宗争夺帝位。当时李白在庐山隐居避乱,对内情并不明白,出于报国的热情,便加入了永王的幕府。公元758年,永王遭到了镇压,李白也受到了牵连,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入狱,而且被判长期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次年西行至巫山时遇赦,他即从白帝城乘舟返回江陵。在途中写了这首诗,来抒发诗人遇赦后无比欢快的心情。 当我们弄明白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后,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首诗。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次句“千里江陵一日还”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后两句去写行船中的见闻。“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诗人并不去写看到的两岸青山,而通过写耳朵听到猿猴的啼叫来展示船行之迅速。本来猿声悲哀婉转,让人有凄凉的感觉,但此刻诗人并没有把猿的啼叫放在心上,反而借它来映衬出这时船已如离弦之箭——在此起彼伏的叫声中,小船已掠过了崇山峻岭!同时,通过小船顺流直下,穿越千山万岭,奔向江陵的描写,也蕴含了诗人摆脱政治劫难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江两岸不绝猿啼的描写,抒发了诗人遇赦归来的喜悦心情。诗句轻松明快,豪迈奔放;语言质朴自然,真如清水芙蓉,舒卷自如地展示了诗人舒畅欢快的心情。123456
第十三课 快手刘
话说魔术
魔术,杂技的一种,也叫幻术或戏法。 远古时代,人们希冀庄稼丰收、畜牧兴旺,但对太阳、月亮、火、雨等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因此,产生了许多幻想。我国浩翰的神话海洋中“盘古开天劈地”、“女蜗补天”、“夸父逐日”等故事就是明证。这些幻想情景体现在古人祭天、祈年等游艺色彩较浓的习俗活动中,魔术的雏型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古人无法抗拒自然灾害,因而他们相信天与地有道路相通,相信有“不周山那样撑天的柱子”。于是,出现了能来往于人和神之间的使者——“巫”和稍后一些时候的方士。这些人为了使人相信他们具有非凡的本领,就必须要做出一些验证的办法,这就是原始的魔术师。 魔术作为具体节目来进行表演,至少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西汉元封三年,汉武帝举行百戏盛会,盛会上既有传统魔术“鱼龙蔓延”等节目演出,又有罗马来的魔术师表演了“吐火”、“吞刀”、“自缚自解”等西域魔术。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凤凰含书”、“投井”、“划地成川”多个魔术节目。隋炀帝时出现“黄龙变”,变来满地的水族。唐玄宗时流行的“入壶舞”,表演者从左面缸中钻进去又从右面缸中爬出来,都是冠绝一时的魔术佳作。此外像我国著名的“九连环”,“仙人栽豆”、“古彩戏法”等均在世界魔坛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到了宋代,我国魔术开始分科,出现“手法”、“撮弄”等若干专业,同时还出现了专业魔术师们组成的民间社团——云机杜。宋代著名魔术家杜七圣,擅长“杀人复活”的把戏,名噪一时,被称为“七圣法”。 清代中叶以后,中国艺人一部分飘零海外,欧美和日本的魔术团体也不断来华演出,促进了中外魔术的交流。中国魔术师们在保持自己魔术的传统习惯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的外国魔术的表演形式、内容技巧,逐渐形成了中国魔术独特的艺术魅力。
两个小魔术
一. 猜颜色道具准备:(见下图) 一盒十二色蜡笔,一个牛皮纸信封。表演步骤: 将蜡笔摊开排在桌上,魔术师背对着蜡笔。 请观众挑选一支然后装进信封内,桌上的色笔也全收入盒内。 将信封交给魔术师,魔术师转身将信封置于身后,口中念魔术咒语后,将信封放回桌上并说出颜色。魔术诀窍: 将信封置于背后时,一面念咒语,一面将信封的封口打开, 用指甲去抠一点蜡笔的碎屑。 将信封放回桌上时,偷偷看一下指甲上碎屑的颜色, 再从容的说出颜色。
二. 道具魔术——章鱼手:(见下图) 准备道具: 报纸或重量轻的杂志,筷子等物品。表演步骤: 如图,将筷子穿过手表,夹入纸张后先用右手食指压住,假装使物品不掉落。观众必定怀疑右手,此时慢慢放开右手,观众必定非常惊讶。
提示: 这是个道具容易取材,易学且效果很好的魔术,只要穿得过手表,以笔或刀*代替筷子都可以。
第十四课 《滴水穿石的启示》
广德太极洞
太极洞有“东南第一洞”的美誉,坐落在安徽广德县境内,和江苏宜兴市的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位置邻近并与之齐名,是江南旅游线上探幽揽胜的佳境。 太极洞是一座庞大的地下溶洞群,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洞长5400余米,分上洞、中洞、大洞、水洞和天洞;洞中有水,洞洞相连,形成了奇丽的天然景观。其中如“壶天宫”、“玉皇宫”、“海天宫”、“洞中黄山”、“大千世界”、“仙源小三峡”等景点,都有独特的奇趣。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称誉“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为“天下四绝”。“广德埋藏”就是指广德地下的庞大溶洞群。 在两仪宫“二仪攸分”石刻前的平台上,有奇石为“八仙过海”。洞中八仙,或坐或立,或歌或啸,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游人在此处还可遥见太上老君的石化仙容,故此处景点又名“八仙朝圣”。 两仪宫往西即八景宫,又名老君洞。有一块凌空垂悬的巧石,酷似神话传说中的道教始祖——太上老君。但见肩披鹤氅,慈眉善目,银须飘拂,惟妙惟肖。游人到此,莫不叹为观止。太上老君巧石附近还有青牛听经、丹灶飘香、仙龟听法、千年古槐、卧牛石、水滴石穿等景,虽然都是溶岩天成,但是情趣各有不同。 太极洞内的八仙朝圣、石化仙容、仙舟覆挂、双塔凌宵、洞中泛舟、金龙玉柱、洞中黄山、洞中三峡、壶天映月和洞外的太极天壁,统称“洞天十大奇观”。而黄镇先生则总结性地誉为“世界奇观”。究竟“奇”在何处,尚待人们亲身去领略。 “太极洞”山门前有碧波荡漾的“砚池湖”,相传是范仲淹当年洗砚之处,洞口附近还有“实相院”、“洞宾楼”、“天游亭”、“范石亭”、“山门牌楼”、“太极山庄”等古建筑群散落在翠竹碧水之间,与洞内景观相映成趣。123456
第十六课 科学的读书方法
教育学认为,人类学习的过程,就是了解前人已经获得的经验和规律的特殊认识过程,而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可以快捷地积累知识,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书是不断走向发展创新的正确有效途径。因此,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学会积累资料的本领是非常有必要的。读书需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要系统、完整、循序渐进。通常程序或读书法程序分为五个步骤,即看、读、问、背、习。 看:即翻看。自学首先要看很多参考书、教材等资料。那么,拿到一本书,先翻看一遍,走马观花地浏览全貌,粗略了解内容梗概,考虑深浅适度情况,很快决定取舍,以免因为过深或过浅而陷入误读。 读:即阅读。对需要阅读之书,要先用较快速度粗读全文,了解内容概要及主要论点,然后再认真细读,深入思考研究,了解全书重点,理解重要内容。粗读时难点、疑点可以作下记号,暂且放过,如果内容好,价值高,有精读研究的必要,再另作安排。 问:即设问、质疑。对指定自学计划内的书,或决定重读的好书,要认真对待,审慎阅读。对书中的每个重点、论点或问题作认真思考、比较、分析,看它们之间有何异同,要从无疑处寻找疑处,再从有疑中想法释疑,最后达到疑问全解为止。这是一个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重要环节。 背:即背诵。背诵是巩固读书效果的可*方法,也是古今学者自学成功的一个诀窍,通过背诵、记忆,再经过联想、想象,才发展成为创造推新。所以,自学程序离不开读书背诵的功夫。 习:即温习。从学习、温故到发展创新,是条学习规律,任何自学者都必须遵循,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对复习、温习书本知识的好处的经验概括。 框架式读书法。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不同学科都有一个系统性、科学性的内在逻辑联系,都是由一定的知识结构序列所组成,呈现出一定的带有规律性的框架形式。所以要求读书过程中随时遇到的内容,分别纳入到对应的“框架”之内,这样做,不但能加强理解,有利记忆,而且能思路明确,层次结构鲜明。用这种方法读书,就叫做“框架式”读书法。 博览式读书法,就是提倡自学者不专看一家之书;不只看本专业的书;不只看自己同观点的书;不专看本国书。而是要广泛猎取,多方吸收、日久天长,方可臻善臻美,精深博大。 出入式读书法。这种读书法就是做到既能“钻进去”,又能“出得来”;既能“意会”,又能“言传”。层层剥去,领会精神,才能方见分晓。 整体读书法。这种读书法是从整体上把握全书基本结构,然后理清条理,最后细致分析,作出札记。
专题读书法。整体读书法简化到专题上使用,就是专题读书法。 标记读书法。边读边用不同符号做标记,也是一种简明、便于理解记忆、易于检查的好的读书法。 协调读书法。这种读书法就是使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协调起来,从提高感知功能,增强记忆,锻炼思维,发挥想象,培养兴趣等方面,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强化读书效果,达到提高读书功效的作用。 创造性阅读法。这种方法是以对原书内容的深化和再创造为主。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凭科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对原书内容吸收理解后而进行发展创新。其全部过程是:阅读一思考一钻研一创新。123456
古老的黄河文明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1] [2] 下一页
距今10000——7000年的旧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每年中华民族都要在陕西桥山的黄帝陵祭祖,每年无数的人都要去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寻根。黄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象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
第十八课 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
干旱没有尽头
近年来春旱问题正日趋严重。2001年4月,巴基斯坦信德省连日气温一直持续在40℃以上,*近印度边界的地区至少有500人死于干旱和高温引发的疾病。查盖地区1.5万人被迫离开家园,寻找新的水源地带以安居;2001年5月,朝鲜平壤地区和西海岸产粮区整整30天未下一场雨,小型水库和河流干涸见底;连续4年的伊朗大旱,使得包括首都德黑兰在内的30座城市被迫实行定量供水……
事实上,如今全球水资源危机已紧紧地扼住了每个人的咽喉!
20世纪,地球上半数湿地被毁,半数河流遭到污染。地下水源面临枯竭,河流湖泊水域在缩减,农用化学品严重污染水质,加上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等原因,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水资源紧缺问题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引起了河流泛滥,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迄今已有10亿多人无法接近安全的饮用水,21亿人没有安全的排污设施。每年有包括儿童在内的数百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据世界银行估计,约48个国家——其人口总数超过25亿——将在2025年之前经历严重的水资源匮乏危机。而在1995年,只有29个国家——共有4.36亿人口——遇到缺水问题。 地球淡水资源是极为有限的,目前为止,可利用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储水量的0.26%。除非洲、中东和亚洲部分地区外,还有包括欧洲南部在内的整个地中海地区也将成为严重缺水地区。 目前,亚洲约有45%的面积属于干旱半干旱区,非洲有52%,大洋洲高达82%,欧洲有35%,北美和中美洲约有28%,南美洲最少,只有21%。亚太地区是荒漠化极为突出的地区,共有8600万公顷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7000万公顷雨灌作物地和1600万公顷灌溉作物地受到荒漠化影响。这意味着亚洲共有35%的生产用地受到荒漠化影响。 另外,地处东亚的日本和韩国也面临缺水危机。由于日、韩海岸线长,气候湿润,因此雨水是当地的重要水源。利用稻田积蓄雨水已成为日本雨水收集的主要方法。这些稻田积蓄的水量非常大,比日本全部水库的储水还多。同时日、韩工业化程度高,工业用水的比重大。工业用水循环利用也是节水的有效办法。日本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高达75%。 东北干旱区:该区纬度高,气温低,因常受低气压影响,降水较稳定,干旱发生频率相对较低,多数年份属于一般性干旱。 123456
黄淮海干旱区:黄河、淮河、海河流域降水较少,是我国最大的干旱区,干旱发生次数也居全国之首。
长江流域及华南干旱区:其中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和福建、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干旱次数多,广东东部沿海和福建南部沿海最多。
西南南部干旱区:该区降水较为丰富,大部分省区干旱次数较少。 据最新统计,我国有333座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103座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4000万人用水困难。
第十九课 信用卡
信用卡的起源
信用卡于1915年起源于美国。最早发行信用卡的机构并不是银行,而是一些百货商店、饮食业、娱乐业和汽油公司。美国的一些商店、饮食店为招徕顾客,推销商品,扩大营业额,有选择地在一定范围内发给顾客一种类似金属徽章的信用筹码,后来演变成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客户购货消费的凭证,开展了凭信用筹码在本商号或公司或汽油站购货的赊销服务业务,顾客可以在这些发行筹码的商店及其分号赊购商品,约期付款。这就是信用卡的雏形。 据说有一天,美国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纽约一家饭店招待客人用餐,就餐后发现他的钱包忘记带在身边,因而深感难堪,不得不打电话叫妻子带现金来饭店结账。于是麦克纳马拉产生了创建信用卡公司的想法。1950年春,麦克纳马拉与他的好友施奈德合作投资一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莱俱乐部”(diners club),即大莱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大莱俱乐部为会员们提供一种能够证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会员凭卡片可以记账消费。这种无须银行办理的信用卡的性质仍属于商业信用卡。 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首先发行了银行信用卡。1959年,美国的美州银行在加利福尼亚州发行了美州银行卡。此后,许多银行加入了发卡银行的行列。到了六十年代,银行信用卡很快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并得到迅速发展,信用卡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也盛行起来。从七十年代开始,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发行信用卡业务。 七十年代末期,当中国打开国门,大胆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信用卡作为国际流行的信用支付工具也进入了中国,并得到较快的发展。1979年,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首先同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开始代理东美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从此进入了中国。不久,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中国银行分行先后同香港东亚银行、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以及美国运通公司等发卡机构签订了兑付信用卡协议书。 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第一张“中银卡”(boc卡)问世,1986年6月,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发行了长城信用卡,经中国银行总行命名后,长城信用卡作为中国银行系统统一的信用卡名称,在全国各地的中国银行分支机构全面推广。长城信用卡的诞生和发展,不仅填补了我国金融史册上的一项空白,而且预示着我国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支付方式,将发生重大的变革。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2917.html
相关教案
- 如何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_《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 【陶校长的演讲课文原文】陶校长的演讲 说课设计
- 苏教版第九册教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试题大全_苏教版第九册《练习1》--语文与生活
- 【表演艺术课堂评分标准】让表演艺术在语文课堂中闪光 --《黄鹤楼送别》片断赏析
- 3古诗两首六年级下册|3、古诗两首
- 寻隐者不遇寻时所见_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 张康桥《为什么做教师》_张康桥《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 [小学语文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侧重点]小学语文第九册练习一(第一课时)
-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课练答案]五语课课练——4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二自然段的仿写]《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二课时
-
薛法根《爱如茉莉》教学实录_《爱如茉莉》第二课时实录详细阅读
《爱如茉莉》第二课时 执教: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 梦轩一、复习导入。 1茉莉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写,其他同学把这几个词语写在自己的默写本上。(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向母亲提出了一个问题,...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目录_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详细阅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新词。3、 初步体会诗歌描绘的美妙意境,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预习]1、实践准备、行知合一:a、课前去大自然中游览,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
-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案详细阅读
[预习提示]:1. 认真读课文,划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意思并组三个词语标在书上。认读二类字至少三遍。2. 再读课文,并识记会写田字格中的一类字(囚、锁、敞、躯、棺)。3. 三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词意(永生、地下的烈火、活棺材) 。4. 再读课文,能简单说出文章...
-
假如没有灰尘阅读答案|《假如没有灰尘》详细阅读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诗句: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读一读,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拂拭”是指掸掉或擦掉灰尘,“勿”是“不要”的意思,“尘埃”就是尘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从古代到现在,人们总是经常擦拭灰尘,使(物品)不沾染尘土。)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灰尘有哪些危...
-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会看病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_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期末复习资料苏教版详细阅读
《天火之谜》1 课文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2 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3.选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厄运打不垮的信念》1...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堂实录详细阅读
初读课文时,学生认真的自由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我想检查一下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任意选读一段,你会读哪一段? (季丹妮站起来读了描写科技人员攻克难关的一段,但不甚流利)。 师:老师已经猜到你为什么要读这一段话。先放一放,等会儿深入学习课文之时,看看老师猜得是否正确。我想如果你喜...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电子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喜欢·同步练习详细阅读
知识广角一、把下面各字的拼音补充完整。m( ) y( ) ( )an l( ) ( )ui ( )e zh( ) h( )莓 殷 炫 峦 遂 澈 稚 凰 二、辨一辨,组词写好后给同桌听。莓...
- 详细阅读
-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_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教材简析 《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