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一体化基本原则]小学高年级教学案一体化探索——《二泉映月》设计启示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7-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创设情境,激起学习动机

1.《二泉映月》是一首名曲,(播放乐曲)你们会欣赏吗?请听一听,试着用一些词语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好吗?(多数学生虽不能欣赏,但可促进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2.此曲的作者是     ,江苏     人。你对曲作者有哪些了解?大家一起来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信息。

3.《二泉映月》是阿炳全部才智和几十年心血的结晶,如今它已成千古绝唱,享誉世界。同学们要想真正欣赏这首驰名中外的二胡曲的丰富内涵,必须深刻理解乐曲背后的故事。

二、交流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

1.字词识记:在正确的读音和用字下面画“--”:

富饶(ráo náo) 搀扶(chān  cān)  

(生 升)腾       (胜 盛)誉

2.你认为还有哪些生字词的读音、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请写下来。

3.朗读课文:

(1)自由读,练习读通读顺。长句子朗读时该怎样停顿,请用“/”标记。

(2)小组读,把自己想读的、自认为难读的段落读给小组同学听。

(3)集体读,分小节连读课文。评价、正音、相互鼓励。

4.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选一选,下列哪些表述符合文章的意思:

(1)课文主要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的艰辛历程。( )

(2)文章重点写了阿炳生活的贫困和受疾病的折磨。( )

(3)文章还写了这首曲子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

三、研读课文,体会阿炳创作的艰辛和乐曲的丰富内涵

1.你认为可以设计哪些问题,最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

问题一:     问题二:    

(学生整理、筛选提出的问题,确定一两个问题重点探究。)

2.切入重点,深刻领会文章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

(课件显示)问题一:《二泉映月》这首名曲表现了怎样的内容和情感?为什么取名为“二泉映月”?

问题二: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这首曲子的?

(1)自主学习:要求自选一个问题重点探究,根据下列提示理解课文。

* 用“~~”画出表现琴声的句子;用“--”标出琴声所表达的内容?

* 默读这些句子,结合课文其他语段理解句子,并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在文中相关句子旁边。

(2)研读交流:(问题二的理解,可以与问题一中“乐曲包含的丰富内涵”相机结合,从中寻求突破。)

(3)深化理解:

* 读一读:朗读画出的语段,用你的朗读把你的理解告诉大家。

*  议一议:(课件显示)就对“这似乎是阿炳……在思索……”等语段的理解(联系1~3小节思考),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                                                                                        123

* 选一选:(课件显示)月光似水,静影沉璧,阿炳抚琴在     (演奏 弹奏 倾诉)。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阿炳心中那“积淀已久的情怀”是     (叹息?眼略?演)为什么这样选?说说理由。

*  理一理:(课件显示)那是一个怎样的意境啊!那是在(地点),那一天(环境),……?眼略?演一个个音符在跳动,那是阿炳的(心)在唱;一句句乐曲在激荡,那是阿炳的(血)在流淌;一个个段落在跌宕,那是阿炳的(灵魂)在飞扬,整首乐曲是阿炳(灵感)的升华,(精神)的畅想啊!那是阿炳心中的(歌)!

* 你认为刚才研读的章节和填空,哪些最使你感动或写得最美,请选一两处再次品读、体会、背诵、铭记。

四、观看录像,欣赏乐曲,拓展延伸

1. 播放录像:(人们凭吊阿炳塑像的情景,伴以《二泉映月》那灵动的声音!)

* 再次欣赏乐曲,请用词或句写下此时的感受:乐曲     情感      (此时学生写下了一连串的词句,与课始相比,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根据讨论生成板书:乐曲:委婉→   跌宕→舒缓  情怀:思念→抗争→向往)

*(课件显示):“此曲只应天上有”。《二泉映月》流芳百世,瞎子阿炳永垂不朽。

2.补充阅读:(略)(可作机动)

3.写一段话,描写月夜的优美景色,书后题4的词语可供选用。                                          

4.你还想设计什么作业?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还想探究什么?

专题访谈

问:什么是教学案一体化?

答:它是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整合的一种教学设计。从本案看,它既显示了教师的“教”的过程,更能展示学生“学”的过程,师生目标追求明确,共同活动,共同发展,共同生成。

问:您是怎么想到要这样设计的?最初的灵感是怎么生成的?

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一种是整堂课教师、学生都在读书、讨论、交流,可谓是热热闹闹的(常见的公开课便是如此),可是课后书面检测的效果并不好!存在读、说与听、写的明显脱节现象。不少教师感到困惑:课上讨论明明是这样理解的,为何一做就错?第二种情况是书面作业放在课后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很反感!加上层层级级的评价机制不改,对教师、学生的评价不解放,各种练习册屡禁不止,学生苦啊!怎样使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经得起检测,我们在寻找素质与应试的最佳结合点。于是,想到了进行教学案一体化的探索。

问:教学案一体化把整个教学过程在学习课文前呈现给学生,这样会造成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吗?

答:不会的。教学案显示的是一个“教”与“学”的流程,并不是教师解读文本的答案,对教师、学生、文本对话过程中的生成内容,教学案上不显示或若隐若现。例如, “识记字词”环节中“你认为还有哪些生字词的读音、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请写下来”,便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设计;研读课文时,“你认为可以设计哪些问题,最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自选一个问题重点探究”等都是重在培养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进行选择性学习的举措。不要忘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123

成功启示

一、此教学案一体化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特色

设计从以“学”定“教”、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将“教”与“学”的活动过程进行有机整合,巧妙地融阅读与体验、理解与运用、笔练与感悟、学法指导与难点启迪等为一体,有机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成功地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由传统的“师本教育”角色向“生本教育”角色、学生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积极转变,而且也为克服高年级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读悟与笔练分割,书面练习难以融进课堂教学流程的现象探索了可借鉴的新路。

二、该一体化教学案改变了传统教案的设计理念

新课改最显性的、贯穿始终的主线就是“学生的发展”。教学案一体化以“教学内容呈现、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三大转变为重点,力求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它的设计不是教师“授予”的程序,而是从学生角度切入,不过分预设严谨的教学程序,但又有一定的设计思路,给学生留下自主创意的空间较大。

三、坚持学生参与的全面性,增加语文的实践性,应该说是本案的又一重要特点

过去的课堂,少数优生“包打天下”,多数学生陪读的现象常在,真正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局面不多。课堂上回答教师的提问、被指名朗读或提出学习建议、介绍学习方法等,是学生潜意识里渴望参与的环节,教学案一体化的尝试,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机会,学生学习主动,学习兴趣直接指向过程本身,有步骤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对他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可以捕捉的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的期待和追求!

四、教学案一体化的尝试使学生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案一体化设计课前发给学生不仅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探究的积极性,而且能促进师生双方相互了解、情感沟通。学生从教学中感觉到了老师的辛勤劳动,认识到老师工作的价值,体悟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课堂上更加会积极追求、不断获取成功的乐趣和享受。这也不失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该教学案一体化的尝试还体现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剪刀差”。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后对中学语文教学感到很不适应,这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未注意衔接工作不无联系。作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应更加有意识、有步骤地加快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步伐。本设计就本着这样的理念,力图从“预习--听课--整理--作业--拓展”五个环节,在基础知识、文本阅读、知识整理与归纳、即时记忆等方面渗透学习方法,以半扶半放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为过渡到初中阶段自主独立地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长期如此加以积极的训练,便能有效地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链接”。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257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