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教学设计|《海伦凯勒》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7-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
按既定计划,今天教学了《海伦凯勒》一课,效果应该说还行。课堂上孩子们理解到位,说得精彩,读得入情,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不过反思这两课时的教学,有这样几点值得推敲、思考。
一、作为老师,是否明白通过初读课文,孩子到底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获取哪些知识?
以前的课堂教学,大家基本上都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细读课文,看看他或她是个什么样的人?也或说说这儿描写的东西怎么样,美不美,好看不好看?明白什么样的道理……说白了,就是用文字来推断人物的特点和文章表达的道理,而且这些大多都是放在第二课时进行教学。
其实殊不知,这些东西根本不用老师多讲,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是可以自行获得的。就像在初读《海伦凯勒》一课后,我问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海伦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们说得很好,比如“海伦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勇敢、顽强”、“海伦身体残疾但心灵健康美好”……那么如果再把这些放在第二课时教学,岂不是带着学生兜圈圈浪费时间吗?
至此,我想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搞清楚孩子们初读课文后到底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获取哪些东西,这样才能决定第二课时要教学哪些东西。
二、教语言转变到教言语。
既然学生们一读都能知道海伦不怕困难,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那么如果课堂上老师再让学生只为推断海伦所具有的品质而去读语言,关注语言,就是多余的。这时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获得的初步知识,再去细读课文,关注课文是如何言语的,也就是课文是如何写的。这样教学起来,感觉效果不错。
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至关重要。
创设情境是一种方法,但那不是根本。根本的方法是教师能巧妙利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让学生进入情境。跟着文字的转换,哭,则哭;笑,则笑。
但如何利用好文本文字?怎样寻找引导孩子们入情入境的切入点,关键点。这,是我进行本课教学后想探究的问题之一。感觉课堂上在这方面处理得还不是很自信。

 震撼心灵的不屈不挠——《海伦·凯勒》教学反思
        每一遍读《海伦·凯勒》都如同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为海伦凯勒的不幸遭遇而感伤,为安妮·沙利文老师的无私付出而感动,但是真正震撼心灵的是海伦·凯勒那坚持一生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学生的生活现状与海伦·凯勒相差太远了,如何让学生去体会海伦·凯勒这种与命运抗争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在备课时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
        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文章介绍了海伦·凯勒的哪几件事。学生浏览课文,很快就总结出“遭受不幸”“学习盲文”“学习说话”“无私奉献”四件事,至此,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对文章有了整体的印象。
        接下来,我以“遭受不幸”为突破口,引领学生走近海伦·凯勒。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生活,我借助多媒体出示了一组精美的图片,有山水,有花鸟,有日月……同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和鸟鸣声、水流声。看到学生惊叹的表情,我适时引导:“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鸟语花香”、“山青水秀”、“诗情画意”……学生想到的词还真不少。“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每天我们都可以看到红花绿草,蓝天白云,日月星辰,听到鸟语虫鸣,可是……”我话锋一转,随之屏幕背景音乐戛然而止,所有的画面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寂静,一团漆黑。我故意让这寂静维持了五秒钟,“这就是海伦·凯勒面对的世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她生活在一个无声无色的世界里。”此时学生的目光集中在屏幕上的那片黑暗中,我继续讲述“不仅仅如此,有了快乐的事情不能和朋友分享,有了伤心的事情不能向家人倾诉,就连叫一声‘爸爸’‘妈妈’她都无法做到。”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内心被深深地触动了,我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他们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到海伦的生活世界,用心去体会小海伦的痛苦与绝望,与小海伦产生了心灵的共鸣。12
        看到孩子们已经融入了文本的角色中,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跨越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先学最后一部分。“就是这样一个又聋又盲的女孩,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我利用屏幕出示海伦·凯勒的主要成就,“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1908–1913 著《我的天地》;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我读着,孩子们听着,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叹,我们一起感受着海伦·凯勒这不平凡的一生。此时在孩子们的脑海中自然产生了一个问题:又聋又盲的海伦·凯勒是怎样获得这样巨大的成绩的?“是呀,请你在文中找找答案吧。”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不屈不挠的精神!”“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读一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虽然这节课的时间已经过去三分之一,才引出本课的重点,但是前面的铺垫正是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了对小海伦不幸遭遇的深刻认识,有了对海伦一生成就的大致了解,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海伦的成功需要付出超过常人百倍千倍的努力,也才能够体会海伦与命运作抗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一环节,我彻底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读,去划,去想,去写。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一面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朗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进一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悟文章思想,同时,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辨析“倾诉”、“倾注”的不同含义,体会引号、破折号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作用,将课后题的练习渗透在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中。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海伦是怎样学会盲文的,又是怎样学会说话的?”以此带领学生进行精细化阅读,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深入感悟。当然,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不能忽视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探讨,“课文是怎样用千把字浓缩了海伦·凯勒传奇一生的?”学生再次阅读全文之后,归纳出一些要点“要按照一定顺序”、“要选取典型事例”、“材料的安排要有详有略”……至此,学生已经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
        仅仅“走一个来回”还不行,还要让学生走出文本,于是,我出示了几段海伦·凯勒作品中的句子,让学生一起品读,提示学生:要想真正了解海伦·凯勒,可以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冲出黑暗》、《我的生活》等书籍,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整整三个课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感悟海伦·凯勒由无声无色到有声有色的生命历程,临近下课,当孩子们一起高喊“让我们记住一种精神,一种不屈不挠战胜命运的精神——海伦·凯勒;让我们记住一种品格,一种热爱生命忘我付出的品格——海伦·凯勒;让我们记住一个名字,一个值得永远怀念的人,一个永远激励我们不断向前的人——海伦·凯勒”时,我知道海伦·凯勒这个名字已经化作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272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